《爱丽丝漫游仙境》:从童话到电影

时间:2022-04-21 03:52:54

《爱丽丝漫游仙境》:从童话到电影

《爱丽丝漫游奇境》被誉为“英国儿童文学的中心支柱”。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在给儿童读者带来快乐同时,也给数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等留下了诸多难题,因为他的幽默、逻辑、荒诞和语言之谜难以破译。而被改编为动画片以及现在的3D电影之后,童话文本与影视图像语言之间的异同,更值得探究。本文仅择取两个角度来谈从童话到电影出现了哪些异变。

“帽商”:平凡之人变怪诞英雄

影片将《爱丽丝漫游奇境》与《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两部作品结合在了一起。片中,爱丽丝已经从当年的小女孩长成一位19岁的妙龄少女,她本应该开始面对婚姻,面对残酷的社会。幸运的是,她又一次掉进了兔子洞里。同样的洞穴,同样的壁橱,同样的书架,这一切恍如昨日。拿起桌上的钥匙,同样的变大变小,这次出现的是那对双胞胎兄弟。他们两人之间依然相互斗嘴,不依不饶。激烈的争斗还在继续,红桃王后的“扑克牌”士兵突然冲了出来,将众人五花大绑。还好,爱丽丝聪明地逃脱了。接下来,她还是走着原来“既定”的路线。可是,当到了“疯狂的茶会”时,之前那死气沉沉的氛围仿佛被突然激活了。疯兔依然叽里呱啦地嚷嚷。相比之下,那位帽商则冷静了许多。

帽商的出现是整个影片的一个亮点,或许说,“最大的亮点”也不为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读过原作的人都知道,帽商本是同疯兔一样地疯狂,唠叨之余还不停地出谜语。可是来到本片中,编剧巧妙地将其性格双重人格化,或者说,将其打造成一位荒诞性背后的“反英雄”(Anti-hero)人物。所谓“反英雄”,并不等同于“反面人物”,而是对一类特定人物的总称。生活中,他们可以不拘小节,藐视权威甚至抵抗权威,可是他们的动机却并不邪恶,这也正是对“英雄”的一种分解。

原作中,帽商的身份并不特殊,他也是红桃王后统治下的一位子民,但是那并不代表他心里完全臣服于权威的统治,只是他的故作疯狂让他归于芸芸众生。但是影片编剧则运用了巧妙的解剖,将人性中的真、善、美加了进去。帽商变成了一位真正的“反英雄”,他心里始终燃烧着一团怒火,那是对暴君统治的反抗之火,暴君最终遭到复仇女神的无情鞭挞(结果也证明了这点)。同时,他又不失一位长辈的成熟。危难面前,他冷静地协助爱丽丝逃过黑桃骑士的追捕。最后的审判庭上,他更是矢口否认爱丽丝的存在,装作一个疯子,以胡言乱语来回应红桃王后,这也直接导致了其被推上断头台。就在铡刀下落的一刹那,会变戏法的柴郡猫出现了,大家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与其说是柴郡猫的一臂之力助其与死神擦肩而过,倒不如说是帽商自身高尚的灵魂受到上帝迟来的救赎。帽商的人性感染了爱丽丝,他是爱丽丝生命中的指路人,带着那个不懂事的孩子走进了成熟王国。

语言游戏如何化为视觉图像

卡罗尔在这部童话中所玩的语言游戏太折磨翻译者了,很多译者费尽心力也无法完全应对,甚至根本无法译出。例如Jabberwocky一诗,这是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的一首仿古英语歪诗。此诗在出版后的百年间已获得英国文学界的无数赞誉,不仅诸多作者生造的怪词已经被编入词典,诗本身更是被视为一首讽刺意味浓厚的杰作。

Jabberwocky一诗讲述了一个勇士到一个小岛上,勇敢地将Jabberwock的头砍下凯旋而归的故事。在最早的译本中,赵元任先生首次将此诗译成汉语,诗中不少“文言实词”的歪解与双关语被恰如其分地用汉语表达出来,这一点上赵元任可谓独具一格。那么,在由书面文本到影视文本的变化过程中,诗歌如何被保留?我们可以看到,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迪士尼动画版中,许多荒诞的诗歌被动画人物直接吟诵,通常以歌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的一首长诗《海象与木匠》。动画中,我们发现从海象先生诱骗小牡蛎上岸,到餐桌上准备将它们吞下的整个过程中,片中人物不停地吟诵那首《海象与木匠》。这就是典型的“化诗歌为歌词”的表现。换句话讲,书面文本的诗歌通过歌词的形式在影视中表现出来,它的特点是原诗内容可以原封不动地搬上荧幕。这里,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积极转换”。那么,与其相对的“消极转换”指的是什么呢?最新的迪士尼3D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故事情节发展极快,诗歌的表现痕迹几乎不复存在。那么,有的人会说,卡罗尔的诗歌在影片中没有发挥作用。仔细琢磨,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化诗歌为情节”。比如Jabberwocky一诗,在3D影片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了这首诗的线索,那就是影片高潮时,爱丽丝做的正是勇士所做的――屠龙,将炸脖龙的头颅砍下。临近结尾,红桃王后与白后的较量是一个创新,Jabberwocky(一译为“炸脖龙”)的出现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为原文中的Jabberwocky竟然被红桃王后控制,作为统治国家的帮凶,可见编剧的高超功力与良苦用心了。所以说,这里的诗歌不是单纯的位移,而是恰如其分地融入影片情节当中。

“积极转换”的优点是声音与图像的双重呈现,使观众享受到诗歌的美感与画面的生动,在《小飞侠彼得・潘》《花木兰》《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以及《怪物史莱克》等影片中使用较多。而“消极转换”则适用于一些情节紧凑的影片,强调剧本较于原作的多样化与差异性,诸如“指环王”与“哈利・波特”系列,《爱丽丝漫游仙境》将卡罗尔戏谑而富有隐喻的诗歌“情节化”了,算是一个尝试。

上一篇:回归乡土 发现民间――读李骏虎长篇小说《母系... 下一篇:用诗情塑造的农民典型――读刘福君诗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