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忠义背影传千古

时间:2022-03-05 04:09:47

关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他由生前一位将领、侯爵,死后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极作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这个过程也就是关羽由人变为封建社会各阶层共同信仰的神的过程。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河东(今山西解县)人,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

关羽重言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英勇。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后伤口虽然,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是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书六・关羽》)。演义最终还是神化了关羽。其实在很多情节的虚构上,只是为了凸显关羽作为兵家代言人的杰出一面。当然,他不能同吴起、孙膑等一时名将同语,但是三国的纷争成就了三国的经典。蜀汉的烟火明灭也让关羽以及其他的一些历史人物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然而许多人依旧在责备关羽的清高与自傲之际,同时也为他最后败走麦城而惋惜。到底是关羽自身的性格因素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必然还是其他内部有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呢?据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的《庭审诸葛亮》里的理解:关羽兵败被杀,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交通极其不方便,成都到荆州的信息传输很不方便,当刘备得知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时候,关羽基本上已经被东吴切了后路,只等麦城之祸了,第二个原因就是他自己本人的骄矜:一直以为自己武艺绝伦,先前就因为一句“今日锦马超,不减当年吕布之勇”,就要抛下荆州(蜀汉的最前沿屏障)去与马超一比武艺,只因为当年三英战吕布而未占到任何便宜的不光彩历史,他确实咽不下在他人话端之底的际遇。同时他特瞧不起文官。

而这些,诸葛亮是不可能不先有预料的。五虎上将之中,赵云最为谦逊,而且勇武过人,这使得赵云终身没有封侯,一直随诸葛亮东征西讨。而作为刘备皇权的另一方代表关羽便是与诸葛亮间隙最大的: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关羽一直在诸葛亮面前十分跋扈,在执行这个军师的命令时依旧不情不愿。刘备自然不能多说什么,毕竟是结拜的兄弟,而诸葛亮作为他以后打天下的智囊首脑。他当然也不愿得罪,所以他装装糊涂。于是就任由两边暗斗。

关羽三番五次让诸葛亮难堪,比魏延难以驾驭更甚,而且非在关键时用剑印才肯服从。虽然后面两人相处多了,矛盾没那么尖锐,但是关羽骨子里的那种蔑视其实早已让作为儒家代表人的诸葛亮深为不满。但是迫于用兵需要,他没有太多的发作和报复。直到庞统被伏击,死在落凤坡。于是刘备急召诸葛亮入川。诸葛亮托付荆州给关羽时,只为关羽这一句:“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只这个“死”字,诸葛亮便不悦,马上就不想将荆州交给他。当然,这只是两人一时矛盾的缩影。其他的矛盾没有过多地挑明,但是从这些细微的细节上来看,两个人应该之间有过不少不愉快。或者说诸葛亮对关羽早有厌心,只是儒家的一些教条以及时势的利害关系。他没有表现出来,这其实也是为了蜀汉的内部团结和今后的强势发展而付出这么多的认为,但是也切合儒家的“有容乃大”的精神起点。

虽然那个时代的儒已经不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样清高自傲。但是读书人的信仰也并没有消沉。如竹林七贤里的阮籍,就是一个十分有气节而且杖酒抒狂的学者。因为对当政混乱时代的不满,他可以披发散冠,踝足而走,仅仅是他代表个人气节有这般的表现。当然诸葛亮所更加重视的是心系国家和社稷,希望能匡扶汉室,而光靠一文弱书生并不能改变社会局势。所以他和关羽的文化碰撞因为时代的需要并没有一时两极化。而后面,关羽在败走麦城时,诸葛亮居然没有设计谋。深为我们所遗憾。他的锦囊妙计所算之准,作用之及时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只是在关羽死后可以看到演义里引用诸葛亮的话:“云长之死固然,他本骄矜之人。不听众人之劝,终有今日之祸。”可见,关羽的死,他间接感到了是必然事件。而荆州失守,他并没有怎么不痛快。终还是有碍于读书人这一名头,则姑且伤感。但是在其他角度上来看,作为礼教的代言人,还有就是军事全权指挥的双重身份。让他在受了这么久之后,痛定思痛,于是他选择愿意用一个荆州来换一个不听话的将领。或许失去了关羽,他自己可能会失掉很多砝码。但是只因为儒家所重视的气节,不容那些不拘礼数的兵家所忽略,所以他选择了袖手旁观。

两种文化背景的交锋,自然会牵扯很多人,但是战争却消磨了这份闲情。一如秦始皇在夺得天下之前,便已经先后在秦朝的统治中,很多一时兵家或者儒者被处决。一如商鞅、白起。而在作为秦朝统治着最为有力的始皇帝,在夺得天下之后,他作为兵家完全忠实拥护者,再也无法容忍战国时期文化奠积、百家争鸣、风闻天下的文化繁盛,于是便采取了很极端的杀灭方法:焚书坑儒。在后世,儒家经典思想逐渐转变,逐渐与时代同步。与其他个中文化相糅合,也使得儒家能更好的作为奴役下层人民,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儒家再次开始为统治阶级所重视。走在时代的主流文化前列。这许多次文化的融合,经历了这么多年代的碰撞,两种文化理念的碰触已经不再是像以前的那么激烈。但是关羽所代表的一方文化拥护者也一直呐喊着集中文化体现。所以今天依然在儒家为主的时代中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没有其他,只因为时代的需要儒家文化,也同样需要关羽背后的兵者文化。

诸葛亮的人生是伟大的,而关羽亦然。作为后世义气为先的代表。人们更多的是记住了他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等史迹。文化背后的碰撞,让儒家经典中记录着秣马厉兵的飞扬。或许传世经典不会认可这两者之间深刻的碰撞过程,但是真的没有谁可以去否认这样的事实的存在;或许已经消亡的历史里面很多事情亦然不尽为实,也或许很多年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人为关羽以及诸葛亮,但是文化碰撞一直存在着,也一直为人们所忽略着。

关羽背后的文化到了今天也依旧在流传。儒家的繁盛已是一个定局。但是两者文化的碰触和交融也一直在上演着时代的气息。昨天已经过去的想法,或许在明天亦有可能存在。

文化之旅,百家唯歆。文化碰撞,千古皆然。

上一篇:屈原:为人世的希望选择绝望 下一篇:一曲大风歌 千秋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