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古诗词英译之美

时间:2022-03-05 03:47:52

论林语堂古诗词英译之美

【摘要】林语堂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翻译了数量不菲的中国文学经典,对于向西方传扬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角度论述“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本文将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从古诗词的音韵、语言及结构三方面来探讨林语堂的翻译艺术。

【关键词】翻译美学 林语堂 古诗词英译

一、 引言

中国古诗语言优美,意象繁多,富有节奏韵律,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翻译之难有目共睹。林语堂也指出翻译是一种艺术即创作(罗新璋,2009:507)。其译诗所体现的音韵美、语言美及结构美体现了林语堂“翻译即艺术”的美学观。毛荣贵(2005)在《翻译美学》中对翻译美学做出如下界定:翻译美学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而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明确提出审美客体的属性和构成。他指出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可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类。形式系统是审美符号集,包括四个方面:语音层审美信息、文字层审美信息、词语层审美信息、句段中的审美信息;非形式系统指的是审美模糊集,包括“情、志、意、像”。由此可看出翻译审美客体(原文、译文)涵盖了“音韵、语言、结构”内容。

二、林语堂古诗词英译体现的艺术美

1.音韵美。诗歌中的韵是一个重要音美因素,特别是在汉语中,“声韵和谐”指“声、韵、调”的配合,是构成音美的必要条件(刘宓庆,2005)。而林语堂翻译的多数诗词都十分具有音韵美感,下面就林语堂英译坡的《西江月・梅》进行分析。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穑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诗文选》,P.104)

林译: Bones of jade, flesh of snow, /May thy ethereal spirit stand unafraid, / Though the dark mist and the swamp wind blow. / May the sea sprites attend thee, /The paroquets and cockatoos befriend thee. /Thy white face doth powder spurn; / Vermilion must yet from thy lips learn. /Flesh of snow, bones of jade, / Dream thy dreams, peerless one. 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 (《东坡诗文选》,P.105)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梅花”暗指朝云,体现诗人对朝云的思念之情。林语堂译诗精妙,在体现原诗的韵律上也有独到之处。原诗中“风、凤、梦”、“丛、红、空”押尾韵,在译诗中为了体现原诗的节奏美感,以英诗“aba,bcb”, 如“snow, blow/jade,made”押韵,中间以两组英雄双行体如“spurn,learn”格律形式呈现,即保持了原文的节奏感,又符合英诗的格律。

2.语言美。林语堂为了使译文达到原文所传达的意境,在选词上也煞费苦心。上文词中,坡开篇对梅花展开描写“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此组词行文对仗,前半句意象与后半句意象相对应。“玉骨”对“冰姿”,“愁”对“有”,“瘴雾”对“仙风”,体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气质。译文用“bones of jade”表示“玉骨”,将原文意象完整再现于译文;以“flesh of snow” 表示“冰姿”,使梅花和雪的“洁白”相对照,即形象又生动。译文在最后两句词中将原文中的意象“晓云”、“梨花”做了改动,译成“Flesh of snow, bones of jade”,即与上文相呼应。将“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译为“Dream thy dreams, peerless one. 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使得原诗中的意象具体到“朝云”这个人物,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思维,使得诗人的情感得到较好的传达。

3.结构美。在译文的结构上,林语堂也力求保留原文的结构形式。这在其英译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也有表现。原文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甲,鸿飞那复计东西。林译为:To what can human life be likened? / Perhaps to a wide goose’s footprint on snow. /The claws imprint is accidently left, / But carefree, the bird flies east and west. (东坡诗文选,P.98).

原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出现,首句抛疑,下句给出答案。译文为了保留原诗的结构将介词短语“to what”对应原诗的“何”提前,而“飞鸿踏雪泥”与“goose’s footprint on snow”几乎字字对应,两个“to”使得前后两句在意义内容上相衔接,结构上也与原文相对应,形式美得到体现。

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分析林语堂中诗英译体现的音韵美、语言美和结构美。在很大程度上,音韵美需要依靠语言和结构来实现,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诗歌的艺术美。笔者认为林语堂的中诗英译再现了原诗的艺术美,充分印证了他所主张的“翻译即艺术”的翻译美学观。

参考文献:

[1]隋容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54-57.

[2]东坡诗文选[M]:汉英对照.(宋)坡著;林语堂译[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上一篇:浅谈中职体育选项分组教学中篮球课的设计与实... 下一篇:师生互动,初中英语教学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