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里看晋商

时间:2022-03-05 12:27:26

晋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

有个富商在北京开票号,兼营一家当铺。一年,有个外省人在他附近也开了一个当铺,为了把对方挤走,他每天都拿一个金罗汉去典当,一直典了3个月,使得对方当铺不得不关门,这个富商就是纵横中国500年的晋商的一员。

岁月悠悠,留不住过客匆匆,经历了5个世纪,晋商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今,我们已无法看见他们当年的辉煌,只能推开一个个大宅门,去窥视一下这些富豪们当年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一些背影。

衣锦还乡

中国人自古有衣锦还乡的心理。项羽当年定都时,有人劝他,彭城不宜建都,项羽却说:“富贵而不回家乡,如锦衣夜行”,气得劝他的人骂楚人是“沐猴而冠”,结果让项羽给烹了。

晋商也是如此,他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留够了做生意的钱后,大笔的银子运回老家,建造住宅。就像祁县乔家,以他家的财力在中国任何地方都能建起大宅院,但乔家偏偏回到家乡,以示落叶归根、光宗耀祖,充分显示了中国人“家”的观念。另一方面,家宅的气派,也是财力的一个显现。

游走在山西的大院间,就会发现一个比一个气派,一个比一个华丽。

王家大院耗时半个世纪建造而成,共有54个院落,1083个房间,可谓是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层楼叠院,院自有别,功能齐全。整个建筑的砖雕、木雕、石雕美观精巧,装饰典雅,号称“华夏民居第一宅。”

榆次的常家大院由西街和后街组成,一条在村西南,是6个大院相连的石头巷,巷口建有出檐挑角的大门,石巷的南侧有个两进院的大厅院,石头巷对面有南方园林式的常氏祠堂。另一条在村北,由20多个庭院构成,建有北祠堂,门庭外环绕着石廊,仅此就耗银20000两。经过近200年的完善,这两条街有大院百余处,房屋4000多间,楼房50多幢,园林13处,占地60万平方米,形成了常家大院建筑群。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

乔家大院建筑面积有4175平方米,有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全院设计精巧,从上空俯瞰,整个院落成双“喜”字形,砖瓦磨合,精工细作,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就连房顶上的140多个烟囱也都各不相同,可谓是“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还有渠家大院,是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3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240间,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太谷曹家大院高耸典雅,厚重古朴,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鳞次栉比,廊庑迂回,檐牙高喙,非常庞大气派。

庭院深深

总览山西大院,不难发现很多庭院都是院墙高筑,庭院深深。

王家大院整体建筑就是由4道封闭圈组成的,沿袭了西周以来形成的前堂后室多重庭院的样式,这样,在丰富的空间层次上就提供了安全保障。

乔家大院也是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大院3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四周都是封闭的砖墙,有10多米高,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望探口,还有更楼、眺阁,都是出于安全的目的而设计的。

还有渠家大院,外观呈现出城堡式,墙头也有垛口式女儿墙,墙高3丈,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太谷的曹家大院内,有个17米高的楼,楼顶上还建有3个亭式重楼,飞阁凌空,是曹家护院家丁巡逻的地方。

据说,这些晋商的大宅院里,多地窖和窑洞,都是用来藏银子的。

这些宅院墙体的尺度早已超出了正常宅院的尺度范围,这种城堡式的封闭建筑风格,不仅威严气派,而且足见主人的防范意识。在商界混久了,晋商们见惯了尔虞我诈、窃贼偷盗、流寇抢劫,所以商人的防范心理都是很强的。另一方面,在外漂泊久了,已经厌倦了繁杂、喧闹的环境,所以在营建宅院时,用高墙深院为自己创造一份独处的宁静。

此外,晋商宅院的房顶一般都做成向内的单坡形式,将雨水排在院子里,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门槛要做得很高,用来阻挡“财气”外泄;院落的大门和房门不能正对,为的是防止冲了财气。这些体现在建筑上的禁忌,充分体现了主人对财富的态度。

儒商府第

山西大院的富丽气派中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常家私塾――石芸轩书院中到处可见名家书法妙品。敦艮门的南、北两侧堡壁上挂着高3米、长13米的巨幅苏轼的书法真迹;杏林中收藏了左宗棠、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郑板桥、康有为、梁启超等56人的作品;听雨楼上收集了颜真卿、贺知章、欧阳洵等50多位书法家的珍品,其中的许多作品已不传于世了;御笔亭中藏有42位帝王的真迹。

不光收藏书法作品,常氏家族内也出了很多书画名家。常炳的柳体、常佶的双钩、常怿的行楷、常立屏的行草、常立爱的榜书等,都是名扬省内外的名笔。

此外,常家大院还点缀着80多个楹联匾额。有悬挂于临街大门上的职官额,有悬挂于二门或正堂的堂名额,有悬挂于正厅及亭、阁的寄情额,还有朝廷、官府、乡人、门生送的匾,悬挂在祠堂或是主人宅第。

乔家大院有慈禧御赐的“福种琅环”的匾额,有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仁周义溥”的匾额;掩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字字有风采,掩壁两旁是左宗棠题赠的楹联……

太谷的曹家大院更可谓是一个珍宝馆。

大院里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证明了晋商的儒气,有了钱后,附庸个风雅也是常理。如今也是这样,有钱人家都收藏文物、书画,至少也要有个书房,摆上几架子尘封的名著。文化使财富更深沉、厚重,否则就难免被人说成是暴发户了。

晋商们发达之后,都很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熏陶下,很多人走上了经商为官的道路。王家在近700年的时间里,通过科举考试,捐官等途径,被封授官职的有101人,有的还得到过康熙御赐的龙头拐杖,乾隆御赐的黄马褂、银牌等。由此,晋商就和官府搭上了关系,在经商之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上一篇:王兴虎:相伴董老最后的日子 下一篇:第一商人王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