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鄂博的发现者丁道衡

时间:2022-03-04 09:27:40

丁道衡自述发现经过时,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描述道:“三日晨,著者(丁道衡自称)负袋趋往,甫至山麓,即见有铁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仰视山巅,巍然屹立,露出处,黑斑烂然,知为矿床所在。至山腰,则矿石层累迭出,愈上,矿质愈纯。登高俯瞰,则南半壁皆为矿区。”

提起白云鄂博,很多人并不知道正是丁道衡先生经过多次观察和勘探,才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丁道衡,宇仲良,贵州省织金县人,1899年11月7日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其父为他在家中延师讲授四书五经,希望其学成后步入仕途,接续世代官宦门楣。丁道衡对旧学并无兴趣,17岁时,考人贵阳模范中学,开始接受新学知识,后逐渐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1919年,爆发,丁道衡受到进步思想启蒙。同年7月,他怀着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理想,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挠,只身北上,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学习。2年后,丁道衡升人本科地质系继续深造。1926年7月,他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因学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地质系助教。

1927年4月,北京大学研究所考古学会、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央观象台、中国天文学会、国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央地质调查所等12个学术团体联合组成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决定组建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与瑞典著名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1865-1953)博士合作,赴绥远、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丁道衡被邀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负责地质及古生物的考察研究工作。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27年5月9日从北京启程,乘平绥线(今京包线)火车,于5月10日抵达包头。他们在包头经过了一番准备工作后,于5月20日组成驼队,由前口子进入大青山,沿着自古以来由边塞通往外蒙古的传统商道北上。6月1日,考察团到达百灵庙附近的艾不盖河宿营,在此后2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在这一带分头开始了科学考察工作,丁道衡和另外5个外国人组成了北分队,负责绘制北线地图。1927年7月1日,北分队向西行进,抵达当时固阳县属的阿穆塞(今达茂旗阿木斯尔)。7月2日,北分队离开阿穆塞,从西南方向路经白云鄂博。

白云鄂博是这一地区主要的高山,它的形象独特,色泽别异,远在二三十里之外的旅行者都能很自然地注意到它。丁道衡路经这里的时候,一再地眺望着它,他惊异地注视着青黑色的山巅,用地质学的眼光反复审视着这一带的地貌和地形。他暗暗决定,宿营后就停止西行,次日就亲自到那里看个究竟。

当晚,北分队到达白音布拉格,丁道衡跳下骆驼就去找当地居民打听情况。回来后,又立即伏在马灯下翻查资料。白云鄂博在此地算得上是一座高山了,但是在地图上却找不到它的标注。还是在一张参谋部的地图上,他在这个位置附近看到了5个字:哈喇托落海。哈喇,蒙意为黑;托落海意为山头。当地蒙古人怀着骄傲和敬畏的心情告诉他,这山是他们的神山,名叫白云鄂博,也叫白云鄂博格都,翻译过来就是富神之山的意思。他判定,哈喇托落海就是白云鄂博,就是这座黝黑而神秘的山峰。

7月3日黎明,丁道衡急不可耐地起身,看了看还在甜睡的同伴,钻出了帐篷,背着沉重的地质行囊,手持地质锤,踏着草上的露水,徒步向30里外的白云鄂博奔去。

当他到达白云鄂博山下的时候,一个愈来愈明显的形象呈现在他的眼前。丁道衡自述发现经过时,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描述道:“三日晨,著者(丁道衡自称)负袋趋往,甫至山麓,即见有铁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仰视山巅,巍然屹立,露出处,黑斑烂然,知为矿床所在。至山腰,则矿石层累迭出,愈上,矿质愈纯。登高俯瞰,则南半壁皆为矿区。”

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山的整个顶部都被铁矿布满,而且基本上暴露于外,他明白了这就是它之所以发出青黑色闪光的原因。他还看到,这个山上蒙古族人垒起的脑包。白云鄂博的脑包与众不同,这里用的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块巨大、沉重、铁分含量极高的矿物。7月4日,丁道衡立即将发现白云鄂博铁矿之事信告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团长徐炳昶,据徐炳昶所著《西游日记》载:“五日接丁仲良(道衡)信:据说,矿物虽未分析,就其外形而论,成分必高。且矿量甚大,全山皆为铁矿所成……然则此地将来要成为中国一个很大的富源。又说:丁仲良(道衡)在茂明安旗内白云鄂博山所发现之巨大铁矿,或将成为中国北部之汉(湖北汉阳兵工厂)冶(湖北大冶铁矿)萍(安徽萍乡煤田)。”

一连数日,着了迷的丁道衡总要跑到这里来,外国人背着枪打猎去了,他们在寻找着珍贵的盘羊,计划着把盘羊的角拿回家里当个稀奇的摆设;丁道衡却背着仪器、工具,探索着宝藏,尽可能地采集一些标本,预备回去后进行室内研究。当地的居民也记得他,说有个戴眼镜的“蛮子”漫山遍野地跑,专会找宝贝。有一次,他被一伙强人抓去,威胁着要剥他的衣服,丁道衡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强人们说他的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一个人跑到荒村野外的是非之地来。后来强人放了他,他却继续跑到山上打自己的石头。

丁道衡很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每逢上山前,总要对苏木的喇嘛解释一番,测量三脚架也尽量不去碰山头的脑包,结果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沿途的调查工作。根据丁道衡的初步发现,西北科学考察团总队派专攻地质学的中方团员詹蕃勋到白云鄂博绘制了一份二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丁道衡又根据此图对白云鄂博地区的地形、地质构造以及矿区生成、铁矿储量、矿石成分、地上水源等项进 行了初步调查。他认定了这是一个储量丰富、远景广阔、极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铁矿。

由于西北科学考察团北分队活动要按照预定计划进行,丁道衡滞留白云鄂博的时间极为有限,他未及对铁矿的东西部进行考察,便随队向西继续考察。1930年8月,丁道衡结束了西北科学考察工作回到北京,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33年12月,他发表了著名的《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首先,他考虑到交通运输问题,提出了修筑白云鄂博与包头间铁路线的设想,他说:“ 若能由该地修一铁道连接包头等处,即可与平绥线路衔接,则煤、铁可积于一地,非但铁矿可开,大青山之煤田亦可利用,实一举两得其利。”进而他科学地指出,包头是我国西北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出路甚多,“若能于包头附近建设一座钢铁企业,则对于西北交通应有深切之关系,其重要性又不仅在经济方面而已。”他断言:“毫无疑义,假如能够对白云鄂博铁矿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它必将成为发展工业的主要矿源,并将促使中国的西北地区发达起来。”

几十年前,这个当时仅有28的年轻的地质工作者预言了包头钢铁企业的诞生,是他首先把一个现代工业的设想带给了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带给了处在西北的包头,他在当时做出这样的设想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今天,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丁道衡当年的预言终于逐一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内蒙古矿业史

1954年,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包头钢铁公司建厂准备工作开始,首批工程破土动工。

1958年,包头钢铁公司一号高炉正式开工。这是全国最大的一座自动化高炉。

1958年,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炼出了内蒙古地区有史以来第一炉钢,从而结束了内蒙古不出钢的历史。自治区党委致电祝贺。

1960年,乌达矿区第一座矿产60万吨的现代化煤炭洗选厂建成投产。

1965年,包头钢铁公司焦化厂采用当地煤炭炼出一流焦炭,改变了用区外煤炼焦的局面。为此,《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科学实验中坚持唯物辩证法――论包钢焦化厂在炼焦配煤中技术革命的新成就》。

1974年7月中旬,开始建设的锡林浩特胜利煤田露天煤矿建成出煤。

1976年,国家计委在《关于伊敏河露天煤矿计划任务书的批复》中,正式批准建设伊敏河露天煤矿。建设总规模为年产原煤1000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建设一期工程,按年产300万吨建设。

1976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将自治区燃料化工局分设为自治区煤炭管理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化工局。

1979年,部级为批准设立伊克昭盟机械化造林总场,由伊克昭盟治沙造林局代管。

1979年,煤炭部发出《关于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煤矿局有关煤炭企业交接事宜会议纪要的通知》,决定将扎赉诺尔、大雁、平庄3个煤矿交由内蒙古自治区管理。

1980年,在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境内,发现一座大煤田。当时已探明储量为146亿吨,远景储量超过360亿吨。

1981年,包头市固阳县采金人员采到一块721克重的砂金,形如手掌,实属罕见。

1983年,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兴安盟布敦花铜矿正式建成投产。

上一篇:内蒙古整编35家上游企业独捧包钢稀土 下一篇:“数字包头”:全民共享科技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