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哨”美联储

时间:2022-03-04 08:38:16

轰轰烈烈的足坛扫黑大戏正在中国上演,足协主席、足协前主席、国脚、前国脚、金哨、银哨……一个个足坛名宿纷纷被“请”到了沈阳,剧情跌宕起伏。这其中,落马的“金哨”、“银哨”们无疑是令广大球迷极为痛恨的一群人。他们原本是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而存在,维持赛场秩序、确保比赛精彩是他们的神圣职责。但是,他们却背叛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拿手中的权力来谋取私利。

在世界金融圈,也有这么一个“黑哨”――美联储。之所以说是“世界金融圈”而不是“美国金融圈”,是因为美联储在金融界的影响力绝不仅限于美国国内,而是辐射到整个欧洲、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全球金融从业人士的关注,导致世界经济的大起大落,真的是打个喷嚏,整个世界都会感冒。

但是,这样一个在全球金融界充当“裁判”角色的重要机构,却是一家由几大巨头控制的私人银行,它的雇员可以在体制内和业界之间自由来去,它的重要决策信息可以向某些特定的圈内人士随意透露。这样的“黑哨”行为,无疑扇了倡导公开公正金融市场秩序的人士一记响亮的耳光。

“龙门”美联储

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职能上来说相当于我们的中国人民银行加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天,央行加银监会!

众所周知,纽约联储是美联储系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储备银行,辖区内摩根、高盛、花旗、大通,个个大名鼎鼎,都是跺一脚世界乱颤的主儿。美联储虽然总部在华盛顿,但是坐落于曼哈顿下城的纽约联储才是真正战斗在最前线的先锋官。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纽约联储)担任高级银行检查员的卢菁女士在其《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一书中对加盟美联储的过程有较详细的描述。

1997年,辞去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教职的卢菁女士来到纽约,想在金融界开始一段新的职业生涯。求职中历尽挫折的她后来经朋友介绍,通过了纽约联储两轮专业性的面试和与人力资源部的面谈后,即成功加盟纽约联储。

按照我们的观念,能在这种“铁饭碗”单位工作。只要不被开除,是打死也不会主动离开的。但是,卢菁的同事们并不这样想。看着隔壁华尔街金融同行们日进斗金、吃香的喝辣的,再看看自己手中可怜巴巴的死工资,刚刚从大学进入社会的纽约联储雇员们心有不甘,也在所难免。

“纽约联储在人事薪酬上的保守作风,同隔壁‘见利勇为’、奖赏分明的华尔街,形成强烈的反差。小小的曼哈顿岛,集中了美国和全世界大大小小上千家银行,对金融人才的争夺战裸、白热化。更何况纽约联储的检查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有美联储几年心血的培养,有实际银行检查的经验积累,更有跨银行比较分析的优势。”卢菁女士说,“所以,纽约联储的检查员在工作中稍微表现出有些才能和本事的,希望在工作和报酬上更上一层楼的,就容易被其他银行用稍高的薪金挖过去。面对这样的市场压力,纽约联储尽管得到华盛顿总部的特批,可以在工资方面有较大的自,可以有弹性星期五制度等优势,但仍阻挡不了人才的流失。再说,检查员大多是从学校直接雇来的,对外面的华尔街商业界总有跃跃欲试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非常普遍的说法是纽约联储对年青人来说像‘旋转门’(revolving door),一边进来,一边叉出去,每年有5%~1098的外流率。这种人才流失的局面在美联储的其他联储银行并不明显,因为其他地区联储同其辖内银行之间的差别,没有像纽约这么泾渭分明。纽约联储好不容易从学校招来,花了几年时间培养出了一个检查员,结果正当风华正茂之时,却抵御不了外界的诱惑,另攀高枝了。”

这些跃过美联储这个龙门从鲤鱼摇身一变而成龙的青年才俊,虽然已经离开了老东家,但是在那儿的老关系还在。逢年过节和老同事聚一聚,喝点小酒,加深一下感情还是很正常的。于是,美联储的诸多机密信息就源源不断地进了华尔街金融家的耳中。

“裁判”与“球员”之间利益互换

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话放之四海皆准。作为美国的央行,美联储官员经常会花大量的时间和投资经理、银行分析师和市场策略师进行沟通,以便搜集有关市场和经济的各种宝贵信息,这对于帮助美联储做出有关利率调整和贷款计划的决定无疑十分重要。但是,正所谓“有来无往非礼也”,据路透社记者调查称,在和业界人士交流过程中,美联储的官员总会有意无意地向他们透露一些重要信息。于是,在给美联储提供情报的同时,这些业界人士自己也得到了“佣金”,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先。

不仅是在家守株待免,主动出击也是业界人士的重耍手段。位于怀俄明州的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是美国的著名旅游胜地。在西方的金融投资界,它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联储每年8月都会在此召开一次经济政策座淡会,各国央行行长与经济学家们会在这里讨论全球的金融和货币政策,人们甚至把从这里产生的主流货币政策主张称为“杰克逊霍尔共识”。作为与世界金融政策制定者亲密接触的一个大好机会,华尔街巨头们哪里会放过,因此获得一张去杰克逊霍尔的请柬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在台下听行长和经济学家们分析形势,大家围在圆桌旁坐而论道,晚宴上的觥筹交锴,无不是获取美联储重要信息的有效渠道。

除了互通情报外,美联储利用华尔街实现经济复苏,华尔街利用美联储赚大钱,双方也是非常默契。

金融危机后,为了稳定市场,恢复市场信心,美联储会购买大量债券,有时甚至是债券市场的最大买家。然而,为了增强透明度,美联储事先会公布购买债券的类型和数量等重要信息。为了从政府赚到更多的钱,华尔街会大量囤积证券以抬升价格。虽然美联储通过此举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美国政府却做了亏本买卖,肥了华尔街的资本家们,遭到了舆论、尤其是个人消费者的谴责。

美联储与业界有扇“旋转门”

不仅美联储的普通员工会在这里鲤鱼跃龙门,美联储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华尔街之间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有人说,美联储主席都是华尔街信得过的人,此话不假。

从历史上看,第13任美联储主席、被誉为“世上最伟大央行行长”的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掌舵美联储前,曾任汤森一格林斯潘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和JP摩根的董事。退休后他不甘寂寞,创办了经济咨询公司Greenspan Associates,向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提供政策咨询;第12任主席、曾挥舞利率的大棒打断通货膨胀脊梁的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曹任大通曼哈顿银行副总裁,卸任美联储主席后也进入了纽约著名投资银行一罗斯柴尔德・沃尔芬森公司任主席;第9任主席,也是美联储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主席――小威廉・迈克切斯内・马丁(Willian McChesney Martini Jr.)曾任纽约股票交易所所长,人送外号“华尔街神童”。

就目前的美联储来看,现任美联储理事、曾被《财富》杂志评为最优秀的40位40岁以下商业精英的凯文・沃什(Kevin Warsh)曾是摩根士丹利的银行家;而伊丽莎白・杜克(Elizabeth Duke)虽然在进入美联储前从没在华尔街混过,但是也长期浸淫在金融圈,曾担任美国第四大银行一瓦乔维亚银行(Wachovia Bank)的常务副总裁。美联储前线总指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现任行长威廉・杜德利(William Dudley)则来自大名鼎鼎的高盛(Goldman Sachs),曾是高盛的台伙人兼首席美国经济学家。

比较极端的恐怕要数纽约联储前主席、后调任美国财长盖特纳的继任者斯蒂芬・弗里德曼(StephenFriedman)。此君在1990年至1992年间曾是高盛两位联之一,1992年至1994年期间更是担任高盛的独任主席。他在任纽约联储主席期间也仍然是高盛董事会成员。按说与高盛关系如此紧密的弗里德曼应该避嫌才对,但是这位仁兄竟然于在任期间大量购买高盛集团的股票,并终因此而辞职。据说,在高盛由投资银行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期间,此公也有违规行为。

美联储高层这些错综复杂的华尔街背景使得他们在位时几乎无法避免和老同事之间的交流,重要的决策信息也就自然而然的为圈内人所知;而在他们离任后,充分利用自己在美联储的人脉关系获得对己有利的情报来牟利也变得易如反掌。

美联储的三大职能是制定货币政策、银行监管和支付与清算。一个与华尔街关系如此紧密的美联储很难想象可以很好的履行它的职责。货币政策信息会提前透露给华尔街巨头,监管银行时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服。作为世界经济的“裁判”,美联储应该打破自己和华尔街的小圈子,站在一个更超然的位置引领世界经济,才不至沦为人人喊扣的“黑哨”。

上一篇:“涨”在中国 下一篇:日立公司打造中国“白金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