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重在预防

时间:2022-03-04 01:24:20

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性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偏头痛),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身疾病近年来患病率迅速增加,调查表明,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心身疾病占1/3以上。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早就提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均臻完善的状态。”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那么,心身疾病有哪些呢?常见典型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还有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它可来自个体、家庭、工作单位以及社会结构各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职能与地位的人均可体会到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如个人的不幸遭遇,恋爱、晋职、晋级受挫,社会地位的改变,如遭遗弃、受歧视等;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不和睦,不团结,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严重,或婚姻裂变,亲人重病或丧亡;或工作负担过重,角色冲突,缺乏劳逸的调节,或职业与自己的兴趣抱负不一致,或受处分挨批评等。这些不良的有害刺激则会导致不良情绪反应,如焦虑、紧张、抑郁、压抑、沮丧、愤怒、悲哀、恐惧等,并常出现回避行为。此外,不良应激因素造成的后果,还与个人的性格特点、应对能力以及应激因素的程度、突然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因素常从三个方面影响躯体疾病:①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维持着暂时的但较为直接的联系。②心理因素导致对疾病的医疗处置难以进行,如患者不配合治疗,不遵守医嘱等。③心理因素还常导致病人不愿承认或改正可能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不讲卫生等种种不良生活习惯。

导致心身疾病的机体因素,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个体生理素质存在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患性。尽管精神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反应则根据个体而定,有些人可能以心血管为主,而另一些人可能以胃肠反应为主。②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关系。研究认为,具有积极进取、争强好胜、急躁、安排任务过多的所谓A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冠心病及发生心血管意外。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如嗜烟、暴饮暴食等)与许多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③社会、心理刺激因素,如经历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又缺乏有效的社会与家庭关心和支持,或人际关系障碍等,都会对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不利影响。

那么,如何预防与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要动员全社会参加,而且在儿童时期就要予以重视。

(2)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没有规律等,会使心身疾病的发病明显增多,因此需要采取心理、社会干预措施,转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3)完善社会支持体制,增强应对能力。__j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增强,会使心身疾病患病率明显降低。

(4)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加强危机干预。在社区和各医疗单位要重视开展心理咨询业务(包括热线电话咨询)。经验与实践证明,此项措施能有效地缓和心理、社会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减轻痛苦,克服危机,对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5)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处置危机因素。如本人是A型性格之人,或双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重点预防对象。

(6)保持平和心态,重视行为药物治疗。平时要注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戒怒慎思,心情愉快,并重视减肥和运动健身等,这对预防、治疗心身疾病意义重大。此外,精神药物如抗焦虑、抗忧郁药物的及时应用,对防治心身疾病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

上一篇:泰戈尔:在动静中养生 下一篇:久患牙周病应警惕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