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职教师授课心理养成分析

时间:2022-03-04 09:13:42

当前中职教师授课心理养成分析

摘 要: 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授课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中职教师授课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并威胁着中职学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动力。为此,笔者就中职学校教师授课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以与广大同仁切磋交流。

关键词: 中职教师; 授课心理; 养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18-01

目前,中职学校为了保生存求发展,纷纷敞开校门,降低门槛,致使生源质量下降,“差生”群体增多,校风、班风每况愈下。许多教师似乎得了“上课恐惧症”,很难顺利地组织完成好课堂教学,不仅情绪和信心受到挫伤,也影响到教学质量。这种教师特有的课堂授课心理,已成为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普遍存在,但又被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者、教育研究工作者们忽视的问题,不得不引起关注。

一、教师授课心理的内涵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授课心理是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所具有的心智状态,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劳动付出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劳动付出的感受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授课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一堂课(劳动付出)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自身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反映在授课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中,三个过程是同时互动进行的。劳动付出过程是后两个过程存在的基础,感受过程是教师对劳动付出过程的自我评介、总结和体验,授课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是感受过程的具体反映。每一位教师都十分看重对自己劳动付出过程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从三者的关系不难看出,教师授课心理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下列因素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1. 课堂气氛;2. 讲授思路;3. 内容表达;4.讲课激情;5. 对待学生的态度;6.师生互动交流;7. 授课语言艺术与幽默感;8. 临场发挥能力;9. 讲解的耐心程度等等。进一步剖析教师授课心理的影响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养成途径与方法,对确保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教师授课心理的主要因素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1. 班级风气。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好、课堂纪律好,教师上课就会心情舒畅、发挥充分;相反,如果一个班级风气懒散、纪律混乱,教师则会失去信心,上课没有动力,不愿面对学生。

2. 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应程度。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同时又能理解、掌握并积极配合教师,教师就会轻松、愉快地组织教学,甚至会视上课为乐趣;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或听不懂所讲内容,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教师就会产生疑惑、紧张、无可奈何的授课心理。

3. 课堂突发事件。如果少数“差生”无视纪律,扰乱课堂,听不进教师的批评、劝告,甚至与教师发生课堂冲突。试想,在此情形下,一个教师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态度去组织课堂教学?

(二)来自教师自身的因素

1. 职业责任感,如果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强烈,学生的课堂表现越差,对教师的打击就越重,教师的授课心理就越容易变形和波动;相反,其授课心理也就不易波动。

2. 批评学生的语言技巧、方式方法,教师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引发课堂冲突,从而对教师授课心理造成影响。

3. 容忍度、包容度,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差生”群体缺乏容忍和包容,课堂的自我控制力就差,又会伤及自己的授课情绪和热情。

4. 教学经历、课堂经验,一般说来,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其授课心理不易受学生课堂言行的影响,而新教师则因自身经验缺乏、学校管理压力较大,很容易因学生不良的课堂言行而打击教学积极性、损害授课心理。

5. 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底气”足,教学过程就会充满信心,反之,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混乱而紧张,从而影响授课心理。

6. 教师的工作、生活背景,如果一个教师课堂教学前因家庭关系、生活琐事、与同事领导关系处理不好等而导致心情差,走进课堂的心理也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教师授课心理还受学校教学管理如教学监督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师授课心理主要产生于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因此学生的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而且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往往是诱发因素,教师则是附随因素。

三、当前中职教师授课心理的特征类型及良好、健康授课心理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一)中职教师授课心理的特征类型

第一类:泰然处之型,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心态平和的教师身上。第二类:无可奈何型,这主要集中在一部分老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身上。第三类:激动不满型,这主要是那些责任感十分强烈、对课堂期望过高和要求太严的教师,或是那些没有课堂经验的新教师。

显然,具有前两类授课心理的教师占大多数,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时,他们讲究语言技巧,使用适当的口气,很少与学生发生冲突,这对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不大,但对教学效果却有较大影响。 而具有第三类授课心理的教师则占少数,由于不满情绪表现强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中职教师良好、健康授课心理的养成途径与方法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教师要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这样对课堂的异常现象就会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2. 上课走进教室之前,注意提醒自己冷静,给自己注射“镇静剂”。3. 教师课堂上批评学生应注意语言技巧、说话口气,避免与学生发生激烈冲突。4.课堂上批评学生涉及面不要太大,要注意通过技巧、恰当的时机争取大部分学生的支持。5. 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适时使用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差生”的课堂注意力和课堂兴趣。6. 对课堂表现过于突出的“差生”,可课外私下与之沟通,不一定要通过批评表现出来。7. 经常与心态好的教师交流、沟通课堂经验和方法,学习借鉴。8. 上课之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准备充分,切忌一知半解,应付差事,否则会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和支持。9. 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应注意了解班级课堂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教师处理课堂异常情况。10. 学校组织的学生评课评教活动,应客观分析和考虑到学生心理状态,不要让活动成为某些学生的报复工具,让老师感觉到双重压力。

总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以上几个方面,教师授课心理就会变得日益健康。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校园SNS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