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卫健脑针法治疗失眠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时间:2022-03-04 12:55:17

调卫健脑针法治疗失眠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调卫健脑针法对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采用调卫健脑针刺法,穴取百会、大椎、申脉、照海及耳穴缘中、神门;对照组取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均每日针1次,针刺15天。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计分。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9.0%,对照组为65.0%,两组比较,P

[主题词]失眠症/针灸疗法;针刺疗法/方法;多中心研究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8-0623-03

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识码:A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症,对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并可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其发病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心1)、河南省中医院(中心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3)3所医院对200例失眠症病人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例受试者入选本试验,其中试验组100例,脱落8例,合格率92.0%;对照组100例,脱落11例,合格率89.0%。试验完成情况达到规定病例数。

3个中心的病例分布,中心1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40例,各脱落3、6例,各合格37、34例,合格率分别为92.5%、85.0%;中心2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28例,各脱落4例,各合格24例,合格率均为85.7%;中心3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32例,各脱落1例,各合格31例,合格率均为96.9%。本次试验病例数符合统计分析要求。

1.2可比性分析

试验组中男53例,女47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48例,经x2检验,P>0.05,两组性别可比。试验组平均年龄(39.46±12.69)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9.90±13.40)岁,经t检验,P>0.05,两组年龄可比。

两组病情:试验组轻度者49例,中度者23例,重度者28例;对照组轻度者48例,中度者23例,重度者29例,经x2检验,P>0.05,两组病情可比。

两组证型:试验组肝阳上亢型22例,心脾两虚型38例,心肾不交型24例,脾胃不和型16例;对照组肝阳上亢型17例,心脾两虚型43例,心肾不交型24例,脾胃不和型16例,经x2检验,P>0.05,两组证型可比。

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积分,试验组最小6分,最大24分,平均(18.25±3.81)分;对照组最小6分,最大24分,平均(17.42±4.11)分,经t检验,P>0.05,两组PSQI总积分可比。

1.3诊断标准

(1)失眠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R):①以睡眠障碍为几乎惟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如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难以入睡及醒后不适、头晕、乏力、困倦等;②上述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伴发有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影响正常工作,或妨碍社会活动;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病或精神障碍的伴发症。

(2)中医诊断标准: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心脾两虚: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苔薄,脉细弱;心肾不交: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质红,脉细数;肝阳上亢: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闷,舌红,脉弦;脾胃不和:脘闷嗳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

(3)轻中重度分级标准: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轻度:睡眠时常觉醒或睡眠不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中度:睡眠不足4小时,但能坚持工作;重度: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1.4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时先检查3个研究中心完成例数、病例的脱落情况,确定统计分析数据集;然后进行两组病人入选时的人口统计学及基线各相关特征的分析,考察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可比性;在两组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进行组内疗效的评定以及组间疗效比较;安全性评价。

两组病例的均衡性检验:用x2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临床疗效分析: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两组疗效的比较用秩和检验、t检验、CMH检验;统计学分析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有关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P值,认为P值小于0.05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方法

2.1 针具

用陕西三元现代针灸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三元牌针灸针,直径0.35 mm,长13 mm、25 mm、40 mm、50 mm。

2.2取穴

(1)两组均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的取穴方法取穴。

试验组取穴:百会、大椎、申脉、照海,耳穴取缘中、神门。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型加心俞、肾俞;肝阳上亢型加肝俞、太冲;脾胃不和型加胃俞、足三里。

(2)对照组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配穴同试验组。

2.3操作

(1)试验组:①根据针刺所取穴位情况,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刺上述相关穴位,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或捻转补泻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天下午针刺1次,15天为一疗程。②针后,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每3天贴压耳穴1次,并让患者自行按压,每天按压2次,每次10~15分钟。以其能够忍受,耳部发热、发红、发胀为度,左右耳交替贴压。

(2)对照组:根据针刺所取穴位情况,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依据诊断证型针刺上述相关穴位,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天下午针刺1次,15天为一疗程。

2.4观察方法

(1)睡眠时间、睡眠觉醒程度及觉醒后的精神状态采用PSQI计分,由专人负责询问病情、计分,根据患者症状按轻、中、重分别计0、11、2、3分。

(2)记录时间: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各记录1次,临床痊愈者停止治疗7天后再追踪记录1次,每组疗程均为15天。

3 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个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不足3小时;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及脱落病例。

3.2 治疗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9例,有效6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9.0%;对照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12例,有效53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65.0%。考虑中心效应,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由表1可知,经CMH卡方检验,ITT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两组PSQI总积分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经t检验,ITT分析,两组PSQI总积分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

3.3 随访情况

两组治疗后30天随访情况比较,睡眠时间、咳嗽或鼾声高(次/周)、困倦(次/周)、晨起体力恢复情况、中医证型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间疗效一致。ITT分析与PP分析一致。

3.4安全性分析

本临床试验未见不良事件。

4 讨论

调卫健脑针法是在奇经八脉理论指导下,选取百会、大椎、申脉、照海及耳穴缘中、神门等穴,运用针刺、耳穴贴压方法,调整卫气的运行,健脑安神,以改善大脑功能的失调状态,达到益脑安眠的目的。教科书及常用的方法是养心安神治疗睡眠,重点在心;本方法调卫健脑,重点在健脑与调理卫气。

针灸治疗失眠目前还处于临床观察阶段,临床报道日益增多。治疗多根据个人经验,同时辨证加减配穴,并结合耳穴、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失眠的发生多与心脾两虚、肝郁气滞关系密切,治疗时应从整体论治。从国内文献资料统计中发现,评定标准不统一,以致临床疗效相差较大,不能全面反映针灸的疗效水平。所以,提高诊疗技术水平是目前中医传统疗法的一大课题。

针灸治疗失眠有协调阴阳、调卫健脑的作用,无需服药,无任何副作用,有确切的效果。治疗期间,应嘱患者调畅情志,饮食有度,忌烟、酒、辛辣之品,睡前不宜饮用茶水、咖啡等,并加强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收稿日期:2007-03-18,成平发稿)

上一篇: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 下一篇:针刺治疗乳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