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低年级语文教学布疑设疑

时间:2022-03-03 11:04:35

浅议低年级语文教学布疑设疑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61—01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是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创新思维,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设疑解疑,拓展思维,而是要求学生对教师“权威”答案的认同。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和天赋,也违约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促使儿童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布疑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快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在多年来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布疑设疑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从整体布疑设疑 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是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从教学形式来看,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从教学内容来看,都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的中心等等。我彻底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多疑、多思,以学定教。在教学《妈妈的爱》时,我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同学们,想想课文中妈妈的爱分别讲了哪几件事?”配乐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思考。结果同学们都能自己释疑。其实,学生的资源是丰富的,学生的天赋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创设情境,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教《难忘的泼水节》,我也是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为什么说今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今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同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出与往年不同的地方,加深了对“难忘”一词的理解。又如教《蜜蜂引路》,我也是采用了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同学们各抒已见,自己大胆设疑:1、为什么要蜜蜂引路?2、蜜蜂给谁引路?3、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同学生们发言热烈,我马上肯定和表扬学生大胆设疑的精神,然后因势利导,话题一转:“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设疑非常好,我也和大家一样想,这些问题课文中可能会给我们答案。我和大家一起默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思考,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好。”这一导,又把学生带进认真读书的角色,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设疑解疑,很快把课文内容弄懂了,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

二、从句子布疑设疑 教学《秋天》时,我以课文最后的一句“啊!秋天到了。”为布疑点。因为这个句子是全文的统帅。直奔中心教学,容易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资源,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我问:“同学们,你们从图上哪些景物知道秋天到了?”他们可热闹了,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不但把图上表示秋天的景物说了出来,还拓展了思维,有声有色地把图外的景色也说得很完整,开发了资源。又如教《我选我》时,我抓住了“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这句话为布疑点。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在课文的中间,它明显地与上下文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把这个关键句子作为布疑点,诱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设疑:王宁为什么说:“我选我”?围绕这个问题,以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气氛热烈,激发了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引导其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互助的。教师亦完全以伙伴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究。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大家都能联系上下文回答,而且能用上“因为……所以……”说完整话回答。从重点句、中心句入手布疑设疑,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度集中起来,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披文入情,唤起情绪,激发兴趣,人人参与,提取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熏陶。

三、从字词布疑设疑 教学《比尾巴》时,我着重从《比尾巴》的“比”字布疑。“比”字是全文的中心,也是全文的脉胳。我探究布疑设疑之路是从“整体——句子——字词”。范围从大到小,从易到难。所以我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日常生活所见所闻的基础上,能真正体会理解“比”是什么意思。把准布疑点后,紧随着设疑:“同学们知道课文中比尾巴的什么?”话音刚落,同学们可来劲了,课堂顿时沸腾起来,一个个争先举手发言,他们一个接一个说:比尾巴的长,比尾巴的短,比尾巴的弯、扁、漂亮、形状、作用,我还知道很多动物的尾巴……等等,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初步培养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但基本上能自己释疑,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又如教《狼和小羊》时,我把“争辩”一词作布疑。设疑:“什么是争辩?”自己去读书寻找答案。学生很快就纷纷举手发言,分别说:“我觉得争辩就是争论。一个人不能争辩,至少有两个人才可以。我觉得争辩是对某一事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涨。我因势利导,设疑:“谁和谁争辩?他们为什么事争辩?是怎样争辩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通读,理解课文内容,就能把这部分课文读得更好,对“争辩”一词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这样,把握好布疑点,有的放矢地设疑,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在欢乐、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作用。给学生留有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教学效果很好。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要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捕捉课文中的布疑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设疑,这需在教学中不断探究。

上一篇:初中英语有效教学方法之我见 下一篇:皖新传媒VS新华传媒:传媒板块龙头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