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连地区出土的黑陶

时间:2022-03-02 09:44:30

摘 要:本文论述了大连地区各时代黑陶器的出土情况,将大连地区黑陶器划分为发生、发展、繁荣、衰弱、中兴、没落诸期。

关键词:大连;黑陶;考古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46-01

黑陶在大连地区有它完整的发展序列,梳理、探讨大连地区的黑陶文化,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深入,同时也会促进中国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所谓黑陶,是在高温(1000摄氏度左右)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大连地区制作黑陶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可到距今6000~5000年前的小珠山第三期遗存去寻找。

小珠山遗址位于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年代跨度距今6500~4200年。距今6000~5000年前的小珠山第三期遗存时期,出土黑陶器的遗址主要有广鹿岛小珠山遗址、吴家村遗址、旅顺郭家村遗址下层、庄河市北吴屯遗址上层。小珠山第三期遗存时期,开始受到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影响,大汶口文化时期确已出现黑陶器。因此大连地区出土的这些黑陶器有从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直接输入的可能性,同时也有部分陶器是作为本地人采用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来制作的本地传统陶器类(如筒形罐)而存在的。这一时期黑陶的总体特征是:数量少、器型单调。然而吴家村遗址的陶器多磨光,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因为这是磨光黑陶器的一个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小珠山第三期遗存时期可以视为大连黑陶的发生期,具有浓厚的原始气息,这一时期大连的黑陶可称为“大连原始黑陶”。

到了距今5000~4500年的小珠山第四期遗存(三堂一期文化),出土黑陶器的遗址主要有瓦房店长兴岛三堂村遗址下层、旅顺大潘家村遗址。小珠山第四期遗存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这一时期大汶口文化自身开始衰落,因此对辽东半岛本地文化的影响稍有减弱,但总体来看,山东半岛对辽东半岛的影响是在逐步增强的。这一时期黑陶器虽然器类没有明显的增加,但是制作黑陶器遗址的范围却在扩大,例如出土黑陶器的三堂遗址就位于大连西北的瓦房店市长兴岛。旅顺地区最接近山东半岛,尽管这一时期的郭家村遗址没有发现小珠山第四期遗存的遗物,但是属于小珠山第四期遗存的大潘家村遗址早段出土有黑陶器。这些都说明黑陶器在不断扩充自己的传播范围,同时对原来最先接受黑陶的地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此外,大潘家村遗址出土的部分黑陶器已具有轮制的特征,这是制陶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因为有了轮制技术,人类可以将陶器胎壁做的更薄,将陶器制作的更加规整、美观。因此,笔者认为小珠山第四期遗存时期可以视为大连黑陶的发展期。

距今4500-4200年的小珠山第五期遗存时期,黑陶器种类明显增多,器物多磨光,并出现了能将胎壁做得极薄的蛋壳陶技术。这一时期出土黑陶器的遗址数量迅速增加,主要有小珠山遗址上层、砺碴岗、上马石遗址中层、郭家村遗址上层、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冢、四平山积石冢等。小珠山遗址上层出土的黑陶多为夹砂黑陶豆和鼎。砺碴岗遗址出土有少量磨光黑陶和灰陶,黑陶为轮制,器类有环足器、三足杯、豆等。上马石遗址中层出土的黑陶主要是黑皮陶,手制,多轮修口沿。郭家村遗址上层出土的黑陶数量很大,泥质磨光黑陶以及黑皮陶均为轮制,器类众多,有鼎、罐、鬶、盂、豆、壶、碗、器盖、盆、盘等。老铁山-将军山、四平山积石冢是小珠山第五期遗存时期的墓地,发现的黑陶器类有罐、杯、环足器、壶、盆等。四平山积石冢出土的泥质黑陶有鼎、鬶、杯、三环足盘、壶、豆、罐等,单耳杯、双耳杯的底部残存有清晰的线割痕迹,可知已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快轮制法。

迄今为止,小珠山第五期遗存时期是大连地区发现黑陶器数量和器类最多的时期。此时的黑陶器几乎涵盖了陶器中的所有器类,而且数量众多,制作手法纯熟,均使用轮制、器表磨光。同时,在四平山和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冢中,黑陶器和玉器均是作为随葬品被放置在墓里。龙山时代的玉器不是普通人所能拥有的物品,而是作为标志主人特殊的身份、地位、权力的神圣物品。黑陶器与玉器同时随葬在积石墓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与玉器相当的地位,可称之为“陶礼器”。这一时期的黑陶器,发展到它的顶峰。因此笔者认为,小珠山第五期遗存时期可以视为大连黑陶的繁荣期。

进入青铜时代后,大连地区的黑陶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仍然在本地继续流传。大连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主要是双砣子一期文化、双砣子二期文化和双砣子三期文化。到了距今4000年前后的双砣子一期文化时,其黑陶的表面为纯黑色的陶衣,而陶胎呈红褐色,器类主要有豆、大口罐、杯等。此外,同属于双砣子一期文化的高丽城山遗存、小黑石砣子A类遗存、金州庙山早期遗存、于家村遗址下层、大嘴子一期遗存等均出土有黑陶或黑皮陶,然而黑陶的数量与器类和小珠山第五期遗存时期相比开始急剧下降。

双砣子一期文化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的晚期,这一时期大连地区的黑陶不再像小珠山第五期遗存时期那样兴盛,明显已呈现出滞后的现象,远达不到之前薄如蛋壳的高超技术水平,相反陶器多厚重。有学者研究称双砣子一期文化并不是直接继承自小珠山第五期遗存,而是另有其源。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可视为双砣子一期文化在自身强势的发展过程中,受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小。因此笔者认为,双砣子一期文化时期可视为大连黑陶的衰弱期。

当大连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到距今3600-3400年的双砣子二期文化时期,黑陶的数量又开始增加,而且占到出土陶器的绝大部分。如双砣子遗址二期,“陶器主要为黑陶和黑灰陶,这是第二期文化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其中以泥质的占多数,也有部分的羼和细砂。陶器的表面有的施一层光亮的黑衣,但胎质多为红褐色或灰色,也有的呈黑色。”①器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甗、鼎、罐、盂、盆、豆等。小黑石砣子B类遗存发现的陶器以磨光黑陶为主,器类有尊、盂、器盖等。在大砣子遗址发现有磨光黑陶盂、黑陶豆。双砣子二期文化深受山东半岛岳石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与双砣子一期文化相比,黑陶的数量和器类开始回升,然而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终究未达到小珠山第五期遗存时期的高度。小珠山第五期遗存时期的大部分黑陶器是作为神圣的“陶礼器”而存在的,而双砣子二期时的黑陶器一般是作为普通日用陶器而存在的。因此大连地区黑陶器的再度回归,可以视为其在大连地区的“回光返照”。尽管在双砣子三期文化仍有出土,但大连地区的黑陶器从双砣子一期文化开始走向衰落的总趋势是没有改变的。由此笔者认为,双砣子二期文化时期可以视为大连黑陶的中兴期。

到了距今3400年-3100年的双砣子三期文化时期,大连地区仍然有黑陶的踪迹,比如大嘴子遗址三期陶器有一定数量的黑皮陶和磨光黑陶。在双砣子遗址上层、尹家村遗址下层、于家村遗址上层均没有发现黑陶或者黑皮陶,这些遗址陶器多为夹砂,泥质陶较少,颜色以灰褐、黑褐色为主。可以看出,双砣子三期文化时期,除个别遗址仍然出有黑陶器外,大多数遗址已不再有黑陶器出现,这说明大连地区的黑陶器在此时期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因此,自双砣子三期文化及以后,笔者认为可视为大连地区的黑陶没落期。

以上通过对大连地区各时代黑陶器的出土情况,可将大连地区黑陶器划分为发生、发展、繁荣、衰弱、中兴、没落诸期,具体为:

大连黑陶发生期:小珠山第三期遗存时期;

大连黑陶发展期:小珠山第四期遗存时期;

大连黑陶繁荣期:小珠山第五期遗存时期;

大连黑陶衰弱期:双砣子一期文化时期;

大连黑陶中兴期:双砣子二期文化时期;

大连黑陶没落期:双砣子三期文化时期及以后。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上一篇:浅谈国画技法 下一篇:浅析《上海屋檐下》悬念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