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影响 突出中心

时间:2022-03-02 08:45:34

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汨罗江畔

你本是楚国的贵族,你曾做到左徒的高官,可无论是楚怀王或是顷裹王,他们都太偏执了,不,他们和你一样偏执。

如果你和子兰、靳尚、郑袖“同仇敌忾”了,那么你沉入江畔时就不会是三闾大夫了,但你没有,你偏执的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你亲眼目睹了郢城被白起攻破,你选择了沉眠于江底。

易水两岸

冰雪封住了易水,易水那边,是被秦占领的赵,易水的这边,依旧是燕。

你走了,头也不回的走了,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早就淹没在了风雪之中。

我知道,你并不是不想回头,你只是不想看到他――燕丹,他把太多的人推上了不归路:田光,樊于期,秦武阳,你。

易水两岸,你还是走了,在白茫茫天地中只留下一群穿着白衣白帽的人。你听着高渐离的筑声,宋意的歌音,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乌江之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夸若何”。

人常道: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几人留。你看,对吗?四面突兀而起的楚歌,看着虞姬翩然的舞步随寒光一闪而骤停,你率人还是冲出去了。

你看到了他们:曾经与你结拜的“沛公”,那个从下邳而来的韩国贵公子张良。你不后悔,当初未听范增的话,对吧?你站在乌江之滨,眺望江东,“无颜”只是一个借口,更重要的是你累了,刘邦、虞姬,还有乌骓,他们匆匆走过你的生命,你却驻足不前,希望能在自己颈上寒光突现时见他们一面,仅此而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不远,就在你我心中。

这是一篇很有文化底蕴的文化作文。全文采用了屈原、荆轲、项羽三个人物材料,通过引用相关诗词丰富了文章的蕴味,通过联想和想象生动地“再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内容充实,能很好地显示出作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字功底。

但是,问题也很显然:

首先,中心并不突出。如果说结尾句是文章的中心,那么,前面的材料与此中心并无多大的关联。“古人在你我心中”,古人又是如何在你我心中呢?对于自己或者别人,又有何启发呢?文章没有交待。

其次,没有写出人物对于自己的影响。也就是说,文章只是仅仅列举了一些材料,那这些人物对于写作者本身有何影响呢,并没有交待。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心的突出。

还有,倒数第二段,文意杂乱,语句不通,也必须进行调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汨罗江畔

你本是楚国的贵族,你曾做到左徒高官,可无论是楚怀王或是楚襄王,他们都太偏执了,不,他们和你一样偏执。

我知道,屈原,如果你和子兰、靳尚、郑袖“同仇敌忾”了,那么你沉入江畔时就不会是三闾大夫了,但你没有,你偏执的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你亲眼目睹了郢城被白起攻破,你选择了沉眠于江底。

我知道,你并非未曾挣扎,你看,你提出了一百七十二问呢!可天并未做答,你祭祀的东皇太一没有回答;云中君没有回答;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他们都沉默了。于是,江水还未沉默,你又去问河伯,他,回答了吗?

易水河岸

冰雪封住了易水,易水那边,是被秦占领的赵,易水的这边,依旧是燕。

荆轲,在那样的一天,你走了,头也不回的走了,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早就淹没在了风雪之中。

我知道,你并不是不想回头,你只是不想看到他――燕丹,他把太多的人推上了不归路:田光,樊于期,秦武阳,你。

易水两岸,你还是走了,在白茫茫天地中只留下一群穿着白衣白帽的人。你听着高渐离的筑声,宋意的歌音,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你这是为什么呢?我知道,高渐离的离去是为了给你报仇,而你又是为谁呢?

乌江之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佤虞兮夸若何”。

人常道: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几人留。霸王,你看,对吗?四面突兀而起的楚歌,看着虞姬翩然的舞步随寒光一闪而骤停,霸王你还是义无反顾地率人冲出去了……

你看到了他们:曾经与你结拜的“沛公”,那个从下邳而来的韩国贵公子张良,那个再三劝你的范增……他们匆匆走过你的生命。此刻,你却驻足不前,你站在乌江之滨,眺望江东,“无颜”只是一个借口,更重要的是你累了,于是,你将剑横在了自己有脖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沿着他们的足迹,我们在人生之旅上奋然前行……

[简评]

着眼于原稿所存在的问题,修改稿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调整:

一、中心明确化。讲述古人的经历,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吸取他们人生的营养,“沿着他们的足迹,我们在人生之旅上奋然前行”,中心鲜明而突出。

二、突出了人物对于“我”的影响。在写屈原、荆轲时,都分别在最后部分增加了一段“追问”,通过“追问”,写出了自己对于所历史人物的思索,从而突出了所写人物对于“我”的影响。

三、将倒数第二段进行了调整,语句流畅,文意表达也更为通畅。

另外,结尾与开头也重复了文题,进一步强化了题意的表达,同时,首尾呼应,整篇文章显得紧凑,浑然一体。

上一篇:舌尖上的大学问 下一篇:法律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引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