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措施探讨

时间:2022-03-02 03:12:08

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措施探讨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不断深入,工业锅炉的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发展改进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笔者通过介绍我国燃煤工业锅炉使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节能管理现状、现有的锅炉节能技术,分析我国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潜力,进而提出推进我国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技改措施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 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浪费;高能耗;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TK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2-0214-01

近年来,工业锅炉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对生活质量提高的的不断要求,另一方面为了节约日渐减少日益昂贵的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已引起中央政府甚至国外相关方面的极大关注,2008年,我国的总能耗已经达到28亿吨标准煤,如果这样延续下去,2011年底,我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到2020年,我国总能耗可能达到70亿吨标准煤,从资源供应,环境容量,生态退化能源安全来说,这个总量是我国这块土地无法承受的,因此,在工业锅炉节能技术改造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于不同的使用单位采取了鼓励措施,引导其因地制宜制定节能方案。现在探析一下目前导致工业锅炉高能耗的主要因素和几种对工业锅炉节能降耗的措施。

1 导致工业锅炉高能耗的因素

1)我国锅炉制造厂在研制节能减排炉型方面技术力量薄弱,自1987年以来,工业锅炉行业规模由当初的551家企业,现已增至到原来的两倍多,但是相对来说增加的企业绝大多数是规模比较小,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再加上整体来讲我国的工业锅炉企业制造技术参差不齐,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技术或只有少量的技术更新,具有自己的自行设计和开发能力的很少,这就使得我国的部分企业的技术力量更为薄弱。虽然我国实行了许可证制度后,部分工业锅炉制造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使得锅炉工艺的装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总体的技术力量还是很低的,只是在高耗的基础上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研制节能减排的炉型的开发。

2)温度过高,浪费燃料 由于技术、设计、运行管理不善等原因,工业锅炉普遍存在排烟温度过高的问题,从烟囱中排入大气的废气温度平均高达250摄氏度以上,造成大量热量散发损失空中,不仅浪费燃料而且还污染空气容易造成温室效应。

3)加强对锅炉管理人员及司炉人员节能技术培训,现存在的问题是:司炉人员对节能的意识性不强,素质较低,节能技术水平欠佳。这与我国传统的错误的职业偏见有关,长期以来,司炉工被看作简单的体力劳动者,锅炉使用单位配备技术人员从事工业锅炉运行管理工作的不多,而运行操作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经济运行和节能降耗。司炉工本来是一个知识面较广的技术工种,但由于多年来的陈旧思想意识和社会偏见,使许多年轻的司炉工事业心不强,加之缺乏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使节能意识淡薄,经济运行能力较差,直接影响到锅炉的能耗指标。

2 工业锅炉节能降耗的措施

1)加强管理、注重考核。首先要对锅炉房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经常向他们讲授节能减排的事例,提高锅炉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增强对节能减排的意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实行合理的奖惩政策,对工作中积极表现,善于发现和学习新技术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奖励,以鼓励其他人员的积极性。

2)提高规模小的锅炉制造厂技术水平,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鼓励研制和开发节能减排炉型的开发,使新炉型具有结构简单,节省材料,易于操作,安全可靠等多项优点。技术创新是节能减排成果的具体实施技术,需要在设备结构、着火、燃尽、传热、积灰、脱硫和除尘等技术层面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改良或改革现有落后的技术,提出具体节能减排潜力的新方案,这需要我国工业锅炉制造业和工业锅炉用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探索,若有一方被动,节能减排就会出现

困难。

3)排烟温度,影响排烟温度因素中与锅炉燃烧调整有关主要有漏风、风量与受热面积灰、结焦,因此在运行中要减少漏风、保持受热面清洁、选择合适空气量。采用省煤器,尽可能的利用排烟余热,将管网系统和用气设备的疏水部分集中到热水箱回收,不能回收的串联安装截止阀,疏水阀,以使疏水排放尽可能地减少,而热量更多的被利用。

总之,为了促进工业锅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不仅要从技术上提高创新的能力,还要加强在工作中的管理能力,积极建议国家建立健全我国工业锅炉燃料政策,能效标识,使工业锅炉得节能减排建立在全社会督促的良好环境之下,形成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共识。

参考文献

[1]俞珠峰,周然,吕欣.18个城市工业锅炉控制污染措施评价(上)[J].节能与环保,2004,9.

[2]陆晓华,AliA,刘汉珍,曾汉才,魏路线,张保军.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的研究[J].环境化学,1996,04.

[3]孙庆贺,陆永琪,傅立新,田贺中,郝吉明.我国氮氧化物排放因子的修正和排放量计算2000年[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02.

[4]林鹏云,王苑,季俊杰,罗永浩.燃煤链条炉排工业锅炉燃烧数值模型研究[J].工业锅炉,2010,03.

[5]隋建才,徐明厚,丘纪华,郭欣,刘小伟,高翔鹏.燃煤锅炉PM_(10)形成与排放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02.

[6]韩军,徐明厚,程俊峰,乔瑜,曾汉才.燃煤锅炉中痕量元素排放因子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06.

上一篇:水土保持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下一篇:县级电网的电力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