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拳”应对涨价潮

时间:2022-03-01 12:16:14

稳定物价“国十六条”

1.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2.稳定农副产品供应。

3.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

4.保障化肥生产供应。

5.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

6.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7.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钧的联动机制。

8.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

9.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

10.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

11.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

12.健全价格监管法规。

1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

14.完善价格信息制度。

15.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6.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农业部:“保种保供”,抓好冬季蔬菜生产,增加越冬蔬菜供应。

国家发改委:派出督查组分赴价格涨幅较大地区,进行检查督导,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从2010年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财政部:会同民政部指导各地采取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等措施。

铁道部:承诺克服运力紧张等困难,全力保障煤炭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

商务部:制定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方案,对蔬菜价格实行每日监测、并及时进行储备投放。

工商总局:严厉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

国家粮食局:派工作检查组分赴秋粮主产区指导,加大政策性粮食市场投放力度。

近几个月来,农产品价格的疯狂上涨让百姓的菜篮子沉重了许多,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关于稳定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再次出手稳定物价,被认为是研究部署稳定物价政策之后的具体化措施,措施共16项,被称为“国十六条”。而在以前,“国X条”是飞涨的房价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从向市场投放国家储备、到国务院下发“国十六条”、再到发改委出手进行临时价格干预,中央接连出招稳定消费价格,打出政策“组合拳”,力度为历年所罕见。“组合拳”的出击,其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负众望,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得到了抑制。在期货市场,前期涨势最猛的棉花、食糖领跌大宗农产品,以20%左右的跌幅直线下滑,玉米、大豆、粳稻等粮食作物也中止涨势,出现小幅下跌,政策调控已见成效。

“菜篮子”“米袋子”+市长、省长“负责制”=长效?

眼看进入了2010年收官阶段的时候,“通胀”这个让社会极其敏感的词汇借助油价、菜价、肉价的被上涨而让百姓有了切实的体会。“姜你军”、“糖高宗”、“棉花掌”等网络流行语也透露着市民的无奈。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稳定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沉寂多年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再次发力。各地世纷纷出台物价调控措施,部分消费品价格隧即回落。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面对“菜篮子”“米袋子”,不管是市长负责还是省长负责,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回落的价格是暂时的还是平稳的。当然,面对全球化通胀潜流的冲击几套组合拳仅是弹压和抑制,长期的形势依然艰巨,长效的措施犹待提升。因此,从长远来看,如何巧用“市场”与“市长”这“两只手”调控价格,值得进一步完善、细化。

成本增加成上涨基本动力

种子、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增加是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动力因素之一。在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的过程中,得益最多的往往是流通环节的经营者,而农业生产者不仅无法享受到增加的收益,反而会面临生产效益下降的困境,不仅挫伤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造成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反而进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都进城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劳动力成本上升。“十二五”期间中国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更加严峻,而像农产品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行业,未来面临的成本压力不容小视。从历史上看,在过去十年中,劳动力占比越高的农产品,累计涨幅就越显著。而从国际经验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农产品价格上涨难以避免。

毋庸讳言,我国人均土地、水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口和人均农产品消费不断增加,而耕地资源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减少,不少地区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天,粮食等农副产品的供应将长期维持紧平衡的局面,满足百姓生活必需农产品的需求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联合努力。

上一篇: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化的经验及启示 下一篇:泡打粉对海绵蛋糕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