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

时间:2022-03-01 10:55:08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7-0410-02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应用。方法:对我院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使用高频振荡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结果:在用各自的方法治疗12h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pH、PaO2明显上升, PaCO2、OI明显下降 (P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频振荡通气;持续气道正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一种发生在新生儿的以呼吸衰竭为表现的疾病,病死率高[1]。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HFOV)作为一种在不增加气压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氧饱和度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多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也有其副作用。本文现报告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录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28例为观察组,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NRDS的诊断标准[2]。观察组被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采用频振荡通气治疗,和对照组13例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两组患儿之间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具体分组情况详见表1。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由中心供氧,初始的吸入氧浓度为80%~90%,后根据患儿的经皮氧饱和度调整吸入的氧浓度,气体流量为8~10L/min,鼻塞吸入。气流管道接入水封瓶控制持续气道正压(CPAP)的压力,以保证患儿呼气时有气泡,当氧分压降至40%时可保证血氧浓度改为面罩或鼻导管吸氧。

治疗组应用美国生产的VIASYS 3100A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上机初期调整呼吸机参数为:平均气道压12~15cmH2O (1cmH2O=0.098kPa),振幅30~40cmH2O,频率15HZ,偏置气流15L/min,吸/呼比(I/E)33%,在治疗过程中再根据血气动态监测结果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当患儿生命体征稳定、面色红润、血氧饱和度>90%以及X线胸片显示肺通气状况明显改善后,可调节呼吸机参数至吸入氧浓度为30%~35%,平均气道压0.98~1.18kPa。观察组所有患儿均采用保暖、营养支持及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

1.3观察项目 :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h行血气分析,记录两组患儿的颅内出血(IVH)、慢性肺疾病(CL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气胸等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或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近期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血气分析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12h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pH、PaO2明显上升, PaCO2、OI明显下降 (P

2.2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死亡,但有例患者出现了颅内出血、慢性肺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以及气胸等并发症,给予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两组结果比较有明显差异(详见表3)。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个早产儿多见的临床疾病,系指出生后不久即有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三凹征、青紫等呼吸衰竭临床表现的综合征[3]。该综合征在胎龄大于37周者少见,该病与新生儿的体重有关,对于出生体质量小于1500g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50%[4]。若重症患儿未经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对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式是使用机械通气,传统的机械通气方式若通气压力过低则无助于改善患儿的血氧浓度,通气压力过高则容易导致肺部慢性肺病、气胸等并发症同时对操作者的经验有很高的要求。HFOV作为一种肺保护通气策略,在不增加气压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氧合。其原理是用平均气道压充盈肺泡,使患者的肺容量在安全区域内达到最佳的肺容量,并使肺部内的气体分布平均,避免肺局部扩张的并发症,从而改善肺的通气血流比例,使氧合增加。振荡波影响患儿自主呼吸,使血氧含量得以改善[5]。本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用各自的方法治疗12h后,结果对比发现pH、PaO2明显上升, PaCO2、OI明显下降。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方面,治疗组的颅内出血比例较对照组高,考虑为操作上的失误。其他并发症如慢性肺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以及气胸治疗组均少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安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较传统的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起效快,效果更为明显,且相对更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燕.盐酸氨溴索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0例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3):441-442.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21-428.

[3] 陈美华,荣强全,郝海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0例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1):136-137.

[4] Sweet DG,Carnielli V,Greisen G,et al.European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preterm infants-2010 update[J]. Zhonghua er ke za zhi.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1 Jan ; 49 (1): 27-33.

[5] Walia G,Jada G,Cartotto R.Anesthesia and intraoperat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during burn surgery [J].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Burn Association2011 Jan-Feb ; 32 (1): 118-123.

作者单位:331700 江西省进贤县人民医院儿科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一例重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护理 下一篇:浅谈街道一级开展优生优育优教的组织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