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反思

时间:2022-03-01 01:35:25

摘要: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年,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使我们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解,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亟待解决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 新课程改革 反思

自2002年至今,初中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国全面开展了近十年,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在此期间,我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领会新课程精神,多次参加河南省和洛阳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班,从中我受益匪浅,在头脑中形成了许多新的理念,并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使我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解。在进行了大量反思后,特总结概括如下:

一、各版本新教材之间的差异:自2003年9月至今,洛阳市已经使用了四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它们分别是:人教版、岳麓版、川教版、华东师大版。此外,全国尚有北师大版等诸多版本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在各地使用。虽然这些版本的初中历史新教材都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2001版)编写的,但其对《历史课程标准》(2001版)的解读必然有所差异,甚至迥然不同,这将使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例如:人教版初一历史(上)中,明确指出“武王伐纣”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而川教版上却写着“约公元前1046年”,一个“约”字将明确的时间变为模糊的时间,其意义大不相同,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此外,人教版将“牧野之战”的地点定为“今河南新乡”,而川教版却说“牧野之战”发生在“今河南淇县”。还有,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发动兵变的地点“陈桥驿”,人教版认为在“今河南封丘”,川教版却认为在“今河南开封”。凡此种种,不一一枚举,无论谁对谁错,这无疑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困惑和不解。

二、新旧教学手段的运用:有人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是好课,没有声电光影的课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实在是一种对新课程改革的误解。一位优秀的教师,通过流利的教学语言,优美的板书,优雅的教态及出色的组织能力,能上出一堂令人终生难忘的好课,这难道是多媒体所能取代和比拟的吗?笔者认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要因地制宜,当用则用,不能每节课都用。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全校仅有三间多媒体教室,根本无法满足每节课都上多媒体课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还是洛阳市经济状况相当不错的一所学校,其他学校是何状况可想而知了。当然,自去年政府加大了教育设施的投入,已经将大部分学校安装了电子白板。但若以“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是好课”为准,新课程改革恐怕到现在才能开展了。

三、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在新课程改革中随着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增加,教师往往有“拢不住”之感,你千方百计向某个方向引导,学生偏与老师想得不一样,甚至离题万里。例如,笔者在讲赵州桥的设计者和主持修建者——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时,学生偏说“李宇春”(注:2005年超级女生第一名);讲南宋与金议和后,金将都城迁至“燕京”,改名“中都”,有学生就惊呼:“那时就有燕京啤酒了!”凡此种种,令人哭笑不得。另外,由于初中学生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需要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例如:评价秦始皇或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学生更难引导,但教师又不能用唯一的答案来强制学生接受,教师要当好这个“导演”还真不容易。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尚需在新课程改革中继续探索。

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讨论的内容很多,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更强调和重视这一点。但课本中一些题目的设置偏难,超出了初中学生的知识范围,加上现在初中学生大多历史知识贫乏,许多历史知识来源于课本之外的电视剧和电影,而影视剧大多加入了许多艺术和娱乐成分,对于不辨真伪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误导。于是学生在讨论时,要么加入一些影视剧里的故事,要么就拿着课本照本宣科,能够独立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很少。加上一些学生趁机作些小动作,说笑打闹,或偏离主题,教师的引导往往是不上劲,许多讨论题流于形式,一带而过,许多学生感到没有多大提高。

五、教学资源的获取:现在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有图书馆和电脑室,网络也基本普及。但中学里的图书馆藏书较少,适合学生阅读的更是寥寥无几,而且有些学校的图书馆仅对教师开放,不对学生开放。虽然网络已经在各个中学普及,但青少年上网依然是玩游戏的多,真正用来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少。加上一些乡村中学,经济条件差,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课外查阅资料既无时间,又无稳定的来源。所以新课程倡导的开放性、自学性、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就难以实现了。

六、教学评价:课堂评价按评价的目的的不同,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诊断性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的提问或测验,目的在于明确学生的起点水平,确定教学的难易度。其次是形成性评价,它伴随着教学过程展开,以强化、引导、鼓励学生,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最后是终结性评价,是一堂课、一个月或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完成后进行的结果评价。这三种方法效果较好、操作性强、评价全面,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试卷分数评价方式,但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无疑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尤其是一些骨干优秀教师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学校也以毕业班中招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中招就像绳索一样勒在教师脖上,中招还忙不过来,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搞这么多“花哨”?

总之,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年,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将用一句名人的话来勉励自己:“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所有新课程研究的成败,都将为我们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令人欣慰的是《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制定出来,它会为我们提供新的帮助,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相信我们一定会在下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真东,刘方.推进新课改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

[2]丁雪雁,曾铖.新课程改革中的新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

[3]刘海霞.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考试周刊

上一篇:风帆助力,一路远航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