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单缘何频发

时间:2022-03-01 12:27:48

频发的理财受损事件,在拷问银行内控水平的同时,地区金融环境偏差、客户理财意识不强等都不同程度地扮演了幕后推手。如果要求普通投资者理财观念和意识在短期内达到非常成熟还不现实,作为理财产品的提供方,银行从业人员对理财的理解出现偏差,就很有必要引起特别关注了。

理财偏离本源

曾几何时,理财是普通百姓心中有钱人才需要的高端服务,现在却为全民所热衷。从无人问津到发行规模动辄几亿元,银行理财规模扩张之快令人瞠目。与高速扩张的规模相比,理财软环境的发展状况却很令人担忧。有调查显示,30%的参与者认为银行理财是无风险的,70%的参与者挑选理财产品的标准是预期收益率。

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理财业务给银行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的优势自不必说。以强势的理财业务提高客户黏度,可以间接提升存款规模,改善存贷结构。在理想环境下,理财业务符合其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但现在银行的现实情况是缺存款。贷款资源紧张、存款资源稀缺几乎是每一个支行、分行级管理者面对的共同难题。于是,不难理解,理财较易成为高息揽储的工具。

当然,即使银行本着吸收存款的目的发行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从产品本身看,也不能说它们就不符合理财定义。这种行为目的的倒置至少说明了理财业务的发展偏离了其本源。理财一旦偏离了本源,即使短期内看不到风险,但却打开了危险的大门。理财既然可以成为拉存款的工具,同样也可能变成牟利的手段。不幸的是,在考核压力和利益驱动下,银行内部人员与民间借贷勾结的现象印证了这样的担忧。

绩效考核之痛

商业银行、咨询、托管等中间业务发展迅猛,非利息收入大幅增长,已经成为银行创新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多元化经营和优化收入结构的标签,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扭曲的绩效考核也是银行飞单等案件频发的原因。

在中间业务考核指标的重压下,不少中小银行不惜代价增加、托管等中间业务收入,扮靓银行的财务报表,忽略了必要的申报审批程序,忽视了尽职调查工作,一家支行行长年薪能冲到200万元,有的能达到500万元。激励多大,压力就有多大。在揽存和业绩考核重压之下,客户经理和支行行长几乎承担了链条最底端的全部竞争压力。而在许多中小银行绩效考评机制里面,以利润指标、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后收益指标为代表的经营类指标处于最核心的位置,扭曲的业绩激励机制成为一些客户经理和支行行长铤而走险的诱因。

银行内控之差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多级经营的经营体制,分支机构层次众多。这种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的模式,一方面造成机构臃肿、管理不善和信息传递不流畅,降低了内部控制的灵敏度;另一方面,银行分支机构和总部之间在具体的运营上往往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缺乏有效的协调、制约和监督机制,导致近年来很多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行出现舞弊事件。

内控管理的建设速度未能跟上新业务、新形势的发展,许多违规事件都发生在银行理财业务上就是表现之一。部分高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不足,片面地认为内控就是建章立制,缺乏对员工的内控意识教育以及内控制度责任感灌输,对员工不遵循规章制度,违章操作的行为有所姑息,没有切实履行有效的惩治制度,甚至长期缺乏对员工的考核、评定,导致部分不法员工长期潜伏在银行内部作案而不得知。

银行信誉之饬

提供理财服务的不只有银行,信托、证券和基金甚至保险都提供理财服务。但人们还是相信银行。银行之所以能够吸引到亿万客户,凭借的不仅是数量众多的经营网点,更是在百姓心中值得信赖的招牌。一直以来,银行在社会公众和普通客户的心目中具有很强的社会公信力,但近几年相继曝光的一些案件显示,一些人正是利用了人们对银行的充分信任,或打着银行的旗号,或在银行网点公开售卖一些非法产品。这样的做法让公众和客户更加寒心,毁掉的无疑是银行生存之本的信用。

风险意识之弱

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刚刚起步,投资者要么不顾风险,被预期高收益冲昏了头脑;要么畏惧风险,一听到风险二字就望而却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在营销理财产品时因刻意回避提及相关风险而埋下隐患。

高收益从来都伴随着高风险。在盲目相信银行内部人士之外,对所谓理财漏洞多一点警示,就有可能避免损失。很多投资者只能选择向银行客户经理咨询,他们缺少独立、有公信力的判断渠道。一般理财年化收益率不过4%~5%,面对年化20%的收益率,为什么有的客户不加怀疑,甚至借贷购买呢?

银行担责之难

银行在违规事件发生后,往往并不是做出积极承担责任的表态,而是急于撇清关系,对外声明违法违规员工的个人行为与银行没有关系。

面对银行的一撇了之,受害者常常不能理解,在正常的工作时间、正当的工作地点,由正式的工作员工介绍购买的理财产品,为何在最终出现问题时,银行却不负责?法律界人士认为,在办公时间、办公地点销售银行代销范围之外的产品,属于员工约束不当,符合法律上表见认定,银行应承担部分责任。

也有部分专业人士认为,客户在事件中应当承担一定的失察之责。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客户有查看理财合同上的公章是否属于银行的义务。在一些银行员工违法犯罪的案件中,事实上银行也是受害者,员工的违法违规行为并不是银行的授意,也没有得到银行方面的授权,案件发生后,银行的声誉往往受到巨大影响。

改革更显紧迫

综合一些理财纠纷案例,在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下,贪心就有可能上当受骗。金融稳定和规范是老百姓最大的幸福,金融不稳定,受伤害最大的就是老百姓。虽然有一些银行代销纠纷以违约理财产品的担保方履行担保责任,全额收购客户购买的相应的理财产品,客户拿回本金而告终,但更多的因理财产品而被骗、导致血本无归的客户却并没有那么幸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奔走呼号在漫漫的维权路上。

随着大量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商业银行自有资本不足、资产结构不合理、资金流动性差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种脆弱性决定了若银行对防不胜防的飞单事件围堵不严,这类小纠纷的处置不当,很容易引发投资者信心危机,从而影响整个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诱发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飞单事件的背后都是代销纠纷,都是银行员工为飞单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所诱惑,大肆兜售非银行机构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这些代销行为都发生在银行体系的支行,并且几家支行职工都完成了对理财产品的推荐和销售。

飞单事件的产生,凸显金融改革的紧迫性。要根治飞单事件,不仅要出台代销业务风险排查规定,整治银行代销业务,更需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通过改革银行体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实现以市场化手段处置银行销售理财产品风险的目的。

上一篇:无处不在的货币市场基金 下一篇:基金之神折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