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 第12期

时间:2022-02-28 11:07:10

办公椅

Office Chair,1851

【 发明者:托马斯·沃伦】

当你在办公桌前埋头拼命时,是否想过,决定加班与否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承载着你身体重量的办公椅。一张设计不够科学的办公椅,不止对办公效率有着毁灭性的打击,更会让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上,由托马斯·沃伦设计的向心弹簧椅首度亮相,靠背和底盘都呈现了办公椅最具魅力的特质。接下来的100年中,商业的发展,让办公室不再只是上层阶级的工作场所,更多的工作需要普通职员坐着完成。而随着人体工程学的兴起,办公椅的制造也在悄然变化,1976年,美国老牌家具生产商赫曼·米勒设计出名为Ergon的办公椅。这款办公椅符合人体在工作时的姿势习惯,尽量减少久坐的疲劳感,向中间微微内陷的坐垫、扶手、气压棒等人性化的设计一直沿袭至今。

易拉罐

pop-top can,1959

【 发明者:艾马尔·克林安·弗雷兹】

1959年,美国俄亥俄州帝顿市DRT公司的艾马尔·克林安·弗雷兹发明了易拉罐,这个天才的发明,让金属容器经历了150年漫长发展之后,终于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汽水、啤酒等饮料总是充满着二氧化碳,但罐子本身要承受的压力为每6.5平方厘米50公斤,开启它并非易事。而弗雷兹则用罐盖本身的材料经加工形成一个铆钉,把附近位置磨薄至原先的一半,套上一拉环再铆紧,配以相适应的刻痕而成为一个完整地罐盖。这样,只需要1.5公斤的力度,拉盖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被打开。这是一次开启方式的革命,到了1980年,欧美市场基本上全都采用了这种铝罐作为啤酒和碳酸饮料的包装形式,而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体验着它带来的“随时随地的享受”。

味精

Monosodium Glutamate,1908

【 发明者:池田菊苗】

作为人类的五种味觉之一,鲜味长时间以来都让我们食不知所踪,直到1908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池田菊苗教授坐在餐桌边,察觉到了它的存在。黄瓜汤格外鲜美的味道引发了他的思考,而这碗汤与往日的不同之处,在于里面多放了一些海带。历时半年,他终于从海带中提取出一种棕色晶体,这种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池田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又将提取的晶体命名为味精,并为生产申请了专利。1909年,铃木兄弟开始了商业化生产,名称为AJI-NO-MOTO?(味之素),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制成味精。中国第一家味精厂建于1923年,由实业家吴蕴初和张逸之合资创办于上海,该厂生产的佛手牌味精因击败日货“味之素”而名声大振,产品风靡全国及南洋。如今,这座年近百岁的厂房正面临被拆除的危险,而味精的地位也遭到了质疑:食用味精真的有害健康吗?一个世纪的时间不短也不长,而它足以证明一个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况且科学家也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漆皮

Patent Leather,1818

【 发明者:塞斯·波尔丹】

作为一种加工工艺,漆皮指在皮革材料上淋漆,使其色泽光亮、自然,防水,防潮,不易变形,而其容易清洁打理的特点,更是因此深受人们所喜爱。181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工程师塞斯·波尔丹为了达到防水的效果,以亚麻籽油为主要原料,调和出一种亮“漆”,把它涂在皮革表面,就成了又轻又亮,不粘也不坠的漆皮。用亚麻籽油作为涂料有个缺点,就是非常不容易干。所以,1930年代,人们以塑料替代亚麻籽油加工漆皮,漆皮的运用才广泛起来。传统上,漆皮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像男装黑色燕尾服,总要配黑色漆皮鞋。但因为漆皮闪闪发光的材质特点,夺人眼球的时尚价值渐渐体现出来,至今风靡全球。经历近200年的历史,漆皮已经成为世界最经典的材质之一。

思维车

Segway,2001

【 发明者:狄恩·卡门与他的DEKA研发公司】

作为一种前所未见的崭新交通工具,思维车至今也很难让人用传统的分类方式去定义它的存在。其诞生理念,来自DEKA研发公司与娇生公司合作开发的自动平衡式动力轮椅——iBOT。在2001年12月3日思维车的原型车公布之前,这种跨时代崭新交通概念的消息便早已流传开来。但由于高昂的售价、民众需求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制约,实际上市后,思维车并没有获得预期的销售效果,只形成了“有钱人买来尝鲜,一般人望车兴叹”的局面。虽然普通大众接受度仍待观望,但政府的订单却打开了思维车的新局面。现如今,该车已在各国警察部队中优先使用,不论是反恐演习,还是日常巡逻,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要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一切只能交给时间去定夺。

心脏起搏器

Cardiac Pacemaker,1932

【 发明人:阿尔伯特·海曼】

1932年,美国纽约贝斯-大卫医院胸外科医生海曼在穿刺心脏给药过程中屡次发现,当针尖刺激右心房时,可使心房肌因除极而收缩,经探索和研究,他设计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心脏起搏器。这个重达7.2公斤的仪器,成功的使已停搏15分钟的心脏恢复了正常的心脏跳动。但遗憾的是,这台保存在德国、可使人“死而复生”的机器,却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摧毁,只剩一张照片留为纪念。虽然实物被毁,但海曼医生的理论思想却遗留了下来。1952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保罗·卓尔医生首次成功地为1例心脏停搏患者进行了心脏复苏。1958 年10月15日,胸外科医生阿克·赛宁教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植入了世界首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被植入者阿纳·拉尔森虽然在余生中先后更换了22部心脏起搏器,但却依靠它活到了86岁,直至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至所有农村学生 下一篇:承运人责任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