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铁翼强几许?

时间:2022-02-28 07:47:50

近期,由伊朗核问题引发的国际风波越演越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加紧制裁伊朗,还向海湾地区调兵遣将;而伊朗的态度也愈发强硬,大搞演习并威胁封锁石油运输要道霍尔木兹海峡。双方剑拔弩张,军事冲突眼看不可避免。一旦战争爆发,空中力量的作用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之一。相对于近年来已经取得过赫赫战绩的对手们,一直保持神秘的伊朗空军能有多大作为呢?

半世纪的现代化之路

伊朗古称波斯,历史上曾是相当强大的封建帝国,但在近代国力衰落,不断遭受东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控制。1925年,通过军事掌权的礼萨・汗建立巴列维王朝,开始推行改革,组建包括空军在内的现代军队,1935年将国名改称伊朗。二战爆发后,礼萨・汗坚持倾向德国的立场,导致英国和苏联在1941年联合出兵伊朗,迫使礼萨・汗流亡海外。王储・礼萨・巴列维继位后,转而采取亲美路线来抗衡英苏。美国开始向伊朗派驻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并通过帮助巴列维巩固政权扩大在伊朗的影响力。后来随着石油收入的增加,上世纪60年代巴列维发起“白色革命”,试图全面加快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大幅扩充军备,宣称要使伊朗成为世界第五大军事强国。

早在1922年,波斯政府就在陆军司令部内设立航空局,筹建陆军航空队,两年后开始装备飞机。到1932年陆军航空局改组为空军司令部,下设飞行联队、航空学校和飞机修配厂。由于伊朗工业基础薄弱,所用飞机只能依靠外购,空中力量的现代化过程颇为曲折。从上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伊朗先后向英、法、德和苏联等国家购买过少量飞机。然而当英苏占领伊朗后,伊朗空军的这些资产几乎化为乌有,所有设施和基地都被盟国驻军征用,成为支援苏联的中转站。

二战结束后,伊朗因地处东西方交汇点,又是产油大国,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从历史教训和现实需要出发,巴列维决定依靠美国强化军事实力,不仅与美国签订军事合作协定,获取武器援助,还在美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将伊朗军队美式化。巴列维本人学过飞行,一大嗜好就是驾驶飞机,对空军的发展颇为重视。上世纪40年代末,伊朗从英国和美国获得霍克“飓风”、P-47“雷电”战斗机、教练机和运输机等一批战后剩余物资,还派人到美国接受飞行和机务训练,1955年8月重新组建起独立的伊朗帝国空军(IIAF)。此后,伊朗在美国军援下陆续装备了75架F-84G“雷电喷气”、20架F-86F“佩刀”、220架F-4D/E“鬼怪”II、150架F-5A/B“自由战士”等各种战机。完成喷气化改装后的伊朗空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美国也借机以伊朗为基地对苏联展开空中间谍活动。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周边局势动荡,促使巴列维进一步加强军备建设,渴望成为地区霸主,而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巨额收入也提供了扩军的资本。伊朗的石油年收入在1964年还不足5亿美元,10年后就激增到200亿美元,国防预算到1978年达100亿美元,占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的24%。这期间,伊朗大肆进口武器,成为当时军购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973~1976年伊朗购入武器价值达152亿美元,已订购但未交货的还有120亿美元,其中美式装备所占份额最大。出于武装伊朗、控制海湾并遏制苏联的考虑,美国也逐步加大军售力度,尼克松总统甚至向巴列维许诺可以不受限制地购买任何需要的常规武器。上世纪整个70年代美国对伊军售累计达200亿美元,超过其对外军售总量的1/3,驻伊军事和技术人员最多时达2.4万人。

在这一波扩军潮中,伊朗空军分到的军费份额最高,受益也最大,老旧机型一部分淘汰转售他国,一部分进行性能升级,还获得了一批连美国的西方盟友都羡慕的最新装备。由于伊朗国土广阔且多为高原山地,地面防空系统难以覆盖全国,原有战机对时常前来骚扰的苏联米格-25高空高速侦察机也无可奈何,因此伊朗空军特别选择了美国格鲁曼公司刚研制出来的、具备强大远程作战能力的F-14A“雄猫”双座可变后掠翼战斗机。从1974年起伊朗分两批订购了总共80架F-14A,除一架留在美国作试验外,实际接收到79架,订单上还有714枚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实际接收284枚)和其它备件。这笔高达20亿美元的交易使得伊朗成为除美国以外唯一装备“雄猫”的国家,来自伊朗的资金投入也让原本因采购数量过少而饱受造价超支之苦的格鲁曼公司摆脱了财政困境。

同一时期,伊朗还购入了166架F-5E/F“虎”II战斗机、6架P-3F“猎户座”反潜巡逻机、60架C-130E/H“大力神”运输机、13架波音707-3J9C空中加油机等新机型,还有AIM-7“麻雀”、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AGM-65“幼畜”空地导弹和GUB-10激光制导炸弹等机载武器。不过,伊朗空军自主能力的形成与装备上的更新速度并不同步。虽然在美国的无偿支持下,伊朗可以挑选部分飞行员和机务人员作为“种子”到美国和联邦德国受训,合格后再回国传授技术,但掌握先进技术并非易事,仍需美方派出相关人员到伊朗进行协助,一些关键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始终离不开美国人的参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别看伊朗和以色列现在势不两立,双方其实还有过一段“蜜月期”。以色列建国后需要打破在中东的孤立局面,巴列维时期的伊朗也同样面对阿拉伯国家的挑战。在共同的盟友美国的支持下,从上世纪50年代起伊以两国建立了伙伴关系。伊朗开始向以色列供应石油,并帮助转移中东的犹太人。以色列则向伊朗提供军事和科技的援助,空军方面就开展了帮助伊朗训练飞行员、检修飞机发动机等合作项目。双方军情高层人员来往密切,到上世纪70年代以色列每年向伊朗出口武器已达数亿美元,甚至计划联合研制可携带核弹头的远程导弹。只是由于担心激化国内外的反以情绪,巴列维一直将这些活动安排在暗中进行。

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

在执政期间,巴列维坚持政教分离和西方化的政策,依靠美国的帮助和巨额石油收入在社会、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推行现代化改革。通过大肆购买先进武器,确实增强了伊朗的国防力量,使它成为海湾地区第一军事大国,仅空军就可与周边所有阿拉伯邻国的空中力量相抗衡。然而,巴列维实行政治独裁,在现代化过程中好大喜功,脱离本国实际,加剧贪腐浪费和贫富分化,遭到广大民众和宗教势力越来越强烈的反抗。1978年伊朗全国爆发大规模反君主专制运动,次年1月失去民心的巴列维被迫出走国外,4月伊朗在宗教领袖霍梅尼的领导下建立起伊斯兰共和国。

在伊斯兰革命前夕,伊朗空军编制已达10万人,拥有约500架主力战机和5000名受过训练的飞行员,设有14个设施齐备的基地和25个一线作战中队。伊朗还订购了160架F-16战斗机和7架E-3A

空中预警机,甚至打算投资参与美国海军F/A-18舰载机的研制项目,但这些计划都随着巴列维的而中断。以政教合一、反美反帝为宗旨的伊朗新政权成立后,对原国王军队进行了伊斯兰化改组。空军改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空军(IRIAF),一些中高级军官被清洗,部分人员外逃或滞留国外。虽然原有编制和装备大体保留下来,但有经验人员的流失和西方实施的全面武器禁运给伊朗空军维持战斗力带来不小的困难。原本美国卖给伊朗的新式飞机和导弹在性能上就打了折扣,美国技术人,员撤离时还做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过,之前巴列维鉴于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的武器损耗过快的教训,曾购买了大量的弹药和配件作为储备,这些家底很快就在两伊战争中派上了用场。

伊朗和相邻的伊拉克之间长期存在领土、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多次发生军事摩擦。萨达姆・侯赛因担任伊拉克总统后不久,趁着伊朗进行伊斯兰革命后尚未稳定之际,于1980年9月挑起冲突并发动入侵,企图解决边界争端。此时,伊朗的整体实力还在对手之上,对战争的爆发也有警觉,但因缺乏足够的人员和技术支持,现役飞机中只有一半做好战斗准备。尽管如此,伊朗空军还是派出少量F-14A投入战备巡逻,并击落过多架入侵敌机。9月22日伊拉克机群曾对伊朗空军基地实施大规模空袭,但因计划不周没有取得多少战果。伊朗空军随即组织以牙还牙的反击,以F-14A夺取制空权,派F-4多波次轰炸伊拉克前沿机场和巴格达地区,接着又频频空袭对方的重要设施和地面部队,有效遏制了伊拉克的攻势。

相比较而言,伊朗空军拥有较新型的美式装备,飞行员大多按西方标准受训,战术运用也更为得当,因此在战争初期能取得空中优势,还迫使伊拉克将飞机疏散到邻国躲避打击。然而转入相持阶段后,遭受外界封锁的伊朗很难获得飞机及零部件的补充,只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尽量利用现有装备,优秀飞行员的损失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反观伊拉克空军虽然初战不利,但却可以从其他阿拉伯国家、苏联乃至西,方或明或暗地得到财政和军事上的援助,不仅迅速更新了大批高性能战机,还在外籍顾问的帮助下提高了作战能力。从1984年起,伊拉克空军持续空袭伊朗的石油设施和海上运输线,并猛烈轰炸伊朗地面部队和后方城市。而伊朗空军只能维持100架左右的可用飞机,每天出动45架次已是极限,几乎无法进行长时间的主动空战和远程轰炸,基本处于防御态势。

尽管战况激烈,但空中作战在两伊战争中并未起到关键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双方都没有完善的预警指挥系统和严密的整体组织能力,加上人员素质、装备利用、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局限,战机出勤率较低,多执行报复性或突击性的任务,不能有计划地压制对方的空中力量。实战中还暴露出双方空军与其他军兵种的协同作战不力,很少能为地面部队提供及时和准确的空中支援,防空体系不但难以抗击空袭,甚至时常误伤友机。由于双方都无法取得突破,战争陷入长期胶着,在人员、装备和经济上都遭受了惨重损失而难以为继,经联合国调停后最终在1988年9月实现停火。

重整旗鼓应对新挑战

经过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伊朗空军至少损失150架各式飞机,还有不少被拆开当成备件库,完好的战机中只剩10多架F-14A、40多架F-4D/E和50多架F-5E/F。伊朗空军付出高昂的代价也换来了相当可观的战绩,这首先得归功于处在不利条件下仍顽强奋战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其次,伊朗在战时想方设法从各种渠道搜罗武器装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资匮乏的燃眉之急。当时美国急于要缓和与伊朗的紧张关系,解救在伊朗和中东被伊斯兰势力扣押的美国人质,先是默许伊朗从第三国购买美式装备的零部件,后来又与希望打击伊拉克的以色列联手,秘密向伊朗出售多种导弹和电子器材,这场交易直到1986年底被媒体曝光酿成“伊朗门”丑闻后才停止。

除了通过外购获得急需的补充,伊朗的科研人员也自力更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空军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技术保障,比如修复被破坏的“不死鸟”导弹、仿制部分F-14A的部件、自行升级F-5的航电和武器系统等。这些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仅支持了伊朗空军的战时行动,也为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积累下丰富的经验。

虽说霍梅尼政府一贯坚持“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的独立外交路线,但本国的军工能力毕竟有限,为尽快弥补损失重新壮大军事实力,仍积极寻求从各方进口武器装备的途径。在两伊战争中后期,伊朗就透过西方封锁的缝隙购买到11架意大利生产的CH-47“支努干”直升机、46架瑞士的PC-7涡桨教练机和15架巴西的EMB 312“巨嘴鸟”教练机,又先后从中国获得少量歼6和歼7战斗机。

由于难以直接打破西方的武器禁运,伊朗在战后开始转向苏联阵营寻求米格-29和苏-24这样的先进战机。有意思的是,伊朗后来拥有的苏制飞机多数不是买来的,而是死对头伊拉克送上门来的。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空军无力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为保存实力将140多架飞机疏散到伊朗。其中除了部分是运输机和民用飞机,还包括米格-23、米格-29、苏-20/22、苏-24、苏-25和法制“幻影”F1等上百架伊拉克的主力战机,这对伊朗来说无异于天上掉下的馅饼。后来伊拉克一再要求归还这些飞机,伊朗就宣称将其作为两伊战争的损失赔偿予以扣留,部分封存处理,部分编入本国空军服役,不过其中唯一一架可用的伊尔-76预警机在2009年失事坠毁。

随着海湾战争和冷战的结束,伊朗重新评估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认为伊拉克的实力已大为减弱,而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威胁仍然存在。伊朗应凭借人力和资源上的优势逐步恢复国力,在海湾地区扩大影响。在重建军力的过程中,空军仍被视为发展重点,在装备引进上则避免仅靠一方的做法。苏联解体后,伊朗积极与俄罗斯发展关系,但从经济性和灵活性出发没有急于大规模进口战机,而是先购入少量米格-29战斗机、苏-25攻击机、伊尔-76运输机等,并与俄方合作进行维护和改进。同时,伊朗仍尽力延长美式装备的使用寿命,包括借由民间渠道从西方购买各种飞机和导弹零部件,而美国就要把退役F-14上的相关部件切成碎片以彻底封堵流失漏洞。近几年曾有报道称伊朗打算从俄罗斯和中国购买大批新型战机,实际上伊朗的长远之计是要提高航空装备的自主能力。

从困境中成长的航空工业

当初巴列维虽然大量进口武器,但也意识到一味依赖外援的弊端,成立了军事工业组织发展自己的军工产业,主要以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方式与西方合作生产或简单仿制。伊斯兰革命后,许多合作项目中断,在随之而来的两伊战争中,伊朗新政权不得不发起自给自足的生产运动以摆脱武器装备捉襟见肘的窘

境。此后,伊朗统一调整了军工产业结构,在国防部下设立国防工业组织,掌管兵器、航空、船舶、电子等研发和生产部门,伊朗工业部下属的工业发展和革新组织也参与军工产业的管理。

通过引进并转化国外技术和设备,到上世纪90年代伊朗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航空工业体系,具备自行维护和研制航空产品的技术能力。1966年就成立的伊朗航空工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目前下辖5家主要企业,分别为负责研制轻型飞机和运输机的伊朗飞机制造工业公司,提供直升机部件生产及维护的伊朗直升机支持与更新公司,从事各类飞机大修的伊朗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无人机和伞降系统的高德斯工业公司,生产航空零部件的舍希德公司。此外,工业发展和革新组织下还设有综合性的伊朗航空工业公司等航空机构。

经过长期的消化吸收,伊朗技术人员掌握了基本翻修和有限改进老旧装备的能力,使部分瘫痪的美制飞机和直升机恢复了飞行状态。他们不仅为F-14A自制备件,还将“霍克”地空导弹改装为空空导弹使用,把“雄猫”变成颇有伊朗特色的“波斯猫”,并让在用的F-4和F-5也可以加挂非美制的机载武器。

除了完善对原有装备的保障和改进体系,伊朗航空工业在对外合作和自行开发新产品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突破。伊朗利用乌克兰提供的技术和设备,从1998年起在国内设厂装配52座的伊朗-140支线客机(安-140的伊朗版),最近又计划与俄罗斯合作生产图-214/334等更大型的客机。在贝尔205/206基础上研制出的“猫头鹰”通用直升机也在1998年投产,后来还发展出“沙赫德”系列直升机。除了能研制多种教练机和轻型飞机外,1999年“托鲁”军民两用喷气涡扇发动机实现国产化,也标志着伊朗航空科技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更令外界“惊艳”的是,在2006年三军联合演习中伊朗第一种自产战斗机“闪电”正式亮相。这种新型战机看似在放大的F-5E机身后装上向外倾斜的双垂尾,号称性能堪与F/A-18相媲美,在1997年就首飞成功并已有少量服役。而第二代的“雷电”就出现在2007年的德黑兰阅兵式上空,伊朗军方宣称飞行3000千米也不需加油。此外,让人刮目相看的还有一种代号为“黎明之前”的双座攻击/教练机,其原型机采用翼身融合的气动外形和先进的座舱设计,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尽管这些机型的真实性能还不得而知,但却体现出伊朗航空工业坚持自主发展道路的决心。

上一篇:简讯等 第4期 下一篇:全球协议还是全球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