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丸)中三补三泻

时间:2022-02-27 05:49:12

中图分类号:R28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06-0069-01

【摘 要】六味地黄汤来源于《小儿药证直诀》是宋元时期钱乙著,全书共三卷,上卷言证、中卷列举病例、下卷为方。此书以脏腑为中心,论述小儿生理、病理、辨证、治疗。总结出了五脏为纲的辨证方法,提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和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腑清灵、易趋康复)。以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投用三补三泻,从此六味地黄汤也就产生了。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

1 概述

六味地黄丸是由熟地400 g,山茱萸200 g,山药200 g,泽泻150 g,茯苓150 g,牡丹皮150 g组成。六味地黄汤是由熟地40 g,山药20 g,山茱萸20 g,泽泻15 g,茯苓15 g,牡丹皮15g组成。六味地黄汤(丸)的组成特点是: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阴为主。是滋补肝肾,并能补脾阴并补和泻肝、肾、脾三泻虚火之方。

2 六味地黄汤(丸)的适应范围

本方主要为“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其常见症状如: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消渴,虚

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津枯,脉细数者,均用“滋阴降火”或“育阴潜阳”之功。即王太仆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

3 六味地黄汤(丸)的三补三泻

三补:首用熟地以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以壮肾水而为君;肝肾同源同属下焦。山茱萸温补肝肾以益肾水,而收涩精气为臣;山药滋补脾阴,固精为使。以上三药是本方的“补肾、补肝、补脾”三补得名,主要以补其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

虚”故以扶正祛邪。

三泻:牡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火与山茱萸相对,补肝、泻肝,一补一泻;泽泻利水渗湿,清泻肾火,而牡丹皮、泽泻二药结合,以泻阴

中之火,既制虚阳之浮动,泽泻与熟地相对,补肾阴泻肾火,又一补一泻;茯苓淡渗利湿,健脾益肾,以助后天脾胃之本,使肾精有化生之源,与山药相对,补脾泻脾,再一补一泻。故三药为“三泻”,在此方中,“泻其实而不伤正,扶其正又不恋邪。”

4 体会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汤有三补三泻之功,有开有合之妙,补而不腻,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补而不恋邪,泻不伤正。真是阴得补而阳得泻,补而不滞,实有“补阴之虚可以生血,泻阴之功可以和之”。是通补开合的典型方剂,是滋补肝肾脾之真阴,泻肝、肾、脾之虚火的方剂。由于本方以补为主,故“三补”的剂量重。“重者沉也;沉者其性静也”。而“三泻”剂量同等而轻。“轻者浮也,浮也其性动也”。动为阳,静为阴,阴静阳动,动静结合,阴平阳密,精神乃至,阴阳平衡,生命则存。得其阳,必阴中求阳,阳无阴不生;得其阴,必阳中求阴,阴无阳不长。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平阳秘,阴气平顺,阳气固守康也。

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力大,适用于肾阴虚之火旺,虚火上浮;六味地黄汤加枸杞子、―杞菊地黄汤,适用于肝阴虚之火旺,视物不清;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都气汤,适用于肾虚咳喘,肾不纳气;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麦冬―麦味地黄汤,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咯血;六味地黄汤加肉桂、附子―肾气汤,适用于肾阳不足之下元阳虚之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六味地黄汤加苍术、黄芪―消渴地黄汤,治消渴证(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等症。

参考文献

[1] 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89.

[2]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21.

[3] 王占玺.中药处方的运用[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409.

上一篇:初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秋游诸暨五泄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