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02-27 02:51:59

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探索规范化的急救护理路径。 方法 选择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根据有无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接诊优化、救护优化、转运交接优化、人员配置优化等的全程优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预后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急救时间为(18.9±6.3)min和住院时间为(14.7±7.1)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3±8.1)min、(27.4±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良好73.3%、中残13.3%、重残5.0%、植物状态1.7%、死亡6.7%)与对照组的51.7%、16.6%、10.0%、5.0%、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全程优化护理能够显著缩短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时间和急救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 全程优化护理;颅脑损伤;护理质量;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b)-0140-03

颅脑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坠落及各种锐、钝器对头部的伤害,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变化快、常合并严重的多发伤,病死率达30%~50%[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 h呈现第1个死亡高峰,其死亡数量占总数的50%[2],在临床上被称为严重创伤救治的“黄金1小时”[3],因此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医护人员快捷而准确的判断出病情,用最有效的护理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与抢救的成败。本研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通过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GCS评分>8分;严重的心、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受伤到入院时间超过24 h;根据有无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2~65岁,平均(40.7±5.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36例,高处坠落伤14例,斗殴伤10例;硬脑膜外血肿20例,硬脑膜下血肿16例,脑内血肿12例,脑挫裂伤12例;GCS平均评分为(5.1±1.4)分。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4~70岁,平均(43.4±6.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33例,高处坠落伤15例,斗殴伤12例;硬脑膜外血肿18例,硬脑膜下血肿14例,脑内血肿16例,脑挫裂伤12例;GCS平均评分为(5.3±1.3)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类型、致伤原因和GC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优化护理 ①医护人员及急救条件优化:各项检查立即绿色生命通道,由急诊科、检验科、放射科、CT室、B超室、神经外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协同作战,由专职医务人员(具有3年以上专职急救工作经验的医师、院前急救专职护士及司机)担任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救护车装备能在现场快速展开初级及高级生命支持;接诊优化:快速反应,实行先抢救、后挂号缴费的绿色通道制度,接听120急救电话,抢救成员迅速要备齐必须器材和药品,确保在1~3 min内出车,5~10 min内到达10 km以内的现场。②救护优化:在接到120电话以及前往现场的途中要及时仔细询问患者姓名、年龄、地址、联系方式、患者受伤原因、生命体征,同时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实行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到达急救现场后将病人移至安全地带,30 s内通过“看、问、分诊”和按“CRASHPLAN”程序顺序迅速进行伤情评估[4],优先处理威胁生命的损伤,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确定患者意识水平并迅速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迅速清除患者口鼻内污物,及时给氧,对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快速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补充液体等;对于开放性外伤立即行止血带止血加压包扎;骨折进行妥善固定,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呼吸的频率等生命体征,观察神志和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③转运交接优化:严格执行转运交接制度,转运前认真填写危重患者转运交接单和护理记录单,搬运动作谨慎、轻柔,保证患者适当,避免因车的惯性作用使脑压升高,由急诊科医护人员一起护送患者至手术室,途中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特征,保持各管道通畅,病情危重的要及时出具病危通知书,向家属告之病危及途中危险,做好患者心理支持性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及时向院方简要报告患者情况及、到达时间及用药情况,通知专科医生做好准备。到达院内急诊CT、急查全血图、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再次确定意识水平,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启动院内颅脑损伤救治流程。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常规急诊诊疗处置。

1.3 观察指标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判患者的预后;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问卷调查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接诊至收住入院或进手术室抢救所需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入院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从发病到得到救治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两组患者急救入院时间、住院时间比较(x±s)

2.2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2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9.831,P < 0.05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状态、死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的日益发达,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呈现出几何上升的趋势[5]。颅脑损伤尤其是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病死率高,给患者以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身心危害,严重影响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与否主要与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救治;急救医师的技术以及医护水平三方面因素有关[6]。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除了给予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外,全程优化颅脑损伤护理干预措施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颅脑损伤患者的必须坚持早干预、早通气、早期建立静脉通道、早心电监护、早脱水治疗、早期对症治疗、及时检查及早手术的“七早”救治原则[7]。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建构急救绿色生命通道,抓紧院前急救的“黄金1小时”是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的重要保证。我院通过优化接诊流程,医人员通过了对应急反应时间的重视,减少了患者在诊断、转运、救治过程中延误时间,实现了院内无缝隙连接,为手术急救赢得了时间,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从发病到得到救治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急、严重,抢救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为此我院对医护人员及急救条件进行了优化:由科室协同作战,由具有3年以上专职急救工作经验的医师、院前急救专职护士及司机担任急救护理工作;救护车装备能在现场快速展开初级及高级生命支持,有效缩短了检查时间和抢救时间,优先对最直接、最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快速的对病情进行评估,建立呼吸辅助通道,及时给氧,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予了20%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8],防止脑水肿,对骨折进行正确的固定,到达院内及时急诊CT、及时手术,为院内确定性救治赢得了有效救治时间,显著降低了伤残率、病死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与Davis等[9]认为加强院前专业化的急救,能明显改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相一致。

颅脑损伤的急诊救护应重视现场急救,采取边诊断、边救治、再诊断、再救治的原则,不能盲目将患者往医院送,使患者错失抢救时机[10-13]。全程优化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对患者实施全面护理的新型护理模式,强化了急诊医护人员的时间观念,保证了抢救的时效性,促进了绿色通道的畅通,有利于护患以及科室之间协调,规范了交接流程,增强了护士责任心,提高了转运的安全系数,规范了急诊护理路径,使患者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温暖,在颅脑损伤治疗和护理中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春兰,郭霞.临床快捷急救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374-1375.

[2] Chi JH,Knudson MM,Vassar MJ,et al. Prehospital hypoxia affects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a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J]. J Trauma,2010,61(5):1134-1141.

[3] 王慧珍.快速护理途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21-22.

[4] 陆佩霞.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的急救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0, 13(17):3106-3107.

[5] 刘晓辉.系统化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31-132.

[6] 曹兴梅.重型颅脑外伤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6(19):2633-2634.

[7] 吴瑛.重度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转运的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3(3):205-206.

[8] 李立新,王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定量脑电图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31-33.

[9] Davis DP,Serrano JA,Vilke GM,et al.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field versug arrival Glasgow Coma Scale soDre and TRISS calculations in moderate-to-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J Trauma,2011,60(5):985-990.

[10] 陈艳,李薇,王华荣.优化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J].医药杂志,2011,23(5):86-88.

[11] 吴瑞岳.急救绿色通道临床路径在颅脑损伤救治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4):627-629.

[12] 李凤强.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8(1):32-34.

[13] 曾祥嵩,颜芳.急诊绿色通道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12(2):42-44.

(收稿日期:2013-08-01 本文编辑:李继翔)

上一篇:系统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疗效的... 下一篇:五味消毒饮纱条外用治疗压疮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