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铜钼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时间:2022-02-26 11:54:50

某铜钼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摘要]通过近几年对某铜钼铅锌银矿深度找矿的工作,发现了铅锌银矿床和钼、铜、铋、钨多类金属矿床,在深度找矿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经分析、总结某地东部矿床的特征及其地质条件,矿体形态,分布特点,矿液特征,岩体特征等特点,认为该地是寻找钨钼矿、铅锌,同样也是寻找银、金、铁、铜矿的关键地区,具有良好找矿前景和地质条件。

[关键词]铜钼铅锌银矿 找矿预测 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P6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38-1

某铜钼铅锌银矿经过四年勘查地质工作,收获了很丰富的矿区地质资料。某铜钼铅锌银矿床地势东低西高、南北低,中部高,海拔多在660-860米之间,相对高差的最大值约200米,山行岩石突露,较为陡峻。勘查工作通过坑探、钻探、槽探等手段和方法,找到了成矿的有利地段,扩大找矿成果并且探求了一些资源储备数量。

1矿床地质特征

1.1地层。矿区地层单一,仅出露A、B两组。A组岩性以炭质岩、绿泥石片岩和千枚岩为主,还夹杂少量粉砂质板岩和砂板岩等。岩层整体呈北偏东走向,产状50°-60°∠40°-75°。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中部和南部。①粉砂质板岩:板状构造,结构是粉砂状,浅灰色,成分为粉砂和粘土矿物。②绿泥石片岩:褐绿色-深灰绿色,结构是鳞片变晶和片状,石英和绿泥石为主要矿物成分。③千枚岩:灰白色-浅绿色,构造为千枚状,与绿泥石片结构相同,石英、绿泥石和绢云母为主要矿物成分。④炭质板岩:板状构造,结构为隐晶质,黑灰色,粘土矿物为其矿物成分。

1.2构造

矿区范围中断裂不大,矿区构造格架主要由一系列次级各种方向伸展的断裂构造构成,它是由于区域构造的影响而派生出的。按其伸展方向,大致有四组,即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控矿构造是其中的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方向的断裂,多具有压扭性特点,规模很大。区内所有矿化带都是由上述构造产生,控制着矿脉分布和矿化形成。近南北向形成比较晚,充填了很多脉岩,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1.3岩浆岩

岩浆岩主要在矿区南侧,其次中酸性脉岩也广泛分布在矿区内。矿区南部主要分布着岩株状花岗岩,总体是北东走向,岩石呈浅肉红-浅灰色,分化后为浅黄色,为块状构造,斑状结构。由一些暗色矿物,如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等成分构成。其中钾长石和斜长石分别为肉红色和前灰白色,均半自形板状。石英为粒状,乳白色。区内脉岩主要有三组方向,分别为近南北向、北东向和东西向-北西向,主要有流纹斑岩、闪长岩、流纹岩等岩石结构。①闪长:岩石呈粒状结构,深灰色,块状,角闪石和斜长石为主要成分,含量都在45%-50%之间,有少许石英,脉体宽几分米到几米,长在几十米到150米之间。②流纹斑岩:岩石结构呈斑状,灰白色,构造为流纹状,斑晶为斜长石、石英,长英质和硅质相间分布构成流纹。③流纹岩:结构为隐晶质,灰白色,流纹状,主要成分是斜长石、石英,主要由长英质和硅质构成流纹,构成方式同流纹斑岩。

1.4矿体特征

矿区内共发现矿化带1条,矿脉4条,对其进行编号,矿化带为a,矿脉为b、c、d,其中,a矿化带有两条矿体,a-1和a-2。通过对矿化带和脉中的资源进行储量估算,结果为:331+332+333矿石量157584t,金属量为:锌2017.21t,银11150.89t,铅561.89t。平均品位:锌1.28%,银72.52g/t,铅0.36%。矿化带:在矿区西南部,由七个钻孔、地表探槽和三个中段坑道一同控制。坑道控制长度在200米以上,地表控制也大于300米,坑道中已经控制矿体74米长。延深最大约160米。银品位通常40-120g/t,最高达到503g/t,铅含量较低,1.48%为最高;锌通常大于0.1%,7.61%为最高。矿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上高下底,东高西低。以锌型、银锌型为主要矿化类型,银型、银铅型次之,最少为铅型矿化。矿化带产状一般为86°∠70°。矿体a-1:分布于a矿化带东段,地表由QC1-a、QC2-a、QC3-a三个工程来控制,长度为102米,最大厚度6.10米,倾角70°,走向为285°到290°,平面上为脉状产出。地表矿体的厚度是2.96-6.10米。矿石中铅品位在0.09%-0.23%,锌品位1.11%-2.54%,银品位22.39-503g/t。深部由三个钻孔和三个中段坑道控制,斜深154米。矿体中黄铁矿化、闪锌矿化和方岩矿化比较强。还可见孔雀石、铜蓝、褐铁矿次生氧化物质。磁铁矿化程度与银、锌、铅矿化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坑道中赋矿围岩是凝灰岩,而钻孔内围岩都是花岗岩。矿体a-2:位于a矿化带西段,呈脉状分布,整体走向是北西向,倾角75°。钻孔中矿体和地表矿体的厚度分别为0.60米和1.13米,平均厚度为0.86米。铅的平均品位是1.18%,锌0.35%,银44.08 g/t。围岩下盘是炭质板岩,上盘是凝灰岩。脉b:由含有磁铁矿化硅化带构成,控制的长度为76米,宽平均1.8米。产状315°-332°∠60°-70°,在硅质脉中有很强的磁铁矿化,见有褐铁矿化(细脉状)及黄铁矿化(星点状)。铅的平均品位为1.57%,锌为0.67%,银为9.9g/t。脉c:由含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硅化带组成,控制的长20米,宽平均2.08米,产状289°∠60°-70°。围岩是绿泥石片。铅平均品位0.38%,锌不均匀,银为38.3-110.1g/t,平均84.46g/t。脉d:由绿泥石片岩形成的硅化带-流纹岩脉-破碎带,长在320米以上,宽在0.5米以上,近东向西走向,倾角70°-75°左右,由四个探槽控制。铅平均品位0.53%,锌最高为0.38%,银为43.8g/t。

2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2.1矿床成因

矿化带呈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分布,含矿物构造待发育,矿化带,矿脉明显受构造控制;矿化带所在的构造中围岩蚀变呈线状分布,表明矿化带的形成是由于矿液填充了早期的构造空间;方解石化、硅化和绢云母化为矿床内围岩蚀变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当属一套中低温热液蚀变组合;成分内出现了黄铜矿、方铅矿和黄铁矿等矿物金属组合,同样是一套中低温矿物组合。矿区内发现的几条矿脉,主要呈北东向和北西向的空间分布产出。其地质环境和其他矿床产出的相似,都分布在花岗岩的内接触带和外接触带上,远者不足1千米,特别是矿化带a通过深度钻孔发现矿化带盘围全是花岗岩。由于多次构造运动使得本区和周边一样,形成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结构,这些构造给成矿物质沉淀、填充、迁移提供了很好的空间。上述特征说明,该矿床形成原因为构造控制的和火山-次火山、花岗岩有联系的热液脉状矿床。

2.2找矿标志

(1)找矿直接的标志是构造,矿化带a、脉b、c、d、都是构造控矿。成矿与构造有着重要的联系。(2)由于矿区中铅锌矿体都是在花岗岩体接触带中形成,所以矿区中绿泥石片岩接触带、炭质板岩和花岗岩体是找矿的间接标志。(3)矿区中褐黑色、蜂窝状褐红色、黑色铁帽是找矿的直接标志之一。(4)流纹质熔岩一般产于花岗、绿泥石片与炭质板岩的带内或外接触带,肉眼少见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物,常见叶腊石化和黄铁矿化。银铅锌矿化通常能达到或超过工业品位,也是找矿的标志。

参考文献

[1]杨国庆,杨春茂.甘肃省肃北县石垌沟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甘肃地质.2009,18(04):09-11.

[2]廖廷德.论宝山西部铜钼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J]湖南有色金属.2009,25(03):01-07.

[3]赵刚,黄明然,崔大勇.某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矿山工程.2013,42(02):04-11.

上一篇: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下一篇:在抗震建筑上,我们必须向日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