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2-26 05:45:18

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摘要】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唤醒状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外语动机的分析,提出了应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改变应试教学的现状,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外语 学习动机 教学

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唤醒状态。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可见,动机是语言学习诸多因素中最具能动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实践的需要。

一、外语学习动机分析

国外最著名的动机研究始于加德纳(Gardner)和兰伯特(Lambert)。他们于1972年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对居住在加拿大,美国的一部分地区和菲律宾的外语学习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试图找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的态度和动机方面的因素。他们归纳出两种动机即“归附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 “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这一著名的外语学习动机分类一直被视为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按照他们的分类,归附型动机的特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怀有强烈的想要更多地了解目的语社团的愿望,希望能更好地与目的语社团的人交际,期望融入目的语社团的社会生活;而工具型动机则反映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需要是出于某一使用目的,比如谋求职位,阅读目的语国家的科技文献,提高社会地位和获得好成绩。在这两种动机中,关于哪一种动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更大些,研究人员看法不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持归附型动机的学习者往往比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更容易成功地习得语言。然而以后的研究表明:工具型动机和归附型动机,作为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两类动机,其重要性是相对的,是由很多其他的变量所决定的。这些变量包括语言学习的环境,能被感受到的目的语社团的支持和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布朗(Brown)也曾指出,第二语言习得没有一个单独的方式:有些学习者在有些环境中,持归附型动机,成功更大些;而有些学习者在另一些环境中却从工具型动机中获益更大些。

目前对学习者动机和态度与外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达成的共识包括:

(1)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因素。

(2)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高度的学习动机的那种。

(3)有些情况下,归附型动机有助于成功掌握外语,有时工具型也能。有时两种动机同时起作用。

(4)动机的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动机和态度主要影响外语习得的速度,对习得的程序并无影响。

加德纳的动机理论对我们描述学习动机提供了一个很好框架。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加德纳的研究对象大多数都是“二语”习得者,而我们所面对的却是“外语”习得者。他们之间的学习环境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对于国内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毫无疑问,动机在学习者的二语习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甚至失去学习动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学习态度

我国加入WTO之后,学习英语的热潮高涨。由于周围的同学都在学习这一目标语言,那么自然也会加强他外在的学习动机;如果他周围的同学对于学外语不感兴趣则也会对他的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样,如果学生的父母对这一目标语言的文化持否定态度,那么就会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本身的态度。反之,父母支持的态度又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生动机。

2、学习经历

如果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缺乏成功的体验,这很可能对他的再一次的外语学习带来影响,降低他的学习动机;而以前成功的经历会加强他的学习动机,促进他获取更多外语知识,体会更多成功的喜悦。

3、教学方法

如果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那么他们的学习动机又怎么可能被激发呢?然而,当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拥有自信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增强。这对所有的教师来讲恐怕也是最困难的。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期望值不同,对有些学生有效的方法对于其他人不一定有效。且教师可以很轻易地使学生感到他的词汇量、语法等的不足!但是,尽管如此,有一点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失去自信,他的学习动机也就不易被激发。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

4、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嘈杂,教师的要求和指令不容易被学生尤其是后排和角落的学生听清和执行,教学活动秩序不易开展,且活动效果不佳。同时,语言的习得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但是由于人多,教师也无法顾及到每一个人,学生所得到的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机会相应减少,造成学生自信心下降从而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

三、对教学的启示

1、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现代教学应该采用如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教学内容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进行辩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探讨,还可以活跃学生思想,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和验证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同样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感性中获得教学内容的兴趣,易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活动的性质。即要学什么?怎么学?如何测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目标和方向后,才能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形成。

2、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这种观点是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引导出来的。缺失性需要指生理、安全、归属及尊重的需要。马斯洛主张只有缺失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成长性需要。也就是说,缺失性需要是成长性需要的前提与基础。学习动机的基础即学习需要,属于成长需要。试想一个遭受父母虐待,时常提心吊胆的学生如何能专心读书。因此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是尤为必要的。目前我国大多数儿童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学生的归属、爱和自尊等需要不一定得到满足,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以亲切感、归属感和自尊感,并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予以正确的引导。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信息(支持或拒绝)会给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成败归因的根据。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时,不要只按团体标准,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信心的个性较依赖的学生,教师的肯定反馈会促进其学习的进步。但是要避免学生产生“自验预言”的现象。

4、恰当运用奖罚方法

奖赏是指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即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良好行为的肯定评价,能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起到鼓舞学生上进的作用。惩罚是指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也就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行为主义心理家斯金纳主张利用奖惩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奖罚必须运用得当,否则不仅不会起到强化作用,反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形成趋奖避罚的心态。此外,教师在运用奖罚时应该注意,奖罚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即客观,公正),奖罚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切忌体罚学生,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

以上四点建议主要是对教师提出的,但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家长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保护学生积极的态度,家长应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以免无形中给学生施加过重的压力,社会应给学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肯定自己的价值。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应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改变应试教学的现状,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动机的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与之相关的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能与目的语社团的人进行交流是他们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只有当学生的归附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都受到重视时,才能真正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①Brown,H.G.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87

②Gardner,R& 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g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ss: Newbury House,1972

③Jakobovits,L.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Issue.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70

④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国语》,1994(4)

⑤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⑥王初明:《应用心理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⑦张雪梅、戴炜栋,《反馈 二语习得语言教学》[J].《外语界》,2001(2)

⑧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

责编:叶水茂

上一篇: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司法环境 下一篇:发展高校校报事业 助推高教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