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打开以后

时间:2022-02-25 05:32:59

《中国百年经济拼图》展现的是中国百余年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而成的巨变,但同时或许也是当前政府理性建设的现实参考

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内向型农耕社会,所以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经济就受到两种地理情状的支配:第一,居民的活动区域肇始于一个广大的黄土地带:第二,远离人群的海岸缺乏经济发展的条件。这两种情状不但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本质,而且也决定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文化的内容。依照美国汉学家施坚雅的观点,至晚清时,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形成了层级叠加的“中心―腹地”式结构的区域体系。尽管这一过于标准化的研究模式遭到许多质疑,但中国区域史的研究视野得以拓宽,城市与其腹地经济发展的关联、域空间结构模式等成为近研究的新走向。

近代西方海洋商业文明日益东来,受其影响,中国则从封闭型的农耕社会逐渐向开放型的工商社会转化,由此,黄土和海岸这两个决定中国社会特性的地理因素也悄然易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吴松弟教授主编的《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便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现代人对近代中国区域地理结构形成的过程、机制和影响的认识。他对于传统中国“中心一腹地”到近代中国“枢纽―网络”区域空间结构图景嬗变的勾勒,可以说是在施坚雅等著名学者基础之上,对中国区域地理又一新视角研究的尝试。

事实上,近代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之后,传统的“中心―腹地”范式已不再适合描述这种新的区域经济格局。随着对国外大规模进出口贸易的兴起,港口商埠的地位日益提升,同时内陆交通节点城市也发挥着强大的货物集散中转功能,从东部沿海到内陆腹地,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枢纽―网络”结构,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有了新型载体。而吴教授的基本线索就是从港口枢纽城市人手,详尽地描述了百余年来中国主要港口枢纽城市与腹地市场网络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的影响,从而折射出一张百年中国工业经济的图像。

那么,今天中国各区域的特点到底是如何塑造的?从唐宋以来的南北差异至近代是如何转化成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差异的,掌握到港口―腹地经济地域体的运行机制后,当代中国港口建设又该如何合理定位和现实取向?虽然未来的技术革新、制度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预料,但显然对于中国地域空间结构的经验确实值得斟酌借鉴。而且,他虽然选择了经济地理学的科学角度,并非一味堆砌众多数据和调查报告,却是综合了不少人文的描述和风致,读来不再枯燥。

不过平心而论,由于成书于众手,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恰如本书取名“拼图”,在篇目间还是能顾感到一些琐碎或参差。但总而言之,《中国百年经济拼图》展现的是中国百余年工业化现代化极速发展而成的巨变,同时,或许也可以为当前政府能够科学理性地进行港口建设、城市规划以及区域发展提供可贵的现实参考。

(《中国百年经济拼图》吴松弟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的责任 下一篇:科技新知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