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教学改革与众不同

时间:2022-02-25 01:35:46

这里的教学改革与众不同

在贯彻落实国家、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大田县、建瓯市、厦门湖里区立足改革潮头,积极探索“先学后教”教学改革实验,分别走出一条新路。与农村地区的建瓯市川石中学实施“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模式、与城市的厦门市湖里区蔡塘学校等推行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模式有所不同的是,大田县2009年以来在县域内推行“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师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做了报道,三年多来,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4000多人次到大田考察学习。

大田县推行的“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有什么特点?与福建省其他的农村、城市教学改革试点单位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10月中旬,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咨询指导专家组组长、福建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赵素文带领专题调研组一行深入大田县中小学课改实验校,通过听课、座谈、访谈等方式,对大田县“先学后教,高效课堂”区域教学改革进行调查。

大田课改的基本模式:三环节五步骤

大田县有中心小学23所、初完小68所、初中20所。作为福建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大田县教育局在幸福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从2009年开始组织开展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在借鉴省外洋思、杜郎口等地课改经验的基础上,从县情、师情、生情出发,推行“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三环节五步骤”。

“三环节”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即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合作探究;后教即在班上展示汇报时,学生之间相互补充、辩论、纠正,从而得出结论,学生无法解惑而集中暴露的问题由教师点拨引导,在同学和老师的“教”中完成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当堂训练即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在检测中自己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补差,完成自主学习。在三个环节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了理念与模式的高度统一。

“五步骤”即课堂教学的五个流程。(1)自主学习。即“先学”,学生根据自学目标,运用自学方法,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规律,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自学的时间与程度允许存在个体差异。(2)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自学成果。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解决自学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讨论时让差异生优先发言,其余学生倾听,积极做出判断、评价等处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本环节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统一、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3)汇报展示。即“后教”,这是课堂核心部分,由学生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其余同学进行补充或反驳,也可针对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同学或老师质疑问难。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教,继续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教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构建,只在适时点拨纠误,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功与快乐,体验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迸发“我要学”的强烈愿望。(4)质疑问难。本环节一般分解为两次进行。第一次与展示环节交叉进行,即学生在展示或发表观点时,其余同学质疑问难;第二次在展示汇报之后独立进行,即针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性的质疑,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从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到乐于质疑,在质疑中提高创新意识,获取新知识。(5)当堂训练。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设计或修改有梯度的作业,分层训练巩固,当堂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保证课堂效率,实现高效减负。

大田课改的创新:四个方面探索

同样是实行“先学后教”实验,大田县与众不同之处是积极进行四个方面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合县域中小学课改的独特做法。

1.课改模式的探索。在课改初期,大田县把“先学后教,高效课堂”作为课改基本模式,鼓励实验校进行“临帖”,逐步适应“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课改的深入,课改实验校大胆“破帖”,即以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为指导,在原有的模式上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改革创新,多元尝试。一是积极探索“一模多法”。根据校情、学科、年级及教师个人教学特点,积极探索“先学后教·课前裸读”、“先学后教·简约教学”、“先学后教·能力培养”、“先学后教·互助成长”等特色课堂,实现“一模多法”,使课改源于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二是积极探索个性化模式。省内实行“先学后教”教改实验校都非常重视导学案的制作,大田县在实验中认为,导学案容易束缚学生思维,还不够利于学生减负和能力的培养,经过反思总结,大田实验校现在基本不用导学案,而更重于用教学案,由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案,加强教学中的引导,实现高效课堂。如课改龙头校大田实验小学积极推行“课前”裸读,充分发挥新教材自身的导学、导思、导练功能,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不借助导学案、教学案先行自学,完成练习本中的习题,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和质疑能力。三是积极探索模式文化。在教师掌握教学改革基本模式之后,大田县更注重于建立“教改文化”,不简单地拘泥于模式,不机械地以时间段划分课堂教学环节,逐步实现“化有招为无招”、化有“模”为无“模”。在座谈中教师认为,“先学后教,高效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可见,大田课改模式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教改文化。

2.教学方式的探索。大田县实验校教师积极进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边学边教、“放”与“不放”等教学方式的探索。走进课改实验校大田实验小学、鸿图中学课堂,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上有效的、到位的“教”,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教师不是在课堂上搞“满堂灌”、“一言堂”,而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精讲、提升。大田县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张少婷总结出“因循利导,无为而教”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教师要有效调控让课堂有条不紊,及时追问让课堂邂逅精彩,随即点拨让学生顿悟解惑,适时提升让学生深入文本,延展总结让学生意犹未尽。“有所不为”,就是不浪费学生的学力、不代替学生的评价、不代替学生的质疑、不代替学生下结论、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剥夺学生的学习。

3.合作学习的探索。小组建设是“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作交流的基本单位。与其他实行先学后教实验的学校不同的是,大田县实验校的课堂课桌椅排列不再是小组围坐式的。民办学校鸿图中学采取小组“互助成长”的方式,以3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的形式编组,课堂课桌排列方式仍是传统的“秧田式”,小组讨论时前排学生向后转就形成了一个讨论小组,简单实效。小组以表现最优秀或进步最明显的同学的名字作为组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建小组文化,成员分工。学校实施每月小组评价制度,对各班最佳学习小组、学习标兵、纪律标兵、进步标兵进行表彰。小组“互助成长”机制,使班级、年段、小组形成浓厚的竞赛氛围,激励了学生团结互助、博采众长、共同成长,同时在学生养成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效。课改实验校均溪中心小学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展示环节过于依赖教师引导等现象,实施“五项能力”培养策略,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展示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切实解决了先学后教模式中的“学生困难”,为学生通往高效课堂搭建了便捷桥梁。

4.教学手段的探索。大田县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今年秋季,大田县与联通公司合作投资5000万用于城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教学“班班通”、“堂堂用”、“课课优”。在课改实验校课堂,调研组看到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板书,对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发挥重要作用。

大田课改的亮点:从试点向区域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如何寻求区域突破?大田县创造了新方法、新路径和新经验。

区域推进的方法。大田县在实施课改区域推进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优化顶层设计。县教育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行“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等7份文件,对“先学后教”教学理论、模式操作、实施进程、常规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各校根据校情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课改实施方案,全县课改齐抓共管,形成一个同心圆。(2)试点先行。县里先以大田实验小学、鸿图中学为首批重点先行先试学校,学习借鉴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进行“临帖”,探索出符合县情、校情、师情、生情、课情的教学模式与方法。(3)基地带头。在总结试点校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基地带头、农村跟进”机制,把全县中小学划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立1所龙头学校,城乡互动、强弱携手,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4)分类指导。按照课改实验学校师资情况,分三类进行指导管理,推动课改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5)分段推进。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大田县教育局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即从2012年5月—2015年1月,分三个阶段推进课改,从实施课改学校到课改学科做了详细的推进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1月,全县小学、初中、高中全面实施课改。

区域推进的路径。大田县采取重点学校先试、重点学科先行,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的策略。(1)从试点学科向其他学科渗透。试点校一般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试点,逐步向其他学科渗透,在“先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不同学科的课改模式。(2)从试点学段向其他学段推进。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主,小学三、四年级过渡,五、六年级衔接,初中七、八、九年级养成。(3)从试点学校向其他学校推进。以实验小学、鸿图中学为首批重点先行先试学校,2010年秋季实施“全面要求、重点突破”原则,有10所基地学校取得显著成绩。(4)从城区学校向城郊、农村学校推进。以10所基地学校为依托,向片区中心小学、初中延伸,再由中心小学、初中向片区内完小、教学点推进,从城区逐步向城郊学校推广,推动农村中小学校积极跟进。

区域推进的经验。大田县课改区域推进的经验可概括为行政推动、典型带动、校长主动、教师行动、科研拉动。(1)行政推动。大田县委、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问题具有深刻的认识,对实施课改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破解教育难题具有坚强的的信心和决心。县里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制定改革实施方案,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推动课改有序推进。(2)典型带动。县里选择大田实验小学、鸿图中学作为首批课改先行先试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典型经验。而后,又推出10所课改重点突破学校,使县域内中小学实施课改有学习、借鉴的榜样。(3)校长主动。实施课改的关键在校长。大田县教育局狠抓“校长工程”,要求校长亲自上课改课,对校长进行过“五关”(“读、论、考、议、比”)考核,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会思考、懂教育、善管理的校长队伍。校长在课改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使课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4)教师行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为推动教师投入课改实验,大田县教育局对教师实施“五抓”管理,即抓教学常规、抓全员培训、抓文本解读、抓校本科研、抓名师工程,促进县内教师积极投身课改研究,培养了一批本土课改专家。(5)科研拉动。各实验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不断反思、总结课改工作。从有模到无模、从课前导读到课前裸读、从小组围坐又回到秧田排列、按需围坐等等,无不体现了科研的拉动力。

大田课改区域推进三年多来,形成了四大效应,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方式改变。大田课改列入全国区域课改先锋图谱,在今年5月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五大课改奖项”评选中,大田县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区域”,县教育局局长林镛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区域课改推动人物”。近三年来,共有3所学校20次获部级表彰,11所学校28次获省级表彰,24所学校99次获市级表彰。教师队伍中有253人次获部级表彰或获奖,295人次获省级表彰或获奖,146人次获市级表彰或获奖。

课改区域推进的思考:六个值得重视问题

在调研座谈中,有关专家对课改区域推进提出六个引发思考的问题。一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推动力问题。我省实施课改已经十年,点上已有不少突破,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当前课改已进入区域推进的层面,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与推动。就大田县来说,目前已在区域推进上作了很多努力,但区域推进的状况还参差不齐。在学校层面上,有的学校课改已取得显著成绩,有的还在担心中考、高考成绩受影响而裹足不前。在教师层面上,农村学校教师素质能力存在差异,对实施课改带来一定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课改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进一步营造课改区域推进的浓厚氛围。二是教研部门的作用问题。课改需要教研的引领。无论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研发,还是区域课改推进策略的行动,都需要教研部门的参与和引领。各县(市)区教师进修校、教研室是一支重要力量,要重视发挥这支力量在总结课改、研究课改、完善课改、推进课改中的作用,推动课改在县域内整体实施。三是加强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问题。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课改的难点在于教师执行,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大田实验校建立巡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常规检查制度、传帮带制度等,实际上是有效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值得学习借鉴。四是课改模式问题。各县区、各学校情况千差万别,在课改区域推进中,应积极鼓励各地、各校寻找适合本地本校的课改模式,多元尝试,“一模多法”,避免将课改模式、流程简单“粘贴”、“复制”。五是学生减负与教师增负问题。课改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反映,“学生减负了,教师增负了”。教师普遍反映压力很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并要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幸福指数”,让教师从“苦教”到“乐教”。六是教改评价问题。构建科学的教改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投入课改热潮。大田县一些教师反映,教改评价要给改革者更大的自由度,要给教师评先评优、职务评聘等实实在在的支持,不要让改革者吃亏。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鉴赏教学的整合运用 下一篇:从为人之师走向修炼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