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工业低碳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2-25 08:52:46

柳州工业低碳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西柳州“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全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要求。一方面,柳州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工业结构调整尚未到位,高新产业发展滞后,技术、资金、人才支撑乏力等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柳州工业低碳化发展。

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不可避免

柳州提出未来5年“工业总产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6000亿元以上”。这就意味着柳州市物质材料和能源消耗在未来20年内还有很大的增长幅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的能源投入,成本代价高昂,大量的碳排放在所难免。产业能耗强度居高不下,给柳州市“十二五”的节能减排规划目标加大了难度。

加速推进城镇化、现代化建设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统计,CO2有三个重要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CO2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情况下,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比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稳定的增加。后两者都与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关系密切。就柳州而言,2009年全市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10万辆,2010年突破14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发展速度惊人,汽车产业已发展为第一支柱产业,柳州也成为中国汽车五强城市。目前在建一座新汽车城,规划目标是2015年全市汽车产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超过200万辆。城市建设则按城区面积2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0万规划,建设“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的超大城市”,势必给柳州带来更多、更高、更密集的建筑物。如果不采取措施,可以想象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和建筑排放将导致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近年来,柳州市工业用煤的消耗量呈快速增长之势,2001年原煤消耗总量为1350万吨,到2009 年消耗总量已达到3645万吨,年均递增13%。从行业分布来看,煤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业等高耗能行业。

2009年,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达到1599.24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979.54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41%。规模以上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为858.01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5.56%。其中,柳钢、柳化、鱼峰水泥等三家企业累计消费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总量80%以上。在七大行业高耗能的情况下,产出却相对不高。2009年,七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0.61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38.30%。

三、重化工业结构及粗放发展的特点导致高排放难以回避

柳州市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其中电力、化工、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都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迟缓。重化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工业结构中比重过大,几乎达到了80%;而新兴产业等比重过小。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现阶段柳州市从事环保节能产业的企业不足10家,节能环保中介服务机构也仅有15家左右,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远没有形成。

柳州市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工业增长仍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支撑,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与先进地区相比,柳州市吨钢能耗高出10%-15%,水泥综合能耗高出20%-25%。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县域工业粗犷的特点也很突出。受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影响,柳州市辖六县工业缺乏大项目带动,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层次不高,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专业人才等方面力量都比较薄弱。由此可见,柳州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粗放的发展方式是导致“高碳”大量排放的重要原因,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政府引导乏力导致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动力不足

企业是资源能源的消耗大户,同时也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仅凭市场作用而缺少政策机制的鼓励和补助,企业在大规模应用减排手段上就会缺乏内在动力。例如,柳州市新能源开发方面,因为缺乏政府的事先介入和支持,单靠经济自身的发展,一直难以出现实力雄厚的新能源企业。一是成本问题。如果没有政府提供包括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支持,在当前高成本的制约下,仅靠市场本身无法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二是融资问题。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融资难的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目前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前瞻性技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主要依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需要对前瞻性技术进行攻关。而目前柳州市的工业企业经费内部支出全部集中在试验发展支出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投入较少。二是政府资金投入比例低。2009年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费内部支出18.02亿元,其中政府投入资金0.80亿元,仅占4.44%,远低于广西22.61%的水平,而企业投入资金16.63亿元,比例达到92.29%。这说明柳州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主要是靠自身的投入,政府的投人太少,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五、资源环境和技术人才短板制约了低碳的发展

在柳州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95%左右,清洁能源资源匮乏,替代能源开发滞后。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一是能源资源环境先天不足。柳州无海洋能资源,地热能没有得到勘探和开发,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也不具有明显优势,只有水能和生物能资源及少量的煤层气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柳州市清洁能源的发展。二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相对落后。例如,清洁能源中最为典型的太阳能在工业领域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农村沼气的普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人才短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办科技机构中,目前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数达到3189人,占科技机构人员数的69.92%;但硕士、博士学历分别只有287人、56人,分别占6.29%、1.23%。现有的人力资本结构与柳州工业经济低碳化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结构不匹配,高科技人才的缺乏也使得工业价值链中的研发设计和品牌研发等高端环节缺失,从而使整体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作者工作单位:广西柳钢集团公司)

上一篇:年轻人陷高血压3误区 下一篇:国医大师的养生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