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

时间:2022-02-25 08:20:4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

【摘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探索以理论指导实践、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建立新媒体阵地、实现话语转换和建立长效机制等大众化的途径。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原则 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而且也是执政党适应时展要求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选择科学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选择的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实践既包含真理的要求,又包含价值的要求。只有实现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进行。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构建大众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其途径的选择既要坚持科学性,又要坚持人文性,并把二者统一起来。

其中,科学性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符合人们认知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规律,体现时代性,富有创新性,务求实效性。人文性则要求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主体性,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格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科学性的不断丰富推动人文性的进步发展,人文性开发拓展则引导科学性的前进方向,二者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选择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高度重视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的统一,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协调。

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选择,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大量的理论成果。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每个阶段的成果和经验,既有对已有成果、经验的汲取,也含有对新的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也就是既继承又创新。离开了继承,创新将失去根基,而没有创新,发展就失去了动力,二者辩证统一。

因此,在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而继承是以创新为目的的继承,决不能片面、孤立地对待。当前,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处理继承性和创新性之间的关系,要学习和研究前人的思想理论成果,汲取一切有益的成分,同时要面对新任务,把握新要求,结合新的实践,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复杂事物之中,存在多种矛盾,但不同矛盾的地位与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异的。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而其他的则处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助作用。同时,主导性和多样性又是辩证统一的,多样性离不开主导性的支配和制约,否则,多样性将失去把握中心内容和基本准则的方向性保证;同样,主导性也离不开多样性,主导性需要多样性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强劲的发展动力,保证其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因此,在实践中,要全面、系统地认识主导性对于多样性的主导作用和多样性对于主导性的基础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在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在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主导途径的功能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从属、次要途径,延伸、补充、丰富主导途径的作用,并妥善处理二者关系,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既丰富多样,又主次分明,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向实践转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联系实际是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和根本的品格。”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一个群众性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以群众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而且使创新理论在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和促进自身发展中实现大众化。

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在与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结合中被群众理解和掌握,在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中深深植根于群众中,在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和需要不断满足中感受到它的强大威力。

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现实,从新的实践中提升时代内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丰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蕴,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感知真理的魅力,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在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中不断彰显科学性、真理性,增强说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思想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转化。

理论教育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联系,在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实践证明,限制、压抑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和实现,必然伤害经济发展的能力,窒息社会进步的空间。只有尊重个人自主选择权利,正确运用个人利益驱动,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因此,必须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向具体、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并自觉付诸行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把“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内容之一。只有实现文化利益,提高人的素质,人民群众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追求和实现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只有实现了政治利益,人民群众才能有效地维护其合法的经济利益、文化权益。因此,要在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统媒体与现代新媒体相配合,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媒体阵地建设。如今,互联网和移动相关通讯技术等新兴现代媒体蓬勃兴起,不仅超越了传媒工具的意义,而且由其所引发的时空延伸性和技术理性,成为深刻影响、改变甚至支配现代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与精神价值世界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必须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现代传播方式的优势和功能,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建设。

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展时空范围。“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因此,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技术,通过主题教育网站的创建,手机党课、手机报等信息工具的启用,形象化、多维化、平等的网络互动的开创,以及法律、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等,及时传递最新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信息,不断增强影响力度,全面了解网民动态,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着力解疑释惑,增进理解认同,加强舆论监督、净化网络环境。同时,要充分认识传统媒体报道严谨、权威性强以及其它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促进各级各类媒体的密切配合,实现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现代化理论传播体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互相加强,互为补充,形成强大合力。

完善制度体制,以长效机制的建设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健全的机制及其良性运行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要根据这一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内在规律,使其制度化,形成具有恒常性、长效性的动态一体化机制,并实现协调、高效运作。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科学领导机制。各级党委要明确目标任务,统筹各类资源,落实分工责任,坚持常抓不懈、保障有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宣传教育部门负责落实、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其次,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掌握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第三,要建立保障机制,通过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理论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发,专门组织协调机构的设立,大众平台和社会载体的构建等措施,保证领导有力、经费充足、队伍强盛、设施完备,运转协调等。

此外,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坚持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普遍要求和特殊要求相统一,考评结果与激励措施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选择适当的时机,综合考评学习情况,保障学习的效果。最后,要建立督查机制,对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及其质量效果等进行经常检查,不断进行优化,确保机制持续、有效运转。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责编/陈楠

上一篇:把握“四性”,构建魅力政治课教学 下一篇: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模仿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