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前儿童“想象旅行”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2-25 03:39:32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前儿童“想象旅行”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摘 要:儿童时期是人的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是在德国埃莉萨·迪肯佩“想象旅行”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和全脑发展的理论,提出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想象旅行”新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这种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界限,为学前儿童提供形象逼真的媒体资源,能丰富儿童的表象积累,吸引儿童的注意,激发儿童的兴趣,帮助儿童顺利进入静心状态,达到“静纳百川,定中生慧”的境地。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前儿童;想象旅行;静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11-04

一、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前儿童“想象旅行”新模式的提出

想象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想象力的培养要从幼儿开始。近几年来,开发学前儿童想象力一直是中外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探究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开发显得更为重要。

“想象旅行”这一模式是由德国的埃莉萨·迪肯佩2002年提出来的,并撰写了《儿童的幻想和创造力——关于想象旅行》一书。“想象旅行”是内心进行的旅行,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开发学前儿童想象力的一种新尝试。通过想象旅行,儿童可以处于松驰的状态,并“看到”和感觉到幻象。想象旅行的一个基本效应是:激发、增强和促进想象力的形成,让孩子在无限广阔的幻象世界里自由行动。

埃莉萨·迪肯佩的想象旅行实施的对象是3-6岁的学前儿童,由于学前期儿童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简单地按照埃莉萨·迪肯佩的某些做法来组织儿童进行想象旅行,使儿童真正能进入到老师所期望的心理状态是颇具难度的。又由于学前儿童缺少生活体验和表象积累,直接影响了想象的发挥。使得埃莉萨·迪肯佩的想象旅行在德国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质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想象旅行新模式,是在肯定德国埃莉萨·迪肯佩“想象旅行”模式的基础上,以全脑发展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打破时空界限,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形象逼真的媒体资源丰富儿童的表象积累,同时创设心静环境,为“想象旅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表象形成的特点分析

表象也称意象,是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的一种心理表征。表象代表着一定的事物,具有鲜明的感性特征。表象按照刺激的性质以及刺激所作用的感觉通道的不同,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味觉表象等。其中,视觉表象在人类认识活动中作用巨大,人的表象总量中,大部分外界形象信息是通过视觉输入大脑的。

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的形象性是指: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出现在头脑中,就像直接看到、听到、尝到某个具体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一样;表象的概括性是指:表象反映的事物多次被感知结果,它表现出事物的一般形象,带有概括的性质,如头脑中关于书的表象,并不是指具体的某本书,而是书的一般形象;表象的可操作性是指人可以在头脑中操控表象;对它进行认知加工,就像人通过外部动作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效地采集、传输、存储各种信息,从而为思维加工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对知觉形象进行有效加工与表达,使得表象材料具有选择性,即不是对可见物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而是去除一些复杂、干扰性的成分。

1.学前儿童想象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年龄小,小班幼儿年龄一般为 3-4 岁,想象很简单或是零碎、想象水平较低。中班幼儿的年龄为 4-5 岁,已经有了创造想象的萌芽,此时创造想象多依赖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或听过的故事,或由成人语言的描述而产生创造想象。大班幼儿的年龄为 5-6 岁,想象以不受意志控制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2.信息技术在表象形成中的作用

人体所有行为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是自身的大脑,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右脑则做一些难以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来进行思维。传统教学由于多呈现的是语词,因而思维加工多依赖于左脑,缺乏表象加工,信息的提取速度较慢。而信息技术可以合理呈现语词和表象材料,并使之有效匹配,从而为获得正确思维提供了条件。

(1)创设情境,形成表象

由于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一些真实的情境儿童不能亲身体验,因而缺乏表象积累。此时,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有关真实情境的图片、视频等,创设出一种情境、一种气氛,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从而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相关表象的形成。

(2)动态模拟,清晰表象

很多现象是儿童无法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获得感性材料就存在着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使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具体化,帮助儿童建立清晰的视觉表象。

(3)声图并茂,深化表象

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图像的形式形成了记忆表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图像和语词有效的整合,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大大扩展了人们用视觉模式呈现材料的具体途径,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这种引人入胜的动态图画,伴随着深情的朗诵与动人的音乐,声图并茂,使得思维的加工材料大大拓展,加工方法也更加科学,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多种感官,促进儿童的理解,有利于表象的稳定,从而更有效地开发了人的大脑。

三、信息技术对学前儿童“想象旅行”过程支持的要素分析

儿童难以进入心静状态,难以进行很好的自我身心放松,想象旅行的实施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可能就是许多教师对想象旅行的积极效果暂时保留她们意见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策略... 下一篇:思维导图在课堂结束技能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