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时间:2022-02-24 11:21:31

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摘 要: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对体育院校职业生涯指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对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挑战,应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专业师资队伍,提高职业指导质量;创新职业指导路径,实现“全程全员”指导。

关键词: 无边界职业生涯 体育院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994年,Arthur在《组织行为》杂志特刊上首次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Career)这一概念,并于1996年将这一概念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正,将其界定为“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就业机会”,即员工不再是在一个或者两个组织中完成终身职业生涯,而是在多个组织、多个部门、多个职业、多个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1]。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来临对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更为体育院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体育院校职业生涯指导面临的挑战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个体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更为频繁的工作变化,工作的稳定不再是组织追求的目标,组织重视的是个人对组织的价值,对于有价值的员工,组织愿意付出,员工对组织也不再依赖,而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灵活变换工作岗位、部门甚至职业。个体的就业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包括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不同岗位对个体的要求也将存在更大差异。组织对个人的技能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特殊技能,而是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在多种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技能。[2]因此,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学生自主职业发展的意识、理念及长远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是体育院校职业指导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国体育院系的学科设置和培养方案比较明确地体现了体育类专业的专门性和特殊性,体育院系大学生学习的中心始终围绕专项技术技能展开,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较少,课程模式单一,选修课程较少。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状况,根本无法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改革迫在眉睫。

而且,无边界职业生涯成功标准发生方向性变化:从看重结果转变为看重过程,如从薪酬增长和职位晋升到生涯经历和社会网络等;从看重外在评价标准转变为个人内在感受标准,如职业声望和社会称许到工作与兴趣一致和工作与家庭平衡等[3]。在无边界职生涯时代,体育院校大学生将经历更多的职业生涯转型,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个人价值观、兴趣、能力、工作环境、社会状况等都将成为主动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边界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院校的职业指导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这一单一的目标上,还要为学生的乐业和终身发展服务。如果职业指导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就业这个层次,学生与未来职业的协调与否就必然存在很大的随机性,这种状态对于学生个人与社会而言都有可能是一种浪费[4]。体育院校职业指导服务应唤起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成功标准,在追求工资、提升等的同时,不仅仅关注个人市场竞争力,更关注对工作的兴趣及工作满意度等自身内在感受,并教给学生评估自我、评估自我职业发展方向的方法,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培养他们的职业决策能力等。所有这一切,对于只限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体育院校而言都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

二、体育院校大学生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为体育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使得体育院校在职业指导方面,特别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变革变得更加迫切。

首先,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让体育院校广大教师理解、掌握无边界职业生涯相关知识,明确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新的培养目标,并将其加入体育院校的课程教学目标,渗透到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其次,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学院应多开设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特别是突出以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课程内容应理论与实践并重,文化学习与模拟实战并进,尤其是突出职业规划的活动课程部分。

再次,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指导质量。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及国际认证的各类培训和考试。

最后,创新职业指导路径,实现“全程全员”指导。学校既要有效地完成职业指导课这一职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又要重视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等学校职业指导体系的利用;既要重视校内直接性指导工作,又要利用好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组织的专业实践活动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窦春玲.大学生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江苏高教, 2008,(6).

[2]吕平,刘华利.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现代教育管理,2009,(9).

[3]苏莉,高百宁.略论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模型.人才开发,2008,11.

[4]吴晓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3).

上一篇:论竞技篮球运动的审美形式 下一篇:学校教学和体育活动中的气象环境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