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工作为先导 促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时间:2022-02-24 10:19:03

以思想工作为先导 促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地位越发突出,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以思想工作为先导,积极创新和落实“两种教育”的就业工作对策,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量与质”的双重提高,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软着陆”。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效显著,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上升了3个百分点。但在喜人成绩的背后,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1 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问题

六成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34%毕业生有离职经历,这些数据反映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问题,与大学生职业定位、高校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教育体制以及专业课程结构有着相互联系。解决大学生就业不稳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只有多方面共同促进,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就业不稳定问题。

1.2 “有业不就”现象突出

第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对单位地域选择性较强,根据笔者对246位2012届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来看,有26.5%的大学生只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参加工作,截至到2011年底,其中有18.4%的学生基于自己出色的整体素质以及适时的单位需求信息顺利签约,而另外8.1%的学生则因为迟迟未等到家乡单位的需求信息白白丧失了其他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

第二,大学生对单位的性质要求较高。部分学生希望自己能顺利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等规模较大的单位,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就业岗位集中在民营企业或者是私人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单位的需求人数在不断减少,①由于大学生固有观念,造成大部分学生对供求比例小的单位趋之若鹜,而对当下供求比例相对较大的单位则无人问津,这些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满意度。

1.3 大学生自身问题

第一,压力增大,就业信心不足。201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每一名大学生在应聘时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与难题,在象牙塔里生活了三年的大学生们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亲朋好友对他们的期望,自身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就业信心不足;第二,角色定位不准。攀比心理作祟,人云亦云,跟风盲从,没有很好的审视自己的性格与优势,只会简单地向其他优秀的学生看齐。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或者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第三,诚信问题。比如在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时选择几家单位,参加几家单位的面试,等到单位认可他,准备与他签订协议时,他又列出诸如家里人不同意、专业不对口等借口。另外,毕业生去单位报到后也出现了诚信问题,毕业生频繁盲目地跳槽,影响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延续性。

2 积极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2.1 以思想工作为先导

思想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首先,与时俱进的思想工作方式以及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工作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在就业中找准切入点;再者,在就业工作中以思想工作为先导,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在遇到困境时能够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关怀,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2.1.1 全程跟踪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的思想工作应该贯穿始终,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有重点地有效进行思想工作,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第一,事前准备。就业工作的事前准备不仅包括自荐材料的准备,更重要是的思想准备和心态准备。作为高校就业工作一线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第二,事中调整。帮助学生完善学生就业人格,提高就业挫折承受力。当就业机会来临时,帮助学生充满信心地准备面试、参加面试,避免过度焦虑与急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作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第三,事后巩固与总结。一方面,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对于顺利找到工作的学生,要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增强信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学校以及对社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毕业时仍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要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暂时性的挫折,调整目标,脚踏实地的继续前进,去争取新的机会。

总之,以思想工作贯穿于就业工作始终,意义重大,对于思想工作基于就业的事后巩固与总结,更是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一种升华。

2.1.2 注重大学生心理疏导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思想工作应注重大学生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和观念,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校园氛围的同时,帮助青年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法缓解心理压力。

第一,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咨询水平,在与大学生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注重细节,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对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倍加关怀,用心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第二,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应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②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根据大学生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2 积极创新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工作,也是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高校就业工作以思想工作为先导的同时,作为高校就业一线工作者,应积极创新就业指导教育,从大学生自身做起,提升其就业能力。

2.2.1 创新指导方式

一线就业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指导方式,增强就业指导实效,就业指导教育不能空洞说教,要适时结合活动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帮助毕业生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找工作时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③避免纸上谈兵,部分高校已经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畅谈大学生活 规划人生目标”、“模拟招聘”等系列活动,都是很好的就业指导创新模式,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受到启迪,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呈现出就业目标多样化的趋势,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也需要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既符合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又注重学生个体性格,更加具有针对性。

2.2.2 重视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

作为应届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素质如何也是影响其就业是否顺利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是包括就业素质培养,就业目标确立和就业岗位选择在内的完整的,连续的过程,不能只因为在就业率等数据结果而只注重求职指导,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要从就业过程之中甚至是就业工作之前就充分做好大学生的就业素质的培养工作,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既实现了高校就业目标、又实现了培养具有高就业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

2.2.3 创新就业信息分享渠道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等工具收集就业信息,把相关的就业政策,就业步骤等程序化的内容和招聘信息通过QQ、飞信、校园BBS以及博客等平台高效、准确的,让学生随时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过网络渠道把求职意向传送到用人单位;再者,对往届毕业生应做好跟踪调研工作,同时,应对历年各种就业数据和走势进行分析,比如,对于每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分地域、分企业类型等方面对就业信息进行归类对比。

2.3 重视诚信教育

大学生的诚信无论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讲,还是对于高校整体就业工作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加强思想工作和积极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上,应充分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反思能力。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学、毕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诚信意识,④认真履行应负的各项义务,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必须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再者,具有诚信和责任感的大学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肯定,更能代表自己母校的形象,得到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可,用人单位欢迎具有诚信的应届毕业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良性循环,高校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更高更快的发展。

3 结语

以思想工作为先导,并将思想工作贯穿于就业指导教育与诚信教育始终,有效促进情感和谐和校园和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母校的关爱,完善人格,毕业后回馈社会。只有这样,大学生就业工作才能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既实现了高校就业量化目标、又实现了培养具有高就业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量与质”的双重提高,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软着陆”。

注释

① 徐才千.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② 王海平,林常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我见[J].前沿理论,2007(5).

③ 郭玉珍,舒晓梅.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创新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④ 潘红军,张萍.论高校毕业生的诚信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33).

上一篇:“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改进地理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