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区群众的媒体接触现状

时间:2022-02-24 10:15:22

甘南藏族自治区群众的媒体接触现状

摘 要:媒介的效果研究一直是当代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在对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甘南藏地法律媒体收视机制、受众状况、文化环境等变量,以实证的手段检验涵化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以及知沟理论假设在当地的适用性,考察形式媒介、受众文化背景以及传播效果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媒介接触;传播;调查统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42-03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细节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描述分析甘南藏族自治区民众的大众法律媒介接触习惯偏好与其自身法律意识观念之间的联系,运用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提出和验证假设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采用方法有:(1)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2)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3)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二)具体研究细节

1.研究样本与抽样。选择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区夏河县县城(包含拉卜楞寺)及其周边牧区作为研究地点。因研究经费和人力及当地政策的限制,问卷发放只能采取偶遇发放的方式,由调查员在县城各个地区走动发放和回收,听不懂汉文者发放藏文版问卷,不识字者由调查员口头询问作答。发放问卷250份,成功回收221份,回收率88.4%。回收后依照以下规则剔除无效问卷:(1)民族未选择“藏族”剔除。(2)是否为夏河县当地人(居住5年或以上)选择“否”者剔除。(3)有任何选项空缺者视作无效问卷。(4)问卷问题均为单项选择,勾选两项或以上答案者视作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共计180份。男性95人,占52.8%,女性85人,占47.2%。

2.问卷设计和统计方法。首先设计问卷初稿,问卷初稿可以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为保证效度初稿经过新闻专业与法学相关专业同学和老师讨论以及修改,随后进行以下几项修改:(1)修改意义含糊模糊不清的题目叙述。(2)修改部分标题选项避免误导受访者。(3)随机打乱各题目的答案选项。(4)进行统计分析前对主要变量的量表进行库里信度分析,测量Alpha值,删除相关程度过低的问卷2道。

统计方法主要采用标准回归分析,统计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度。应用软件为SPSS 20.0。

二、统计的数据结果及分析

(一)人口学统计相关变量统计结果

1.性别和年龄

由图表可看出,性别分布较为平均基本符合当地人口统计标准。年龄平均值29.98,标准差10.39,众数为30,受访者年龄分布不均匀,集中在16-30与28-32岁之间。其原因在于受访者填写年龄时倾向于填写整数,导致众数30的出现;另一可能原因为调查员在同一群体(高中某班级)中采集问卷过多,导致17岁受访者也居多。

(二)法制媒介接触频率

制媒介接触频率的计算,是依据媒介类别(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人际)评估每星期接触法制节目的次数,研究样本平均一周接触法制媒介的情形。

1.电视法制媒体接触频率相关分析

(1)性别差异。电视收看男性多于女性,从不收看选项中女性比男性多接近30%,而每周至少收看一次的男性观众比女性观众多31%,这种情况通常具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男性比女性更关注法律信息。另一种是男性在家中占有更多的“遥控器控制权”。同时在此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电视法律节目的收看率在当地并不低,80%的男性观众和70%的女性观众每周收看超过1次的法律节目。

(2)文化程度、职业和年龄的解释力。将文化程度、职业、年龄作为自变量,法制信息电视收视频率作为因变量,做标准线性回归分析可得出以下结果:

年龄与法制电视收视频率存在负相关,文化程度和职业与法制信息电视收视频率存在正相关,三者均有很高的解释力。简而言之: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职业层次越高者接触更多的电视法律信息内容。

2报刊中的法律内容接触频率相关分析

(1)性别差异。报刊的阅读情况同样可以看出男性比女性接触更多的法制内容,每周阅读一次报刊中的法制信息的男性比女性多18%,而从来不阅读报纸的女性比男性多出15%。简而言之,男性比女性阅读更多的报纸假设成立。

将报刊法制内容的阅读率与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别做标准线性回归和双变项相关分析可以看到:

(2)年龄和文化程度。年龄与报刊阅读呈现负相关,皮尔逊指数为0.17,强度并不是很强。年龄大的人比年龄小的人接触更多的报纸媒介。

而文化程度与报刊阅读没有任何相关性,这说明:当地的报刊法制内容阅读跟文化程度没什么关系,高文化程度者并不比低文化程度者看更多报刊上的法制内容。这与创新扩散理论和知沟理论的预设结果截然不同。

3.网络中的法律信息接触频率相关分析

网络接触上男女并无较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与网络法制信息接触并无明显相关性(皮尔逊指数分别为0.082 0.086 0.099)。这与创新扩散理论假设结果有部分冲突,一般认为年轻人比年龄大者有着更高的网络接触频率,经过研究者在当地的观察和访谈在此出现这种情况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年轻人虽然上网多,但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看电影和玩网络游戏,几乎从来不看网络上的法制信息内容。

4.广播中的法律信息接触频率相关分析

(1)性别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法制内容获取上广播的收听情况好于报刊阅读,大约50%的受访者每周能接触1次广播中的法制内容。

在收听广播上,男女并未呈现出较大差异。

(2)收听频率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相关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法律信息的广播收听频率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均无显著相关性。

三、结语及意见反馈

结合研究结果,可以对当地的法律信息传播和法律意识提高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提高法律意识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当地的教育和整体文化程度的提升。

(2)当地的法律意识同时受限于经济的落后。

(3)增加人际间的普法宣传效果会很好,若能打通宗教和家族权威人物,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4)法律节目需要更多的跟少数民族生活相关的信息。

(5)法治媒介要加强有关女性权益的信息传播。

(6)普法部门要先填补自身的法律意识欠缺。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

(1)抽样不够科学,无法推论到总体,这主要受制于经济和人力。

(2)问卷操作化不够准确,这源于研究者本人法学知识的储备不足。

(3)数据分析层次太低,多因相关、控制变量等技术并没有得到应用。

(4)访谈不够详细,未能足够深入。

总之这次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由于时间和经济上的制约,许多的条件可能不会很好。但是,抛开外因,对于调查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调研的充分准备,以出色地完成社会调查的任务。

――――――――――

参考文献:

〔1〕艾尔・芭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费孝通.江村经济[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5〕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李沛良.质的研究方法与统计运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林东泰.大众传播理论[M].台北:师大书苑,1999.

〔9〕翁秀琪.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M].台北:三民书局,1996.

〔10〕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台北:黎明书局,1994.

〔11〕翁秀琪.台湾传播学的想象[M].台北:巨流出版社,2004.

〔12〕倪炎元.再现的政治:台湾报纸媒体对“他者”建构的论述分析[M].台北:韦伯文化,2003.

〔13〕卢岚兰.现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础[M].台北:三民书局,2000.

〔14〕约翰・费斯科.传播符号学理论[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

〔15〕成露茜.批判的媒体识读[M].台北:远流出版社,2005.

上一篇:PLC技术应用分析 下一篇: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