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时间:2022-02-24 05:10:43

【摘要】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80例CHD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洛伐他汀20 mg 每晚1次。B组: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阿司匹林25 mg;另设健康对照组38例,治疗并随访6个月。于入院第2天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血脂水平。结果 3个月后A、B 2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较治疗前降低(P

【关键词】 冠心病;阿司匹林;洛伐他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34~88岁,平均年龄(61±6)岁。

1.2入选标准(1)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 ;(2)症状为隐匿型及稳定型心绞痛;(3)不行PCI术; (4)2周内未用降脂药物。

1.3排除标准(1)拟行PCI术者;(2)严重冠心病患者 (3)近2周有创伤、感染等应激因素;(4)2周内应用降脂药物或实验期间需应用其他降脂药物者;(5)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6)各种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患者。

1.4分组及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A组39例:给予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计6个月以上;B组41例: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阿司匹林25 mg,计6个月以上。2组患者均给予标准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健康组38例: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健康人员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7)岁,分别于入组后第2天及3个月检测血脂作为对照。A、B 2组患者临床资料特征均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2组临床基本特征比较(略)注

1.5脂代谢指标检测入院第2天及治疗后3个月清晨静脉采血,取血3 ml放于促凝管中,轻轻混匀,2 500 r/min离心10 min,制备血清,置Aerose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雅培Abbott)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代谢的指标。

1.6观察时间与观察终点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1)冠心病加重(由隐匿性心绞痛或稳定性心绞痛转变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或CABG术);(2)死亡;(3)重要脏器出血;(4)肝转氨酶上升至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包括5倍);(5)横纹肌溶解;(6)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标准:血小板计数(50~100)×109/L为轻度;

1.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脂变化入院后第2天,A、B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A组6个月内有7例冠心病症状加重,发展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中行PCI术5例,继续保守治疗1例,死亡1例,另有1例肝转氨酶超出正常高限的5倍,停用洛伐他汀后恢复。B组6个月内有5例冠心病症状加重发展为急性冠脉综合征,3例行PCI术,2例继续保守治疗,1例出现轻度血小板减少,无死亡病例。2组患者均无重要脏器出血及横纹肌溶解。2组冠心病加重百分率,A组17.9%,B组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研究报道,阿司匹林除抗血小板作用以外还有扩张血管、调节血脂、抑制内皮细胞的黏附及增生反应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阿司匹林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发现:阿司匹林联合洛伐他汀较单用洛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TG水平、升高HDLL固醇水平;而治疗3个月后2组总胆固醇和LDLL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但组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阿司匹林降低TC和LDLL的功能不明显。同时,从6个月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来看,B组较A组CHD加重百分率也降低,提示联用阿司匹林可改善CHD患者的预后;阿司匹林对血脂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探讨。研究结果也表明,抗血小板与调节血脂是冠心病防治的重点,阿司匹林在对CHD群的临床应用方面值得我们尝试。

总之,阿司匹林可以在他汀类降脂药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TG水平、升高HDLL水平,并且改善预后,对冠心病患者的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简介:

朱学滨,男,(1978.8-),汉,吉林长春,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 工作单位:长春君安医院

上一篇:我国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下一篇:以急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儿童鼻窦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