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吗?

时间:2022-02-23 09:16:25

通货膨胀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吗?

[摘 要]利用1957年~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数据,运用基于VAR的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货膨胀是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格兰杰原因,从脉冲响应上来看,通货膨胀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负面影响主要在短期,从中长期来看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助于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但我们必须规避高通胀,从方差分解上来看,通货膨胀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贡献约为8%,说明制约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根本性因素在于工业经济自身,而不是通货膨胀,因此转变工业发展模式,提升工业发展效率成为当前中国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通货膨胀;工业经济;效率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18-07

一、引 言

经济运行效率的测度与研究在学术界被称为“探索增长之谜”。自经济学产生开始,经济学家就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的途径。1957年索洛(Solow)创立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产出增长率扣除资本劳动要素增长率后的“剩余”——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开启了揭示“增长之谜”的伟大探索。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对经济增长的核心秘密——经济运行效率的认识日益深刻,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测算特别是有关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一直是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1972年~1995年,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明显放慢。不仅美国,在同一时期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也都纷纷出现了经济效率的下降。为此,许多西方学者试图解释这一不利的变动,并认为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导致的高通货膨胀造成了经济效率的下滑。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较低且稳定的通胀水平使得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近1倍。这一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通货膨胀与经济运行效率之间影响关系的研究和探讨,但遗憾的是,关于通货膨胀冲击究竟是否影响经济运行效率,是促进还是阻碍抑或中性影响,目前还没有得出普遍认可的一致性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数轮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近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纷纷进入快速上升期,导致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与日俱增,“防通胀”与“保增长”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通货膨胀已经超越农产品领域,正在朝制造业等工业领域扩散。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不断加大。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其运行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运行效率的高低,关乎当前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成败。因此,深入研究通货膨胀对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机制是当前工业经济管理的迫切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1957年~2010年的经济数据,采用VAR计量模型来检验通货膨胀对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冲击影响关系。之所以采用VAR计量方法是因为,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往往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描述变量的相互关系,但经济理论通常并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严密的解释,因此,在经济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结构性经典计量模型存在不少问题。为解决这一不足,西姆斯(C.A.Sims,1980)提出了一种用非结构性方法建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VAR (Vector Auto-Regression)模型,用于预测和分析随机扰动对系统的动态冲击,冲击的大小、正负及持续的时间。由于通货膨胀与经济运行效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尚未明了,而且迄今为止亦未有人建立过直接的经济理论基础,因此,为研究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本文运用VAR模型来进行分析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二、文献综述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运行效率是指实现最佳投入产出组合的能力,是经济运行中各部门各环节所蕴藏的规模效率、范围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竞争效率、制度效率、学习效率以及X效率等一系列内在效率的系统集成。自1957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M.J.Farrell首次从投入的角度提出技术效率、价格效率和效率生产函数等概念,把效率分析扩大到所有产业领域,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成技术效率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主要是技术创新)之和,在理论研究上就可以通过技术效率的研究达到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研究的目的,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经济学家们的“索罗余值”无法度量的问题,为经济效率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之后,对经济效率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涌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和成熟。

建国后,由于我国长期重视经济增长的总量,对经济增长的质量缺乏高度的重视,再加上相关资料的缺乏,以至于无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直到改革开放后,资料才逐渐丰富,相关研究才陆续问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目前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产权、所有权变革。刘小玄(2004)利用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考察了国民、集体、私营、股份合作等11种产权结构的效率差异;唐要家(2005)主要是检验竞争、所有权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的联合影响,将所有权结构内生化,建立了分析转型经济产业组织的SS —C—P分析框架。②市场化进程。孙巍、唐绍祥、李何(2005)从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出发研究了1995年~2003年中国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指出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的波动和国际贸易水平的变化显著影响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增长。③技术进步。涂正革(2008)对1995年~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指出中国工业起飞阶段,技术进步是区域工业经济收敛的源泉。④环境影响。刘睿劼、张智慧(2012)对2000年~2008年的中国工业进行了基于WTP—DEA方法的经济—环境效率测算,揭示了相对于经济因素,环境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程度尚不十分显著。⑤多因素观点。吴海民、王劲屹等(2012)运用1980年~2006年全国22个代表性省市工业经济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技术创新、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信息化、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本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大小。总之,研究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但关注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尤其是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的文献还很少见,甚至空白,而通货膨胀又是宏观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值得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上一篇:地方政府绩效审计经济性探究 下一篇:大庆石油系统的油气管道运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