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一下包子的“阶级性”

时间:2022-02-23 06:00:58

食物是有阶级性的。在一个阶级社会里,就像不同的阶级被规定穿着不同款式质地的衣服、戴不同款式颜色的帽子,不同的阶级所食用的食物也有划分,比如西方贵族传统吃肉食、白面包,农奴们只能吃黑面包。在中世纪的城堡里,贵族们吃肉时盘子里垫的面包,吸满了肉汁后是备着赏赐给厨房里的佣人。即使到了近代,资产阶级们也看重吃那些看起来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红肉,而不是容易联想到懒惰性格的猪肉。

北京的吃食传统,在旗人最终因为嘴馋又因为经商禁令不得不请了山东人进京开出楼之前,大体也两极分化。宫廷菜和官府菜自是极讲究的,另一极就是底层百姓的小吃,比如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卤煮、炒肝、爆肚之类,多数是底层人民拉了一天大车后,就为求那一点儿热乎劲,填饱肚子,食材几乎都是下水。

中国近代炒菜发展出来的重油炒、过油炸,原本是因为老百姓蛋白质来源不够,只好靠油来凑,跟非洲人民也特好的油炸口像极了。

相比之下,包子还算是好的了,蛮中产,算是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主食之一。包子的成分,白面、肉、还有蔬菜调剂口味,脂肪不少,热量、蛋白质都够,热气腾腾的口感也好。所以无论是北宋武大郎在阳谷县谋生,还是当年北京西四把角的庆丰包子铺,或者最困难的(上世纪)60年代初各县市的普通饭馆,直到今天的各单位食堂、北京人民的早餐食谱,包子都是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非常的有市民生活气息。

不过,今天的包子,就像地沟油、苏丹红,渐渐的也不敢令人轻易问津,与权贵们的铺张浪费、什么都吃、什么都喝相比,包子似乎也渐渐远离中产阶级的餐桌,快沦落为专属市民百姓的食物了。难怪当奥巴马去了多趟麦当劳、拜登去了姚记炒肝、骆家辉总用打折券之后,包子便成为采取亲民行动的首选。接地气嘛,顺便在打击完高档餐馆后给小馆子鼓鼓劲。如果人民都能吃上放心肉包子,那绝对是民粹主义的胜利。更不用说国营庆丰老店,市场化成功的授权经营,堪称中国版的麦当劳。(本报综合)

上一篇:老板们的“政治经济学” 下一篇:辽宁舰上将配哪能种预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