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2-23 03:00:41

探析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对策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复杂的态势,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关心,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给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的压力。面对就业难的状况,近几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这些政策的鼓舞下,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有明显改观,如自主择业意识基本确立和创业意识明显增强等。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社会不良风气和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依然存在一些消极的不合理的就业观,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的观念淡薄。

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的观念就是要求大学生不要把就业方向固定在大城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把就业方向转到县及以下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择业时,更加看重工作的薪金待遇、工作环境等,在自主择业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把就业首选地点放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而对条件艰苦不发达的城市基本不予考虑。几年来,我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基层就业帮扶政策,如“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但整体上大学生的基层就业观念依然淡薄。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功利化思想凸显。

市场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及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很多大学生以薪酬的高低、福利的好坏、工作环境的好坏作为评判工作岗位好坏的依据。功利思想使大学生缺乏理想,激情不再,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越来越淡化,迫切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就业观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在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的前提下,兼顾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大学生普通劳动者的意识缺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普及大众化就业观念必然成为高校应尽的责任,否则,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不能继续。大众化就业观要求大学生要用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参与就业选择和竞争。面对当今严峻就业环境,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思路,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积极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但是部分大学生依然存在一些不现实的思想,认为自己四年的大学学习,起点应比普通人高,在面对初次工作选择时,他们对下车间、干杂活等基层工作不愿考虑,甚至于不屑去干,认为没面子,只愿意待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做白领。

(四)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工作选择和定位上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不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情况,一味随大流。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是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的,他们依赖性很强,有的大学生在竞争激烈和复杂的就业市场面前,不知所措,不知为自己如何选择和定位,觉得还是随大流风险比较低,于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别人走。

二、改善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对策建议

对大学生一些不良就业观的转变和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充分发挥各种可用资源,联合政府和社会、高校、家庭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力量,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当代大学生改变不良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体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效应重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高等教育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任。因此,针对就业工作而言,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并展有目的性与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1.开展就业观教育。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中,增强教学实效性,将就业观教育真正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头脑。第二,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就业观、选择观及行为观,使他们成为在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敬业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从思想上、道德规范上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论修养,增强其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抗能力。第三,大学生要正视个体利益与自我价值的追求,高校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如网络教育平台、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习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向良性方向发展。另外,高校还应重点强化职业生涯规则教育,改善大学生就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化。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是其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高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帮助他们提前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如多组织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支教活动、绿色环保活动,提供一些对口企业单位让他们进行实习锻炼,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体会和认识,自觉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二)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政策。

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各地方政府、各高校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政策和举措,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如制定大学生创业贷款制度,制定大学生去基层、去西部工作的倾斜政策,实施大学毕业生人事管理政策等。改善就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部门的作用,在工作推荐、户口办理、人事关系、档案保管、社保和医保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快建立人才储备资源库、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和鼓励支持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去创业或就业,激励私人企业和中小企业接收毕业生,并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三)家庭应积极配合,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就业观。

家庭对毕业生就业有很大影响,家长对社会认知以及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对毕业生的择业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次求职时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以及就业目标定位在什么水准上,等等,家长和毕业生都会难以抉择。如前所述,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达到几百万,所以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家长对孩子的就业预期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些学生家长对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甚了解,认为培养孩子花了那么钱,如今毕业了一定要有一份体面的、高收入的工作才行。因此,要想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必须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平台,如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微博等,增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使他们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向家长介绍、宣传当今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帮助家长了解就业形势,理性地评价自己的小孩,做出准确适当的就业定位。

(四)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形成适合自身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大学生在对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后形成的就业态度与观念,大学生通过对自我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主要需求,进而形成符合个人需求的就业观,并对择业观形成一定的引导性,形成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积极态度。因此,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定位,对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将起到积极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对自己应该有足够的认知,如自己的性格,以及专业能力,了解所学专业适合什么样的企业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及个性特征选择什么样的行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在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企业或单位时,应事前搜集有关企业或单位的详细信息,了解相关企业或单位的经营理念及文化背景,了解企业用人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在专业和特长方面的优势,找准就业方向,展示自己以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就业过程中要有主见,不随大流;参加工作后,要踏踏实实地工作,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请教,不怕吃苦,在磨炼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应尽量避免频繁更换工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构建研究[J].理论前沿,2013(20).

[2]刘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http:///kcms/detail/

[3]张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10.

[4]袁钰.90后大学生工作观现状及相关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5]廖君华.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东北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谈教学风格认识的误区 下一篇:浅论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