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索茶碱治疗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8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2-22 07:19:16

多索茶碱治疗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8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多索茶碱治疗哮喘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多索茶碱与氨茶碱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组共80例,对照组共80例。用5%葡萄糖250mL+多索茶碱200mg,12小时一次,用药7天,对照组用5%葡萄糖250mL+氨茶碱250mg,12小时一次,用药7天。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两组患者肺功能参数。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85%,对照组65%FEV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对照组为71.2%,FEV1/FVC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为7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多索茶碱;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茶碱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往临床研究表明,氨茶碱能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呼吸困难,改善呼吸肌功能,刺激低氧状态下的呼吸驱动。但由于其心悸,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几年多索茶碱的问世大大改善了茶碱类药物的用药局面。多索茶碱具有较强的平喘作用,同时安全性明显高于茶碱及氨茶碱,是替代茶碱类药物的新一代甲基嘌呤衍生物。本文通过对比观察以评价该药物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哮喘诊断均符合支气管哮喘(实用内科学第十三版)诊断标准;②慢性阻塞性肺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标准;③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12月份至2010年12月份住院患者,共80例,其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54.5岁。对照组80例,其中男45例,女25例;④非激素依赖的病人;⑤使用本药前两周未用过其他平喘药;⑥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⑦排除茶碱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既往史;⑧排除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⑨排除合并有右心衰的患者。

1.2方法①全部患者均按支气管哮喘常规处理,避免吸烟、预防呼吸道感染、吸氧、祛痰、防治水、电解质紊乱。②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多索茶碱注射液(产地:开封康诺药业有限公司),用多索茶碱200mg 5%+葡萄糖250mL,12小时一次,用药7天,对照组用5%葡萄糖250mL+氨茶碱(产地: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50mg,12小时一次,用药7天。同时两组常规使用同样抗生素。

1.3疗效判断参照1997年第二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制定方案[1]判定疗效。

1.3.1观察临床喘息症状和肺部哮鸣音的增减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显效:哮喘症状、哮鸣音明显减轻;好转:哮喘症状、哮鸣音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哮鸣音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3.2肺功能评价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无效。

1.4不良反应①心脏反应:主要为心悸感和窦性心动过速。②胃肠系统反应:主要是食欲减退、胃纳减少、恶心、呕吐等。③神经系统反应:主要是兴奋作用、失眠。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2.2治疗前后两组肺功能情况比较见表2。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多年以来,茶碱类药物常被作为解除支气管痉挛传统药物用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茶碱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它代谢不稳定,治疗指数狭窄及传统副作用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多索茶碱是一种新型甲基黄嘌呤衍生物,与茶碱类药物类似,也能抑制中枢及外周的磷酸二酯酶,发挥抗支气管痉挛的作用。然而多索茶碱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更胜过茶碱类药物。无论对离体还是整体气管均有很强的扩张作用,能通过多种途径达到降低呼吸道高反应性,解除呼吸道痉挛的临床疗效。①能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释放,控制呼吸道慢性炎症的发展。②能抑制呼吸道平滑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激活蛋白酶A及G,从而降低细胞内Ca2+的浓度和呼吸道张力。此外,多索茶碱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是氨茶碱的10-15倍,而且起效快,仅需30min,药效持续时间长达12h,因此其对患者症状及通气功能的改善显著强于氨茶碱。研究表明,多索茶碱与腺苷A1和腺苷A2受体的亲和力低,多索茶碱与腺苷受体的这种作用结果与它的活性结构有关。在茶碱衍生物与腺苷受体结合的位置上,多索茶碱N-7位增加了一个黄嘌呤环状结构,使它拮抗腺苷受体的作用减弱。多索茶碱与腺苷受体竞争结合的浓度远远超过它发挥正常药理作用的范围。拮抗腺苷受体会导致窦性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增强,兴奋心脏潜在的起搏细胞,会诱发严重的室性心率不齐甚至是心脏骤停。这恰是甲基黄嘌呤衍生物如氨茶碱与腺苷受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之一。实验证明多索茶碱即使在远高于治疗浓度的情况下,也没有类似茶碱类腺苷拮抗剂的不良反应。

上一篇:肿瘤化疗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甲亢性心脏病80例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