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2-22 06:49:02

柔性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第一生产要素的创新经济。作为人力资源密集、且承担人力资源培养任务的高校更应该更新管理观念,改革传统的刚性管理,融入柔性化管理理念,刚柔并济,使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柔性管理;和谐校园;人力资源;高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57-02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因素,知识经济基础是知识,知识的载体是人,人既是知识和智能的生产者和拥有者,又是知识和智能的使用者和创新者。所以,知识工作者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是关键的因素,在知识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的管理体制也要顺应时展要求作相应的管理机制创新。

一、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美国行为科学家格拉斯・麦格雷戈在总结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即刚性管理理论,指管理者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明的纪律、规章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措施来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Y”理论即柔性管理理论,是指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管理。也就是说,柔性管理在要求把握和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基础上,采用能打动人心的柔性方法,最终达到人的自觉性活动的管理目标。

柔性管理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人性为基础。二是以人情为重点。激发管理对象自觉自愿的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强调把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结合起来,并以道德为导向通过协调企业人际关系来优化管理方式。柔性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内部系统之间,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整体和谐。柔性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依据人们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管理对象实施软管理控制,它依靠的是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人们的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使被管理者变被动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适合企业,更适合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任务的高校。

二、高校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相关领域知识传播和知识存储的载体,具有非组织性。对知识分子的管理不同于对一般组织的管理。其特殊性要求对高校人力资源采取柔性化管理,从而适应时展要求,符合高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1.高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要求高校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相关领域知识传播和知识存储的载体,具有非组织性。对知识分子的管理不同于对一般组织的管理。

(1)高校人力资源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由于高校人力资源具有不同的专业技能和特长,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有强烈的自我创新意识。他们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技能,从而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这一特点要求管理上更具灵活性,从而为个人发展留有充足空间。

(2)高校人力资源的个人社会必要劳动难以衡量

高校人力资源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是对知识的加工和灵活运用、思考。这个劳动过程是无形的,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大量的工作也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不可能对劳动的全程进行监控。另外,由于高校人力资源的劳动成果主要体现在将来学生的社会价值或自身研究成果上,而这两者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难以衡量。

2.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柔性化的管理

高校人力资源具有共享性,流动性强。高校人才基于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相互之间交流的需要,流动性日益增强。这是竞争机制的驱动,带来了知识的更好更新和创造,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高校中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原因主要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地域的差异、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管理体制的落后。这必然对高校造成学术上的空白和断层,影响教学研究工作的部署,恶化高校的人才环境,从而影响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形象。为缓解人才流失更需要柔性化管理。尊重人才,创造良好的高校人文环境,改善教职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要。从而维持人才稳定,吸引人才,促使人才回流,推行人才强校战略是目前高校的必然选择。

3.柔性化管理更能激发教职工的认同感和创造力

由于高校人力资源的知识层次和思想境界一般很高,同其他领域的成员相比,高校人力资源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有着更强的成就动机实现自我价值。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校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他们需要从学校各级管理那里得到尊重,从而在宽松的工作和科研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柔性管理体现协作原则和团队精神理念,增强教职员工归属感,激发团队协作精神,促使绩效最大化。

4.柔性化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重视理性化管理,忽视人性化管理,制度建设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忽视教职员工的感受和需要。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因此,高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要全面考虑到人的需要和满足,体现人性化的关怀,也就是要弘扬大学精神。以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为依托,弱化或消除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体现柔性管理的变通之意,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因此,柔性管理模式并非是对刚性管理一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重物轻人,缺乏弹性等现象的一种辩证否定,是在刚性管理的框架下对管理方法和思想的升华。在管理实践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和操作指南,就丧失了自我约束性和实现目标的动力,柔性管理也就丧失了立足点。刚性管理是保证组织的一切行为都在一个基本框架下有序进行。但是,严格的刚性管理容易造成管理对象主体性,创造性的忽视和伤害。使得整个系统对内、外反应不灵敏,适应性不强,所以高校人力资管理要在坚持必要的刚性原则的同时,恰当地用柔性管理来弥补其不足之处,采取刚柔并济的综合管理达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最大效率和最好的效果。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定位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泰罗制开启了现代管理由科学取代经验管理的第一次管理革命,目前迎来“第二次革命”即以人性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新理念。以人为本就好似要一切以人出发,以强调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倡导“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承认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要逐步纠正单纯把教师看作管理对象,过分强调实施所谓的刚性管理思想和方法,使管理制度尊重和满足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性。

2.建立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支持指导性的扁平式教育组织结构。传统的教学组织结构强调职能分工,强调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控制,意见或建议需要通过层层传递才能达到管理者的金字塔式,直线式的层级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发展要求。因此,引入相应的信息传递和一直是工作者为核心的柔性教学组织结构是适应高校体制变化的要求。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组织,变壁垒森严的结构为更多适应新兴学科,特别是边缘、交叉学科成长的多功能网络式组织结构,有助于吸收不同技能、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教研室的人员,实现人员结构最大限度的优化。

3.采用柔性的激励机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实行计件工资的员工,其能力仅发挥了20%~30%;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充分说明,人是具有极大潜能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人力资源知识层次较高,其心理要求的层次和强度有明显的特点,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占主导地位。句玛汉・坦姆仆关于只是工作和激励问题的问卷调查表明:金钱财富以7.107%排在最后,个体成长以33.174%的比例排在第一位,工作自主以30.151%、业务成就以28.169%依次名列第二、三位。因此,高校管理这更应重视激励的作用,把激励当作一种力量。首先,在工作环境中,要为教职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灵活的工作时间,使教职员工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其次,在人员流动方面,改变高壁垒限制人员流动的做法,鼓励人才流动,构建人员的柔性流动体系。最后,在薪酬管理和奖励上作出多种设计,针对教职员工的不同需要给予不同的激励,如带薪休假、带薪进修、提供个人发展机会等。

4.实施柔性的培训方式。对广大教职员工的培训要具有社会效益,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因此,培训不能以机械灌输为主,而应以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把单向式培训变为双向、多向式的教育,鼓励教职员工之间以及高校管理者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培训中还要注意培养教职员工对所属高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使高校成为一个具有持久发展能力的学习型组织。

5.构建柔性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其核心是共同的文化观念,是高校精神、制度、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高校活的灵魂。要实现高校组织和管理的和谐发展:首先,营造一个平等、团结、互相尊重的组织环境;其次,建设学校文化,塑造学校精神。增强教师对高校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第三,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和跨国性。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劳永逸,必须适时地变革,保持校园文化的时代性,使其能成为持续激发教师工作动力的潜在力量。

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管理范式,和谐校园作为一种状态,展现大学自身系统内部结构合理、运行科学有序、实现目标达到高效和最优,管理和被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同时,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自身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速度,高校工作重点正从重规模的扩大转为重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中,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发展规律的和谐之路。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罗宾斯. 管理学: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2] 江伟. 20世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发展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03.

上一篇: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展望 下一篇:浅析体面劳动视域下的女性就业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