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时间:2022-02-22 12:54:23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来的。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呢?

一、新课程改革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情感的共鸣。每一个人都有友爱和尊重的需要,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与人交往必须以尊重对方为前提,以平等的姿态出现,不盛气凌人,不高人一等,才能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的关系。初中学生是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极其的敏感,所以教师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我在课堂上就经常当着众学生表扬某某学生,学生上黑板做题,做对了,及时表扬;学生成绩提高了,即使是微小的提高,在班上鼓励他,赞扬他,学生容易受到教师的情绪感染,教师积极、正面的情绪感染会产生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有些学生都很怕他,这当然有好处,老师讲课,至少学生能够保持绝对的安静,但是这样的上课,很容易形成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缺乏师生的交流,而且很容易的想当然的认为,这个知识很容易,不用多讲,结果上完课,学生还是不知道做题,又不敢问老师,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和要求。实质上,这样的上课,太注重教师的权威了,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教育应该关爱学生,有句古训“亲其师,则信其道”时刻告诫我们:谁会爱学生,谁就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谁的教育才有力量。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老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反馈及时,易于了解学生的态度、感想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教育的真谛不仅仅是教书,更是在育人,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

二、新课程改革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的时候要尽量用激励、赞扬、诱导、启发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答,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授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时是这样讲的:

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某广告媒体公司采购电脑,三年共采购电脑12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3倍,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问前年这个公司采购了多少台电脑?(我们的教材是人教课标版的,此实际问题和书本问题略有变化)

提出了这个实际问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你能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观察你所列出的方程,你能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等式的性质,解出你所列的方程吗?如果能,请你解出来;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呢?

有了问题,学生注意力自然集中,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应该说,由于我们在上节课讲了算式到方程这一节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这样一个等量关系:前年的购买量+去年的购买量+今年的购买量=三年总购买量,列出方程(假设前年购买了x台电脑),x+3x+6x=120。

但是,当学生思考问题(2)时,用上节课学习的等式性质解方程时,就产生了认识上的冲突,总觉得不对劲。因为没有那么简单了,方程左边有几个式子都含有未知数x,这时候,教师就又适当引导,提出以下问题:

(1)观察你所列出的方程,和前面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区别;(2)观察你所列出的方程,能否化为可以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等式的性质解决此方程呢?

学生在前面的问题中,学生已经模模糊糊的认识到这个方程的不同,教师以问题(1)加以明确后,学生找出了方程的区别,这个方程有三项都含有未知数x,而前面学习的方程只有一项含有未知数x,都会很快的进入问题(2)的思考,如何把方程的未知数化为只有一项含有未知数x,于是大部分同学通过联想整式的加减中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出此方程。然后再进入例题的教学,巩固同学们的这一发现。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得深入,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如上例,学生弄清了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带着问题主动地发现了这一方法,对于解方程 ,也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这一方法”了。虽然发现很简单,但是学生发现的,不是老师直接告诉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发现也会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创新思维能力。相反如果老师直接列出方程后就告诉学生用整式的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去解决此方程,学生就会机械地模仿这一方法,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新课程改革下,对数学教材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注重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上,教师和学生通过问题的相互问答,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良好的双向互动,感情上有了更多的共鸣,知识的生成再也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填鸭式地,学生的学习更加地主动、积极。

上一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变形” 下一篇:开展读史活动,用历史教育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