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片会:预知、预警、预防和应急能力如何提高

时间:2022-02-22 11:14:46

宜昌市网格管理监管中心:构筑全方位社会管理服务网络

2011年3月7日,宜昌市网格管理监管中心正式运行,综合履行推进辖区网格管理的职能,同时对社会矛盾办理进行监管。该中心是宜昌市实行数字网格管理的“大脑”所在。在中心指挥大厅,管理人员只要轻点鼠标,一幅宜昌市网格管理图尽展大屏幕,由全市121个社区划分而成的1110个网格尽收眼底。该系统不但囊括居民的个人相关信息,甚至可以显示各街道摄像头、照明系统、窨井盖、消防栓等设施的具置,为宜昌市实行网格综合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划分服务管理单元,建立“网下网上”一致的社区网格。以社区网格为城市服务管理的基本单位,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和200至300户为“一格”的标准,将城区112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在两级政府行政体制框架内,形成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服务管理层级。对社区网格进行边界勘查和城市部件普查,全面清晰网格“四至”界限,明确城市部件归属。实地划分社区网格后,由电子政务办组织专家在网上对电子地图一并进行社区网格的细分、编号,组建“数字网格”,并进行网上公示。通过建立“网上网下”一致的社区网格,为全面摸清社情信息、实施精细的社会服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建网格管理员队伍,实行网格综合管理。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日常管理由市网格监管中心负责,实行“统一购买服务、统一薪酬待遇、统一综合履职、统一考核管理”。对社区网格实行“一格一员、综合履职”管理模式,建立“事项准入、一岗一格、综合履职、分线考核”的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每个网格安排一名社区网格管理员,该网格管理员实行“全科式”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六项职责,从根本上解决了“各自为阵、政出多门”的问题。

――建立社区网格信息采集机制,实现采集手段数字化。一是着力信息来源全覆盖。组织由综合信息员、环卫监督员、治安巡防员、民间调解员、劳动保障服务员、社会养老服务员、计生服务员和心理咨询疏导员组成的“新员”志愿者队伍,广泛收集信息,为社区网格管理员及时提供人口、房屋等基础信息变动情况。同时,网格管理员在服务群众中主动采集社区网格内的小区、房屋、门牌、住户、居住人等基础信息。通过统一配发的3G无线信息采集终端――“社区e通”,直接上传到全市人口基础信息系统。二是着力信息核查专业化。网格管理员根据社区志愿者等提供的信息和网格监管中心的指令,入户核查和调查,并利用“社区e通”及时更新。三是着力信息工作有效监管。通过网格管理中心(站)日常管理、网格监管中心GPS定位监控以及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约束机制,确保信息采集及时、全面、准确。通过专群结合、“面上收集和点上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既实现了各类信息全面收集、动态更新,又避免了信息频繁多头采集、入户扰民。

――建立社区网格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社区信息空间化。一是依托电子政务专网,整合公安、人社、民政、司法、房管、工商、计生、卫生、教育、残联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起全市统一、多方响应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二是将网格内采集的信息与部门信息进行关联、比对、核查,形成包括人口、房屋、就业、社保、计生、信用等9大类、189个子项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三是以网格为单元,在电子地图上展示人、房、物的基本信息及分布情况,同时实现空间位置的查询、统计、分析。如一旦发生案情、火灾和其它突发事件,即可点击电子地图,快速定位到某一网格的具体部位及其相邻各部位,查阅其全部准确信息。

――建立社区网格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扁平化。充分发挥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作用,通过居民恳谈、干部(党员)下访、定期排查、诉求热线、网络巡查、媒体监督等渠道,将矛盾排查化解关口前移到网格、楼栋,全面收集各类矛盾纠纷。利用自主开发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对于社区网格自身无法化解的矛盾,按不同类别在系统中进行分流,直达市直、区直部门或街道,实现社区、街道、部门三级联动化解,大大增强了化解工作的时效性。

――建立政府、社会协作体制,在社区网格实现综合管理与综合服务的良性互动。依托社区网格,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以此为载体推动行政服务、社会服务、法律服务进社区。整合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社会服务,利用信息化技术,与有关部门和组织的业务处理系统对接,建立社区前台受理、部门(组织)后台办理、社区前台回复的运行模式。

――建立长效保障体制,完善社区网格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在社区网格综合管理推进工作中,建立了“一化三纳入”制度,即实行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将社区网格综合管理纳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保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从而建立起长效投入保障机制。

西陵区西陵街道办事处:推动社会矛盾联动化解

西陵区西陵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10.2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居民住户2.5万余户,人口10万余人。2010年6月28日, 宜昌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在西陵区西陵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及乌龟碑、土街头社区、石板溪社区、绿萝路社区、铁路坝社区等五个社区试点。试点社区安排专人负责系统的信息录入、签收、转办等工作,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综合信息工作平台,将社会矛盾信息收集、排查、化解的关口延伸到社区(村)、楼栋(组)。“扁平化”改变了以往多层级式信息报送、处理程序,实现了社会矛盾收集、报送和化解的扁平化管理,建立了“签收必须办理、首办必须负责、转办必须阐明理由、社区直接与市、区直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试点一年多来,西陵街道办事处依托该系统,初步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体系,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加强综治维稳中心、工作站建设。西陵区政府和西陵街道投入15万余元,高标准建设200多平方米的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在乌龟碑、石板溪等5个社区建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统一安装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街道综治维稳中心设“三区一所一室”,即联合办公区、指挥处置区、联合调解区、司法所、专家室,形成了以、民政、工会、司法等多个部门联合办公的工作格局;在五个试点社区工作站设立矛盾纠纷受理台,配备矛盾纠纷信息录入专用电脑,安排专人录入信息。设立限时办理制度和超时预警机制,在案件录入系统后,案件在进入签收、办理、办结等阶段时会自动发送短信到诉求人手机上,将收集的矛盾纠纷信息在第一时间交办到第一责任单位,极大地缩短了办案时间。

――规范综治维稳工作流程。西陵街道各社区都有一个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流程图和市、区部门联动流程图、街道化解工作流程图、社区信息员工作流程图,构成社会矛盾信息流转网络,明确了各级处置矛盾纠纷程序和职能职责。配合这个被称为“1+3”网络图的是热点问题处置机制、处置机制、接待日、包保责任制等10多项规章制度,以及《综治维稳中心接访接案登记册》、《综治维稳中心工作手册》、《综治维稳中心调处通知单》、《七类重点人员台帐》等7本台帐,实现了社会矛盾化解资料收集的标准化、规范化,矛盾纠纷处置的制度化、程序化。

――实现社会矛盾化解的扁平化管理。推行《宜昌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受理、办理、转办、协办、回复等社会矛盾联动化解运行机制,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间形成了快捷便利的联动网络,切实改变了以往层级式报送信息,部门间相互推诿,办案效率低下的情况,实现了社会矛盾化解的扁平化管理。

――建立矛盾信息专业收集队伍。街道将“干部下访了解民情”活动纳入“1+3”管理流程,与社区一千名由退休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居民组成的安保、楼栋信息员、调解员、义务巡逻员、综治协管员、社区党员工作室党员等6支队伍联动,走访居民,查找社会矛盾和纠纷。此外,街道领导坚持领导接待日,每月9日和16日为街道书记、主任接待日,大力推行“困难户五必访”制度,及时为困难户排忧解难。街办每名干部每半个月用半天时间深入社区、小区、企业和居民群众家中,访民生、听民意、解民难。

西陵街道石板溪社区:“三联一带”家庭文明建设模式

西陵街道石板溪社区辖区面积0.97平方公里,现有常住居民3890余户,13000余人。近年来,该社区依托社区名人资源,构建指导网络,打造活动品牌,发展家庭服务项目,探索出“服务中心联文化名人、文化名人联中心户、中心户联家庭,文明家庭带动社区创建”的“三联一带”模式,推动了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荣获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省、市、区三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宜昌市工商局: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食品安全,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管理的难点。2011年以来,宜昌市工商局将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之中,将工商指挥中心管理系统与全市群众投诉系统“对接”,将100名工商巡查员与1100名网格管理员“对接”,构建求渠道“多归一”、食品安全监管指挥调度“多改一”、食品安全监管过程“多控一”的食品安全监管快速反应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宜昌市工商局为全国提供了经验。

上一篇:德阳片会:两个“融入”难题如何破解 下一篇: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呼唤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