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农民工的城市就业现状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2-02-22 12:50:29

80后农民工的城市就业现状与对策建议

摘要:分析了80后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特征,主要从四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建立健全80后农民工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创新80后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为农民工塑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农民工双向流迁就业体系。

关键词:80后农民工;城市就业现状;社会保障机制;就业培训模式

所谓80后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16岁以上的农民工,他们也被称之为青年农民工或新生代农民工。据调查,2010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2.3亿人,其中1980年后出生的达到1.41亿人,也就是80后农民工占总数的61%。他们虽然是农业户口,却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工作在城市,却又无法完全融入到城市中来。

一、80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主要特征

80后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的城市就业动机有本质上的区别。许多80后农民工没有农村务农的经历,而是接受了学校教育,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城市就业。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和现代生活,享受现代文明,并寻求更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契机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这种就业动机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生存理性”外出打工。韩振方(2006)认为,80后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文明享受要求较高、工作耐受能力较低。

(一)接受教育程度较高

80后农民工出生在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教育基础条件较好,接受教育机会较多。农民对子女接受知识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他们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农民工。由于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使得他们获取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更加容易。

(二)职业期望值更高

80后农民工求职的自信度更高,把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作为择业的重要参考因素。他们在就业时要求和城市户口的劳动者同工同权、同工同酬、同工同福利保障。然而,根据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80后农民工的工资大多数停留在2000元以下,特别是在通货膨胀和CPI指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之下,这种薪酬更无法满足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因此,职业期望值高与现实工资待遇差的矛盾成为80后农民工城市就业中的主要问题。

(三)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较高

传统农民工进城打工只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消费仅限于衣食住行,难以接收现代文化、无法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渴望衣锦还乡;80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是为了能够立足,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而希望享受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其消费观念已逐步趋于城市化,注重物质文化的追求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比如穿名牌服饰、看电影、进高档餐厅、开汽车、购买商品房等。

(四)工作耐受能力较低

80后农民工生活条件相对传统农民工较好,又缺乏务实的城市就业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怕吃苦、爱面子、较挑剔,缺乏对工作压力的忍受和毅力,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反盲目追求物质精神享受,攀比思想严重,阻碍了他们在城市就业中的健康发展。

二、80后农民工的城市就业状况

(一)总量过剩、结构短缺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机构的调整,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从过去的“供过于求”转向“总量相对过剩,结构仍然短缺”。

(二)就业质量偏低

彭国胜(2009)以长沙市为例,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职业收入水平偏低,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的仅为11.3%,过低的收入直接制约其消费能力,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职业稳定性较差,更换工作频繁;职业声望较低,多数80后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是低声望的工作;职业发展机会不多,80后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后,社会职业地位变化不大,只有少数向上流动;职业满意度不高,对职业不满意的农民工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上述五个就业质量特征与80后农民工“三高一低”的特点构成了明显的矛盾,表明了80后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仍处于相对贫乏状态,处于城市社会等级的较低层次。

(三)“城市移民化”倾向渐显

与传统农民工进城打工谋生的情况不同,80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后居住形态趋于稳定,居住地趋于长期化。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城市的流动由过去的“原籍务农为主、农闲时节外出务工”的季节性流动,转为“外出务工为主”的全年性、多年性流动。务农思想已经淡化,城市务工和生活成为80后农民工的终身要求。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返回原籍的次数减少,在流入地稳定居住的时间持续增加,融入流入地的趋势明显,从“候鸟式”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相关数据也证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经“城市移民化”。

(四)回乡创业仍未成为热潮

21世纪以来,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步伐正在加快。80后农民工向城市和农村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的新局面正在产生,但是从目前来看,与城市移民化趋势相比,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总体人数和比例仍旧不高,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农民工外出大于返乡的格局不会改变。不过随着农民工思想的转变,国家政策的完善,产业机构的调整和经济重心的区域转移,80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前景广阔。

三、改善80后农民工就业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80后农民工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

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我国的工业发展早已完成原始积累,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传统户籍制度已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在这种形势下,必须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我国公民在身份上的自由平等,工作生活上的自由迁徙,从而减少农民工在城市流动过程中面临的因户籍问题产生的就业、生活、医疗、子女读书等各方面所受的阻碍。当然,户籍改革不是户口“一迁了之”或“一取了之”这么简单,而是将户籍体制中已不适应时展的旧制度、旧政策予以取缔和更新化,弱化其在维持社会秩序、人口流动、资源分配中的制约因素和“先赋”因素。从公正公平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都应该从同一起跑线开始,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获取成功,这种“后赋”的社会屏蔽制度比现有户籍的“先赋”制度更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职业发展。

2.根据80后农民工最渴求的社会保障需求,优先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工伤、医疗保障体系,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根据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的特点,创建农民工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和续接制度,保障其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贫困救助、教育救助、应急救助机制。

3.稳步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由于80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趋于稳定化、移民化,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其居住保障问题,把在城市稳定就业却又无稳定住所的困难农民工家庭纳入到政府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享受范围,从而建立与农民工经济状况相匹配的住房供应模式。

4.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逐步推动80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制度化。打通农民工维权渠道,维护农民工的民主管理权力,如社会参与权、选举与被选举权等,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健全农民工公平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体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社会教育资源,享有义务教育,实现农民工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5.健全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针对80后农民工对职业期望的诉求,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彻底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构建劳资纠纷协调机制,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城乡结合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同工同酬、同工同权。

(二)改革创新80后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

由于80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体现出有别于传统农民工的“三高一低”的社会特征,因此在就业培训模式上必须有所改革创新,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1.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80后农民工有一定教育基础,渴望接收新知识,学习技能文化,但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了其接受再教育的程度。对此,政府应该加强对80后农民工的培训投入,确保农民工具备就业的相关职业技能。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受益主体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企业、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

2.有针对性地丰富培训课程内容。80后农民工具备较好的文化基础,传统的普及性就业培训内容已不能满足其培训需要,新兴技术职业的发展也要求培训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可以更加丰富化、专业化,针对性更强,如汽车驾驶、新机器操作、安全知识、电脑使用等,除此之外,对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健康、职业新技能的培训也应该广泛普及。

3.培养80后农民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80后农民工追求个人发展,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期望得到社会认可,但种种现实差距难免会造成其心理失落感和社会落差感。他们“两栖人”、“城市边缘人”的现实地位身份可能会造成心里扭曲,对社会、城市、他人的不满,引起消极怠工、对人生失去信心、嫉恨心态严重,甚至犯罪等种种现象。因此,应当加强80后农民工的心理保健的咨询指导,指引其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构建和谐发展的农民工就业景象。

4.建立就业培训的激励机制。鼓励80后农民工主动参与培训,而不是被迫接受培训,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通过培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才能在知识化时代和现代科技社会中立足。实施各种培训激励措施,对参加培训取得优秀成绩效果的农民工实施奖励或补贴,把职业培训作为就业的准入门槛,实行职业技术等级与工资挂钩的制度,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提升用人企业组织对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

5.规范职业培训市场。相关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培训机构不受农民工欢迎,原因主要在于其培训内容不能贴合实际,纯粹以盈利为目的,农民工培训前后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培训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培训中介组织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评估机制,保障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有序性,使职业培训市场运行规划化、法制化,从而切实维护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合法权益。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农民工塑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企业在管理中对城乡劳动者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是农民工就低人一等,处处为难,剥夺其应当享有的正当权益。反之,考虑到农民工的特殊特征,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注重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80后农民工的人文关怀,照顾其精神需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

(四)构建农民工双向流迁就业体系,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可以在保障80后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硬软件建设以促进农民工回乡就业。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困难的问题,可以设立返乡创业专项资金并与科研单位、高校联系,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具备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项目论证、投资意向、资金融通和法律维权等培训服务;在工商、税务等部门下设创业咨询服务职能窗口,为农民工创业释疑、提供便捷服务,简化相关手续环节;为农民工提供创业项目资源库,拓宽回乡创业的外部融资渠道,规避创业陷阱和骗局,从而极大提高80后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和成功率,通过回乡就业和创业的路径引导农民工向城市和农村双向流动。

参考文献:

[1] 彭国胜.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的实证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攀登,2009,(4).

[2] 田乔,何永平,马英娟.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

[3] 陈浩,刘锡安,曹亚.后危机时代下农民工就业决策及困境分析[J].农村经济,2010,(10).

The Urba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eneration after 80s Migrant Workers Countermeasures

PENG Wan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easant workers in the city after 80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 mainly from the four operable Suggestions: establish and perfect after 80 social security mechanism of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Reform and innovation after 80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training mode; For migrant workers to make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workers move two-way flow employment system.

Key words: generation after 80s migrant workers; the urban employment situation; social security mechanism; employment training mode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须明确的几种关系 下一篇:高职毕业生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障碍及对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