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体育课堂教学良好气氛的营造

时间:2022-02-21 07:53:07

浅论体育课堂教学良好气氛的营造

摘 要: 体育教学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最基本的途径,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有效完成任务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学生能否增强体质、改善运动技能等,师生能否进行沟通、交流。新课程重点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关键要素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兴趣和动机等总是在一定的气氛下产生的,课堂气氛不仅对练习的负荷和强度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存在重要影响。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对体育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教学气氛 营造方法

1.课堂气氛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课堂气氛主要是指课堂活动中,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过程中所表现的较为稳定的情感、意志、知觉和思维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基于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等不同过程相互交叉作用。这种心理状态主要是靠学生的学习风气和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相互作用形成的。

课堂气氛最大的特点是其独特性,不同课堂之间甚至同一老师不同时间的课堂气氛都是不同的。比如说,有的课堂气氛非常活泼积极,有的课堂气氛非常和谐融洽,有的课堂气氛非常拘谨和冷漠。

2.保持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性

2.1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良好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这种良好的气氛还能够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敏锐,想象力和记忆力得到大大增强,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压抑消极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路受到限制,思维变得更加拘谨,虽然被灌输了一些知识,但是很难积极探究真理和进行独立思考,进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学习兴趣。

2.2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教师言行将会对学生产生暗示和感染作用,这种感染不是在压迫下产生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状态,学生将会不由自主地感染这种积极的状态,整个班级将因此产生积极主动的氛围,进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积极主动的行为习惯。

2.3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不同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将会有很大的不同,学习思维活跃程度和操作活动等也有很大区别,这必将对学习效率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主要是因为其可以对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的方法

3.1有效管理课堂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如果想要很好地管理课堂就必须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情况进行恰当的处理,并且要想方设法地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能够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观察问题。比如说,体育课上,从小就缺乏锻炼的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一开始肯定会出现很强烈的不适应,可能会逃避或者无视教师的指挥,这时教师不仅不能生气,反而要和学生耐心交流,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地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如果能详细了解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设定适宜的目标,那么便可促进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3.2师生情感的交流

改善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即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关系。体育课程的本质不仅在于育体,更在于育心。体育课上,学生能够进行自由活动,教师能够更容易地让学生打开心扉,保持轻松愉悦,师生关系更融洽,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只有让学生感觉到理解和尊重,学生才会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得以营造。

3.3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尽量使一些刻板无聊的知识变得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3.4对学生及时加以鼓励和肯定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当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得到教师的肯定时,都会引起学生积极的反响,进而激发其无穷的动力。这是因为一旦一个人得到认可和肯定,就意味着人们肯定了其存在的价值,其将感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存在感。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每一个进步和良好的表现及时加以肯定和认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充满了活力,更有其自身的非凡魅力。良好的课堂气氛下,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师生共同努力,必能营造出和谐、友爱的良好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周磊.浅谈体育课堂的和谐气氛[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0,(5):123.

[2]李国军.浅谈如何调动体育课堂的教学气氛[J].神州(下旬刊),2012,(8):219.

[3]赵保中,赵亚兵.谈如何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J].大江周刊:论坛,2012,(6):195-96.DOI:10.3969/j.issn.1005-6564. 2012.06.158.

上一篇:运用积极心理,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创新思维 下一篇:感悟公开课“点评课”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