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炬 且行且执着

时间:2022-02-21 03:05:09

2014年4月的大部分时间唐炬都不在北京,这个月他有一个大计划,4月初赶赴香港苏富比春拍,在澳门稍事调整后他就踏上了一条极具挑战性的征程,目的地是海拔5,400米的珠穆朗玛峰南坡EBC大本营,从卢卡拉出发到达珠峰,单程徒步要花9天的时间,据唐炬自己描述,某天他连续7个小时的步行、二十多斤的负重、无数次动辄五六百米高的急速升降,还要忍受刺骨的寒风和雨雪……当历经了“未曾有过的一种极致的艰辛”后,唐炬终于登上了珠峰EBC大本营,这也是他送给自己50周岁最奢侈的礼物。

在唐炬的微博上,你可以看到他20天行程的点点滴滴,无论是身体上的劳累还是路遇珠峰最大的山难都抵挡不住他到达目的地的决心,在字里行间,他内心的坚韧、执着和乐观尽显无遗。也正是由于执着,才成就了唐炬,让他在短短十余年间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收藏家。

从山东到北京

出生于山东聊城,唐炬有着山东人典型的爽朗性格。要说他走上收藏的道路并不算偶然,从小喜欢画画的他一踏上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也和美术有关,当时在工商银行做美工的他还参加了工行在广西艺术学院设立的一个进修班,那是工行在全国范围里挑选了50个优秀员工进行的集中培训,唐炬作为山东省工行系统中唯一入选的人,在那里算是进行了一些系统的艺术训练。

后来,唐炬开始转向广告和室内装潢,从商店的橱窗门头装修一直到成立自己的公司,生意越做越大,工作越来越忙,但是唐炬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艺术情结。2000年,36岁的唐炬来到北京为韩美林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做策划和布展,因为临近翻修,中国美术馆也给了唐炬很大的自,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光设计图就出了9本,把2000多件作品安置在10个展厅是个不小的工程,没日没夜的工作最终带来了展览的大获成功,这也让唐炬感到北京还是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可以施展,就这样他把事业的中心逐渐从山东移到了北京。

初来北京,唐炬还短暂地经营过一个700平米的艺术空间,后来他发现这并不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把空间停掉以后他开始专心从事收藏,唐炬解释,就是“一个人的激情都在这方面了,就从其他的事情中慢慢撤出来了”,在他眼里,从以前的工作狂向收藏家的转变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

锁定收藏线索

在今天看来,唐炬是幸运的,那时的当代艺术还没有进入2006年之后的疯狂,理性的价格让唐炬的收藏之路一开始就比较顺利,然而那个时候唐炬其实也没有给自己设一个明确的界限,买得比较杂,包括老一辈艺术家的油画,但是这些作品由于时代关系题材比较单一,并且重要作品多被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所以很少进入交易市场。唐炬逐渐感到,如果把收藏的艺术家范围铺得太广就很难有所侧重,也很难形成一股力量,几经思考,到了2006年前后,他最终把自己的收藏线索定在了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实力画家的重要架上绘画。

唐炬说,其实收藏有时候是一种直面作品的直觉和本能,他没有过多地考虑批评家和媒体的评论。之所以锁定这条线索,是因为唐炬认为这些艺术家的经历非常独特,这批人既受到了老一辈的影响,又恰好赶上时代的更新,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赋予了他们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那个时候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一种生命力,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所以那个时期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作品,这些重要作品如今也能够在拍卖市场出现。

在唐炬眼中,艺术本来不需要以当代、写实和经典来划分阵营,艺术本应丰富多彩,本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所看重的是作品的绘画性。然而整个世界范围内,艺术似乎在某个阶段放弃绘画性转而追求表面的形式、观念和潮流。正是中国这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家,他们一直在绘画性上坚守自我,没有随波逐流。在这个线索之内,冷军、王沂东、赵半狄、陈逸飞、何多苓、陈丹青和闫平等艺术家的重要作品最终皆被唐炬收入唐园家中,成为了他挂在嘴边的“心头好”。

一幅画换了唐园

说起唐园,背后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2015年4月,唐炬在中国嘉德的春拍上看中了靳尚谊的《小提琴手》,这件作品在1981年随中央美院赴港展览,被冯法祀先生以6,000港币的价格卖掉。那天在现场还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地产商,似乎是专门冲这件作品而来,于是在冷清的拍场中两人就为这幅画争了起来。让唐炬没想到的是,这幅画从十几万起拍,一直叫到三百多万,在唐炬的坚持下,最终以363万的价格拿到手。

后来,唐炬在确定了清晰的收藏范围后开始调整作品,而这幅《小提琴手》并不在他的目标范围之内。巧合的是,唐炬的哥们华谊兄弟的总裁王中军对这幅学院派的经典油画非常喜欢;而唐炬某次去马会俱乐部参加活动的时候看好了附近一块占地10亩的荒地,希望给他的藏品安个家,而这块地的主人正是王中军,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他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从设计到装修事事亲力亲为,最终建成了今天的唐园。在这栋田原风格的别墅内,60件作品被精心布置,在静谧的空间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而这些只是唐炬藏品总数的十分之一。

那些拍场的故事

调整藏品的同时,唐炬也在世界各地寻找合适的作品完善自己的收藏体系,每年的春拍和秋拍他都频繁辗转于北京、香港和纽约各大拍场。因为有着明确的目标,只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作品他往往都志在必得,比如2012年他卖掉了一座写字楼700平米的空间,以2,300万的价格在保利春拍买下了陈丹青的《进城之三》,今年他刚刚在嘉德以132万的价格买下了一直很喜欢的艺术家曹力的《青春》,也创下了艺术家本人的拍卖纪录。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可能还是他在拍场和另一位当代艺术大藏家王薇女士数次交手,那幅赵半狄的代表作《在那个早晨》就是其中的一件“战利品”。还有因为看好王沂东的《沂河水》,他在纽约苏富比春拍现场和一位电话委托的买家较劲,从20多万美金一直到80多万对方才停手,唐炬回到北京和朋友聊天偶然说起,这才发现那位让他多花了几十万美金的对手竟然是哥们王中军。

对唐炬来说,千金难买心头好,在拍场上多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他看重的还是作为一个买家理应得到的尊重。2008年初,唐炬通过电话委托的方式在香港苏富比以680万的落槌价拍下了罗中立的《年终》,但是交易过程中并没有和拍卖行就品相问题加以沟通。当时时值汶川大地震,唐炬拉上一车八宝粥方便面只身赶赴灾区参与救灾,之后如约到香港验画付款,但是细看之下却发现画面右侧从上往下有一排“之”字形的重复规则的折痕,其中还有些油彩脱落。在和拍卖行协商未果的情况下,香港的一家媒体甚至指名道姓歪曲事实。为了维护尊严,从没打过官司的唐炬作为被告,只身一人未聘律师上了香港高等法院,在一番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的讲演过后,法律的天平明显倾向了他,在法官的主导下最终双方当庭和解,唐炬也只按估底价加佣金结清画款。这件事的详细经过被唐炬记录在微博中,他说,虽然省了两百多万港币,但是当初并没有如此高的要求,他要的只是尊重,最终《年终》历经波折体面还乡,这件事情也让很多人对这位大陆来的藏家肃然起敬。

唐园以外

唐炬说,自己除了收藏和旅行,平时多在家,偶尔和朋友喝喝酒小聚一下,但是他口中的“小聚”背后却大有文章。唐炬身边的朋友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虽然他很少向他们灌输艺术品的概念,但是每当他们在唐园把酒言欢时总是无意间被墙上的一张张画吸引,进而跟随唐炬投身拍场。就在2013年,一位来自山西名叫张小军的新买家,一举以8,968万的价格买下了苏富比北京拍出的赵无极经典之作《抽象》,然后再度出手以2,875万的价格在北京保利买下了方力钧的《1997.1》,让这件险遭流拍的作品有了峰归路转的结果,一年之内两三亿的投资也让众人惊叹。而张小军大手笔投入的源头就是唐炬和他的唐园,这样的朋友唐炬身边还有很多。

2013年,在唐炬的发起下,一个由多位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组成的私人收藏会员俱乐部“美藏会”成立了,其中既有唐炬这样的资深藏家,又有像张小军这样的拍场新贵,成员背景各不相同,收藏履历长短不一。2014年的“艺术北京”上,美藏会的红色展区人头攒动,来自关良、吴大羽、艾轩、尚扬、王沂东、方力钧等中国现当代重要艺术家的20多件作品同台亮相,唐炬也把闫平的《北方有佳人》、陈飞的《目露凶光》和申玲的《围着火炉画素描》从唐园拿出和众人分享。

从一位对艺术圈几乎陌生的企业家,到今天坐拥几百件藏品的收藏家,唐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他的目标不仅仅如此而已。在收集100件作品的任务接近完成的情况下,唐炬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私人美术馆,为此他也做了一些规划:比如明年他准备去世界各地著名的美术馆取经;比如当藏品最终集齐时他要做一本精致的画册,然后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举办巡回展览;他也希望在政府扶持下这座美术馆最终能在北京的某个公园落户。当我问他这些计划何时能够实现,唐炬的回答是3到5年,说这话时,他那股执着劲儿显得分外强烈。

上一篇:华为IT 践行 快跑! 下一篇:百鸟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