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坤:一位农民企业家的三字经

时间:2022-02-20 03:12:56

朱小坤:一位农民企业家的三字经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南方有一位农民,说了这样一句话:三顿饭里有一顿饭是干饭就满足了;

1978年改革开放后,他的理想发生了改变:三顿饭里有一顿有红烧肉就满足了;

进入21世纪后,这个农民站在改变自己命运的黄土地上动情地说出了自己的第三个理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想到购买工具麻花钻、高速工具钢、模具钢,就会想到中国天工!

这个怀揣理想的农民不是别人,正是坐落在江苏省丹阳市后巷镇的天工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小坤。

礼智信:弃农从工

朱小坤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他一直对别人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50岁的朱小坤身上,充分体现了他这一代在农村成长的企业家所普遍具备的特征:坚韧不拔、勤奋执著、淳朴善良、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

朱小坤从13岁就开始推独轮车、挑大粪,早晨5点钟就开始下地干活,一天挣六七个工分。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吃不到米饭,早上喝一大碗稀饭,跑到江堤就饿了,然后就是挑一天江堤。在艰难的环境中,个性要强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把乡亲们带上富裕、安宁的生活。

或许是这种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带领乡亲摆脱贫困的决心,让朱小坤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如果永远扎在这片土地上,可能自己吃干饭的梦想可以实现,但是和乡亲们一起吃上肉的梦想则有点遥远。经过一段时间缜密的思考,这个农民的儿子决定弃农从工。

1981年朱小坤开始承办村办企业。当刚刚被任命为这个村办厂厂长的朱小坤跨进厂门时,厂里只有两三台机器,十来个职工,账上一分钱都没有,更不要说工资和买原料的钱了。见此情景,朱小坤立马转身到了信用社,向信用社好说歹说借了2000元。因为当时五金厂在全乡排在队尾,信用社勉强答应借款,但要求月头贷,月底还。这么短的期限,朱小坤硬着头皮应下来。转眼到了月底,还贷的时间到了,朱小坤看看账上的钱不够,于是把全厂职工都招呼到了面前,自己带头掏光口袋里的钱。看到厂长这样,大家也跟着开始凑起钱来,10元、20元、50元……当朱小坤把各种票面的一堆钱送到信用社主任面前时,主任被感动了,当即表示:“朱小坤我相信你,今后你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对于朱小坤来说,“弃农从工”的路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正因为如此,他才殚精竭虑地研究市场,专心致志地捕捉信息,不失时机地推出产品。从搞五金到铜拉手、从塑料瓶盖到远程强力天线,他一直坚持着,直至确定将工具麻花钻作为主导产品。

上工具麻花钻!这是朱小坤作出的决定天工命运的决策,也是他多年来钻研五金的智慧结晶。

“麻花钻”问世之初,市场热销,供不应求;同时,生产“麻花钻”的原材料―――高速工具钢随之十分紧俏,常常处于“无米之炊”的窘况,与“麻花钻”的热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1992年,朱小坤毅然决定,投资800万上轧钢项目。从此,天工国际实现了生产原材料自给,初步形成了从冶炼、重熔、锻造、轧钢、拔丝到工具成品出厂的一条龙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形成工具麻花钻及其专用原材料―――高速工具钢为两大主导产品的产业链。

为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朱小坤又进一步将产业链向包装延伸。2001年,天工上马了工具钻头包装项目,一改以往钻头散件出厂由外商包装的局面,其附加值增加了15%左右。

天工国际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也并非一马平川。

1992年,天工国际的产值还在3000万元左右的时候,就渴望走出国门。一位德国公司的中介人来到天工国际,对他们生产的麻花钻翻来掉去的看个遍,然后毫不留情地批评:“你们这种货也叫产品?在我们那里上地摊都不够格!”

朱小坤感谢客人的直言并把这事定为厂耻。他认识到,天工国际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掌握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也是一种信义,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可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去打拼!

于是,天工国际推行了一整套先进的管理手段,包括ERP信息化管理,将质量、产量、成本、安全、环保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规范操作;与工资挂钩的责任考核制体现了“厂纪无戏言”;严密的质量检测,严谨的工艺流程,确保了所有产品都符合国际和国内的质量标准。从1987年开始把工具麻花钻确立为主导产品至今,天工年产4亿支“麻花钻”,在中国每出口五支麻花钻中就有一支产于天工。

天地人:诚信为本

朱小坤认为在商场上激战,靠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把握时机,看准市场,企业内部和谐,与客户和谐,就是取胜的关键。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诚信。

“一切从诚信做起”,“人品决定产品,产品体现人品”。天工的理念不只体现在走廊的画报上,而且体现在天工的实际行动中。

美国的纽威公司是美国工具行业的五巨头之一,在一次广交会上,天工攀上了高枝。由于是第一次合作,纽威公司对天工国际了解不多,显得十分慎重,第一次只下了九万支麻花钻的订单。由于经办人的疏忽,少看了一个零,只安排生产了九千支这样规格的麻花钻。而一直等到要装车运往码头时,才发现出了这么一个大纰漏!当业务员心急如焚地向朱小坤报告此事时,朱小坤立即赶到了车间。他一方面布置车间紧急加班加点生产,一方面紧急联系航空公司准备空运。业务员在一旁急忙善意地提醒说,空运钻头的费用要比船运贵上十倍,这样的话,天工这笔生意就要亏大了。朱小坤斩钉截铁地说:“天工就是亏,也不能失信!”

当美国纽威公司接到通知是从机场提货,而不是到码头提货,感到十分意外,特意来电询问。当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十分感动,很快就下了长达5年的订单,每年从天工国际进口至少1000万美元的钻头。

就是在这样的信念中,天工国际在世界上开始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天工国际利用恰当的时机不断“鸟枪换炮”:2001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钢连轧生产线投产了;从2002年,投资6000万元引进奥地利的精锻机,生产出一批高性能高速工具钢,其中的M7钼系高速工具钢被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03年投资近2亿元,上马1250T快锻、650、400轧钢机组到2007年上马2000吨快锻、扁钢生产线。

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险恶环境之下,天工仍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佳绩。2009年,高速钢、模具钢凭借“特”、“专”、“精”积极抢滩市场,销售收入逆市增长。

玉要琢:科技兴企

朱小坤说,像金融危机这样的狂风暴雨,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实力,更是企业的智慧。天工能成为“领跑者”,走的是一条“智者之道”。

天工人对形势和市场洞若观火。早在2003年,他们就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的程序要求,实行了企业改制,这一果断的“转身”不仅体现了朱小坤审时度势的“智者”风范,更使企业员工增强了风险意识,进一步凝聚了干部员工的团队精神,从而构筑起天工冲击新高地坚强的思想阵地。市场方面,天工从2005年开始,就前瞻性地转入高技术门槛高附加值的模具钢领域,这块5000多亿元的“市场蛋糕”强烈地吸引了朱小坤的目光。为此,天工“不惜千金买宝刀”,几年间先后投入逾20亿元,购买了910可逆轧机、850扁钢生产线、2000吨及1250吨快锻机等一系列先进的模具钢生产设备,从而使公司迅速成为国内专业化生产模具钢工艺装备最为齐全的公司之一。2009年,他们又斥资5亿元从德国引进一台1300吨精锻机生产线,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生产特钢的高端精锻机。这台设备已于2009年底投入生产,极大地提升天工的特钢尤其是模具钢的收入和利润水平。

科技兴企的关键是人才。目前,天工拥有一支活跃在冶炼、轧钢、热处理、精密合金新型材料等领域的300多名技术人才队伍和多位行业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并与东南大学等多家高校和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组成联盟,集聚了全国高速钢、模具钢行业一流的科技精英。同时,天工凭借深厚的科研和人才等优势,日前成功获批建立“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科学的辉煌殿堂,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天工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成为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的“标志性建筑”。

在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天工每年投入总销售额的3%左右达几千万的资金,现已获得40余项科研成果的国家专利。同时,天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是好戏连台:“水平连铸高品质稀土高速钢的开发及专业化”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开创了高速钢生产多项技术的先河;他们研发和生产涵盖了所有客户需求的熔炼高速钢钢种,还开发了系列专用材等等。这些举措,尽显天工作为“智者”的“神机妙算”。

至平治:修身齐家

如果说朱小坤的“诚信经营”理念是亮点,那“共同富裕”就是天工国际发展壮大的一块坚固的基石。

屈指算来,天工国际已走过29年艰辛而豪迈的征程。从20多年前不足50万元的工业总产值,到现在的50多亿元资产,天工国际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企”。企业是实实在在强大了,不过,在朱小坤看来,一个企业是否兴旺发达,归根到底是看员工收入水平的高低,员工富则企业富。因此,“强企必先富员”。这个理念传达给人们的感受,依旧是朱小坤对乡亲们火一般炽热的深情。

为了卓有成效地实施“富员强企”的方针,朱小坤在狠抓工业,打造产业链的同时,坚持以工养农促副的路子。从1986年开始,他从村办企业年年拿出几十万元投资农业、兴办副业,为改变“箱子田”,填平废沟塘,他从企业拿出60多万元进行土地复垦,使原来800多亩低洼田、废沟塘,平整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为了使村民尽快富裕起来,他组织群众将原来200多亩废河堤改为桑园、果园,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1996年他又投入100多万元把前巷村农田全部收回,实现“一田制”,建起了高标准丰产方和千米农田观光长廊,建起渔业、生猪、蔬菜基地和前巷农贸市场,村民每年每人只需要交200元就能在村里领取580斤口粮,95%以上的村劳动力进了天工集团,彻底解放并吸纳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在丹阳市乃至镇江市都是首屈一指、史无前例的。

早在90年代初,朱小坤就不惜巨资在村里办起了农民夜校、老同志活动室、党团员之家、广播室、有线电视,并每年为农户订阅一份报刊杂志。每年为老党员、老干部、五保户和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退休金和养老金,为镇敬老院孤寡老人发放礼品礼金,彻底解决了村民耕种、饮水、走路、用电、上学、看病、看报、烧草、养老等十几大难题。如今的前巷村已家家住上标准楼房,户户安装程控电话、有线电视,90%以上家庭拥有轿车和摩托车。人人享有医疗保险,养老及财产保险,老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村里为考上中专直至大学本科的孩子设立了不同的奖学金。农民乐园和多功能文化娱乐中心全面建成,三条穿村而过的风光带使前巷更加“风光”,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现代化新农村格局已经形成。

前巷村年均收入从1981年的不足300元增至超万元,现在前巷的工业销售已达数十亿元,全村人均收入已超万元,成为榜上有名的江苏名村、富村。前巷,已成了前巷人和来前巷的人安居乐业的乐园。天工国际,已成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典范。

其实,现在的前巷和天工,已经融为一体。前巷的变化,也是天工国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天工国际正在进一步创新富员强企的经营管理理念。朱小坤说得深有感情:不仅要让员工有饭吃、有房住,更重要的是让员工吃好饭、住好房,家家有存款,人人能长寿,户户永安康。

话是这么说,事是这么干,这“话”和“事”无不闪烁在朱小坤走出的独特的天工之路上,这也正是中国企业家所经历的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随着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天工国际的工具麻花钻和高速工具钢产量坐稳了世界榜首宝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工人修的是自身,齐的是前巷,治的是中国的钢铁、工具业,平的是世界市场。

“登攀渐觉天工小,要留诚信满乾坤”。在2007年7月26日香港联交所上市时,朱小坤为在场的中外企业家和各界人士作演讲,他充满希冀且不乏自豪地说:“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今天能登上国际资本市场的大舞台,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勤勉尽职办好企业、回馈社会和股东,振兴中国特钢、工具产业,为此不懈追求”。

“曰仁义,礼智信;三才者,天地人;玉不琢,不成器;自修齐,至平治”这便是朱小坤,一位农民企业家的三字经。

上一篇:谨防“朝阳产业”产能过剩 下一篇:何奇恩:在美国当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