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自传体记忆:功能、特征及其理论解释

时间:2022-02-19 06:48:44

自发性自传体记忆:功能、特征及其理论解释

摘要:自发性自传体记忆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的突发性回忆。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记忆方式它具有指导功能和自我功能。与自觉性自传体记忆相比,其特征是:提取方式为基于联想、自下而上加工的直接提取过程,内容上更倾向于积极情绪事件且复述频率较低,性质上更具体。相应的解释理论有情景记忆回想理论、线索.启动理论、直接提取理论及概念联想理论。未来研究应注意功能验证、研究系统化、理论整合与跨文化等问题。

关键词:自发性自传体记忆;自觉性自传体记忆;指导功能;直接提取理论;概念联想

分类号:B842.3

自发性自传体记忆(involuntary autobiographicalmemories,IAMs)是个体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的突发性回忆。这种回忆无需预先尝试,是“突然跳出(pop up)”进入个体意识的。自传体记忆系统中,与IAMs相对的是自觉性自传体记忆(voluntary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VAMs)。VAMs是在线索提示下,个体对自身经历的故意搜索提取或策略性提取(Berntsen,1996,2009,2010;Rasmussen&Bemtsen,2011)。个体回忆与自身相关事件时“脑海中突然出现曾经的画面”、“突然间,往事涌上心头”等,涉及的就是IAMs。如法国作家MarcelProust(1928/1956)在《追忆似水年华》(RemembranceD厂fhingspast)中描述道,“我”掰一块玛德琳蛋糕放入红茶杯中,尔后漫不经心舀一勺茶送至嘴里,突然被其混合气味和独特味道勾起尘封已久的陈年旧事(引自Bemtsen,1996,2009;Mace,2004;Miles&Berntsen,2011)。这种Proustian记忆效应现象被认为是IAMs的典范:常在个体注意涣散时发生;发生时情境中一般存有某种跟过去事件有关的线索。此外,部分新异且伴随强烈情感的自传体事件,虽与当前情境关系不大(无线索或线索未知),在个体处于注意涣散时也极易自动出现于意识中(Berntsen,1998,2009;Bemtsen&Jacobsen,2008;Conway,2005;Haj,Fasotti,&Allain,2012;Rasmussen&Bemtsen,2011;Schlagman&Kvavilashvili,2008;Schlagman,Kvavilashvili,&Schulz,2007)。已有研究还发现,个体集中注意于各种活动时亦可能出现IAMs现象(Ball,2007;Brewin&Soni,2011;Jones&Steel,2012;Mace,2006;Mace,Clevinger,&Bernas,2013)。

Ebbinghaus(1885/1964)曾把记忆分为自觉性有意记忆、自发性有意记忆和无意识记忆。自觉性有意记忆是Ebbinghaus传统的重点;无意识记忆即内隐记忆在近二三十年的记忆研究中也受到了重视;而自发性有意记忆虽被认为是3种基本记忆种类之一,却直到近20年才开始受到认知心理学家们关注(引自Berntsen,1996,2009;Kvavilashvili&Mandler,2004;Mace,2003)。不过,在此之前,临床心理学家们已从消极情绪和压力事件角度研究消极IAMs。比如,他们发现,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个体,会反复、自发性地回想创伤性事件。这种闯入性创伤记忆(消极IAMs)通常非常生动,并伴有强烈的情绪、生理和(或)行为反应(支慧,2011),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关键症状。另外,研究者们发现消极IAMs还与其他一系列情绪失调有关,包括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精神病和广场恐惧症等(Brewin,1998;Brewin,Gregory,Lipton,&Burgess,2010;Jones&Steel,2012;Krans,Ngring,Becker,&Holmes,2009;Kvavilashvili&Schlagman,2011;Rubin,Boals,&Berntsen,2008;Williams&Moulds,2010)。正因临床心理学家们在此领域的较大贡献,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误以为IAMs与悲痛紧密相连,认为健康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或很少经历此现象;认知和临床心理学家都将VAMs视为个体回忆自我过去事件的标准方式,而将IAMs视为例外或异常。直到近期,认知心理学家们才重新审视并继承Ebbinghaus的观点,把IAMs当作记忆的一种基本模式以及情景记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Bemtsen,2009;Mace,2007),不仅从特征、提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也对其功能作用与解释理论等进行了探讨。后文将从IAMs的功能、特征及其理论解释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1、自发性自传体记忆的功能

自传体记忆总的说来起着3个作用:指导、自我和社会功能(directive,self and social functions)(如Bluck,Alea,Habermas,&Rubin,2005;Pillemer,2003)。目前研究者们认为,指导功能是IAMs最主要的功能;自我功能方面,IAMs有一定作用,但不及VAMs;社会功能方面,主要是VAMs起作用,IAMs作用不大(Berntsen,201 0;Rasmussen&Berntsen,2009b;Rubin et al.,2008)。因此本文主要探讨IAMs的指导功能,并兼顾其自我功能。

1.1 指导功能

Pillemer(2003)指出,指导功能意味着能指导当下和未来的思想及行为,与生存压力相关最为密切,是人类最基础的、且进化最早的功能。自传体记忆的指导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问题解决和计划未来,即,为这些活动提供信息,且具有激发灵感及动机的作用。研究者们(如Berntsen,2010;Rasmussen&Berntsen,2009b)认为,IAMs之所以比VAMs更具指导功能,缘于:(1)进化意义上,IAMs发生早于与之对应的VAMs,提取速度较快,接近于直觉方式;(2)IAMs偏好具有具体内容的特定情节。如果当前情境某些因素(比如Proustian记忆效应中的气味、味道)与记忆事件内容重叠(overlap),这些情境因素就可成为线索,自动、快速地激活相关过去事件(Ball&Little,2006;Berntsen,2009;Kvavilashvili&Mandler,2004;Miles&Bemtsen,2011)。虽说VAMs也能提取出具体性强的过去事件,但相对来说,激活VAMs中的具体事件需较大认知努力及较多认知监控参与,提取时间相对较长(如Schlagman&Kvavilashvili,2008)。而IAMs能在不需要个体动用大量认知资源的情况下,为问题解决及新异情境中的行为走向提供潜在的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问题的性质得以尽快确定,个体的灵感和(或)动机被激发,个体就能较为快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规划下一步行动(Joharmessen&Bemtsen,2010;Pillemer,2003;Rasmussen&Berntsen,2009b)。

目前研究者们对IAMs指导功能实证研究不多,且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IAMs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甚至还不如VAMs(Rasmussen&Bemtsen,2011)。这可能因为:(1)日常生活中,难题或困境出现的概率较低,IAMs显现不出其优势。(2)IAMs更可能在个体认知资源相对富足时(任务简单或无任务时)被记录到,此种情况下被激活的IAMs与问题解决等相关不大,因而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指导功能。(3)个体在其真正面临问题时会集中注意于处理问题,由于认知资源被占用,即使IAMs出现了也可能很快被忘记或来不及被记录。如已有研究显示平均每个被试一天约有2-5个IAMs出现,而Rasmussen和Berntsen f2011)简化记录任务,只要求被试按记录器(amechanical counter)记录记忆发生次数,发现IAMs的发生频率是VAMs三倍,达到了平均每个被试一天22次之多(M=22.13,SD=16.74)。这意味着,大量IAMs被激活,被试却只记录到其中一部分。不过,遗漏的IAMs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在问题解决时出现且有助于问题解决呢?目前不得而知。以往研究显示被记录下的IAMs大都为闲暇时或注意涣散时自动出现(Bemtsen,1996,1998,2009;Berntsen&Jacobsen.2008;Rasmussen&Berntsen,2011;Schlagman&Kvavilashvili,2008;Schlagman et al.,2007),加之现有实验室研究还只发现被试在进行词汇联想任务或VAMs任务(均为非问题解决任务)时激活了IAMs fBaIl,2007;Brewin&Soni,2011;Jones&Steel,2012;Mace,2006;Mace et al.,2013),因此,问题解决中IAMs现象如何或IAMs怎样帮助问题解决还需进一步探究。Pillemer(2003)曾提出,自动提取的长处在个体受到威胁需要快速反应的情境中最能体现,其次是问题解决情境或冲突情境。他认为采用回顾法等研究个体日常生活中自传体记忆功能时,很容易忽视或轻视IAMs的指导功能。也就是说,当个体面临的问题情境较新奇或特殊,记忆中缺乏与当前某个情境相关的认知图式或脚本,却又需要根据记忆快速做出决策时,IAMs的优点才能得以彰显。为了部分验证此类假设,Qu,Mazzoni,Batool和Zhong(unpublished)在IAMs研究中设置了一个冲突情境:指导语中告知被试忽略电脑屏幕上出现的词语(线索词),但实验中却重复呈现线索词,造成了“忽视”与“重要性”(在个体日常生活中,重复某个词语通常意味着这个词语较为重要)之间的冲突。结果发现,随着线索词重复次数增加,线索词所激活的IAMs事件与问题解决的关系也变得更密切。另外,Berntsen(2009)推测,就算被激活的IAMs看起来与当前情境无关,也可能对个体整个生活情境起重要指导作用,即它可能以毫不费劲的方式为当前情境提供潜在、相关的过去情境信息,以备用时之需。闯入性创伤记忆(消极IAMs)可视为其特例。况且与积极记忆相比,消极记忆亦倾向于指导功能,也就是说,消极IAMs可能具备双重指导功能,因而比中性或积极IAMs更容易被激活(Berntsen,2010;Rasmussen&Berntsen,2009a)。

1.2 自我功能

Rasmussen和Berntsen(2009b)认为,IAMs亦具有自我功能(虽不及VAMs)。即,IAMs以一种自动、无需认知参与的方式,在个体连续感的形成、扩大个体主观时间上的统一感以及不断更新个人存在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1)IAMs与对未来事件的自发性想象共同作用,使个体自动建立起关于自身的主观时间连续统一感,以评估当下生活(Berntsen&Jacobsen,2008)。(2)只要当前情境及任务无需全神贯注,个体就进入这种主观时间维度,偶尔从“活在现实中”毫不费劲地解脱出来(如可以自在地在过去事件和将来可能事件二者中切换),重温过去一些美好的特殊时刻(IAMs以积极情绪效价为主)。综合其指导功能和自我功能,研究者们提出:IAMs对于个体生存和幸福都具有重要意义(Berntsen,2009,2010;Rasmussen&Berntsen,2009b)。

2、自发性自传体记忆的特征

研究者们主要从比较IAMs和VAMs异同的角度考量其特征。二者有很多相似处:共有同一情景记忆系统,编码和保持机制基本相同,遗忘机制一致;在中老年被试身上均发现了对成年初期的怀旧性记忆上涨现象(reminiscence bump)及幼儿期失忆现象(infantile amnesia)(Berntsen,1998,2009;Berntsen&Rubin,2002;Schlagman,Kliegel,Schulz,&Kvavilashvili,2009);事件发生时情感的激发均会促进随后记忆的加深(Hall&Berntsen,2008;Ferree&Cahill,2009);对于正常个体,都以积极情绪事件为主(Berntsen,2009);与决策、达到目的(未完成目标)、情绪管理、身份确定、信念与价值、想念他人、对他人感兴趣和娱乐自我等关系方面差异不显著(Johannessen&Berntsen,2010;Rasmussen&Berntsen,2011)。另外,已有研究还表明,IAMs与VAMs一样具有普遍性,正常个体都会经历IAMs现象(Berntsen,1996;Berntsen&Rubin.2002;Kvavilashvili&Mandler,2004;Mace,2004);虽是否如前所述IAMs出现频率为VAMs三倍之多(Rasmussen&Berntsen,2011)还需进一步验证,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二者出现频率至少相当,平均每个个体大致为每天2-5次(如Berntsen,2009)。

IAMs与VAMs的相异处表现在两个方面。(1)提取方式不同。VAMs是生成性提取(generativememory),即提取的激活和抑制与当前情境要求密切相关,属于自上而下策略性提取。这种提取方式一般基于抽象的图式搜索(schema-basedsearch)及目标搜索,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相应的证据如自觉性记忆会激活更大的前额叶面积,见Hall,Giedde,&Kupers,2008)。而IAMs是基于联想、自下而上加工的直接提取过程(如Conway,2005),,无需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01)参与,提取无预期,反应时更短(Berntsen,2009,2010;Conway&Pleydell-Pearce.2000;Schlagman&Kvavilashvili,2008)。(2)提取内容及其性质不同。VAMs一般涉及跟图式知识一致的概括化事件,同一个内容可能多次被提取,复述频率高;IAMs事件则相对较具体,也不会多次被复述。此外,IAMs事件比VAMs事件情节更独特,对记忆事件的情绪效价评价更趋积极、对当前情绪影响更大,有更多的机体反应等。其中,记忆事件内容的具体性被研究者们认为是IAMs与VAMs的关键区分点(如Berntsen,2009,2010;Conway&Pleydell-Pearce,2000)。

3、自发性自传体记忆的理论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采用情景记忆回想理论、线索一启动理论、直接提取理论及概念联想理论等解释IAMs现象。

3.1 情景记忆回想理论(Episodie Reminding)

Schank的情景记忆回想理论(引自Ball&Little,2006)认为,自传体记忆的结构是动态的,它能在多个层级水平上与新输入信息的加工相匹配,这些层级水平包括个体的目标和计划(及对他人目标的感知)、当前情境的相关脚本、所觉察到的输入信息的感知特性等。对于什么样的输入信息将进入记忆系统,不同层级水平的加工会有不同预期,没有实现的预期或超出预期的输入信息可能导致个体对相应过去经验的自发性提取。IAMs现象可以发生在任何层级水平的加工上,特别是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与脚本知识不一致,而情境中又存在与某个情景记忆事件特性相关或相似的因素(比如各种线索,特别是那些非典型的、新异的线索),此时易导致个体对某个情景记忆的非故意回想,从而出现IAMs现象。此后,个体再根据IAMs事件分析当前情境并形成新脚本。感知线索式提取(sensory-cued retrievals)是其中的典型现象。除了感知线索外,激发IAMs的因素(线索)也可以是当前情境与记忆事件情境二者间整体结构的一致性,诸如目标、计划、主题方面一致等。

情景记忆回想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IAMs中的过去事件与当前情境的动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无线索或线索不明确的IAMs提供了解释,比如,当个体所处情境与记忆事件情境整体结构一致时,IAMs被这种结构一致性激活,而个体可能报告为“无线索”。另外,此理论还能对IAMs指导功能进行解释:当个体面临新异情境或困境时,由于缺乏相应脚本知识,与情境中某个线索相关的记忆事件可能会被自发提取,以助个体尽快适应环境,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过,有研究者提出,情景记忆回想理论只能部分解释注意涣散下的IAMs现象,因个体在注意涣散时提取的IAMs并不都与情境有明确关系(Bau&Liale,2006;Bemtsen,1996)。另外,此理论难以解释以下研究结果:(1)Mace(2006,2007,2009)采用VAMs提取作为实验任务,发现个体在进行VAMs提取过程中,激活了相关的IAMs;(2)Ball(2007)采用了连续性词汇自由联想任务(a contm‘uous freeword-association task)让被试有意识地联想单词,87.5%的试次中出现了IAMs激活现象(见Mace,2007,p.137)。因为依据此理论推论,如果个体存在与情境要求相应的脚本知识,且能被故意提取(VAMs),IAMs就不太可能被激活。

3.2 线索-启动理论(Cue-Priming)

Kvavilashvili和Mandler(2004)的线索.启动理论认为,一旦记忆网络被某些因素启动激活,这种激活就可能扩散到自传体记忆网络。而自传体记忆网络被启动激活是IAMs现象出现的前提,这种启动激活无需额外的有意识活动。能够启动激活记忆网络的因素包括特定情境中的目标或目的、外周环境信息(peripheral contextual information,如物理环境)以及身体内部状态;目标或目的比外周环境信息启动激活的作用更强,也更集中。不过,自传体记忆网络的启动激活只是必要条件,提取环境还需存有与某个IAM重叠的相关感知线索,此时相应的IAM被线索进一步激活并得以提取。Mace(2005)的研究发现了启动激活在IAMs提取中的作用,为这种启动记忆理论提供了支持:在他的研究中,思考和回想某一个生命期知识就足以使得跟这个生命期知识相关的IAMs增加,且在启动练习数天后这种效应依然存在。线索一启动理论还预期,当个体处于放松的情绪状态,且进行不需要高度注意的日常活动时,记忆网络的激活扩散会更快,而与任务无关的感知线索更容易激活那些已经被启动的记忆,因此更容易出现IAMs现象。

线索-启动理论强调了启动激活在IAMs提取中的作用;能较好地说明注意涣散状态下的IAMs多发现象;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记忆网络的适用:即记忆网络可以被特定情境中的目标或目的激活,也能被周遭环境信息以及身体内部状态激活。但此理论认为记忆网络被激活后,环境中须存有相关线索才能引发相应的IAMs,因此不能解释IAMs的无线索激活现象。而事实上,IAMs研究中有7%~20%的记忆事件被被试确定为无线索(如Schlagman&Kvavilashvili,2008)。

4.3 相关理论的整合问题

(1)IAMs自身理论有待进一步整合。如前所述,目前还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全解释所有研究中报告的IAMs现象。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深入探索IAMs的结构和内在机制,从更概括层面上整合日常IAMs和极端消极IAMs的研究成果及现有几大理论,提出普适性更强的解释理论。已有研究者着手此类工作,如Bemtsen(2009,2010)整合相关研究提出使用“线索条目辨别力”概念解释IAMs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被线索激活,及有研究者试图采用日常自发性自传体理论解释闯入记忆等(支慧,2011),都是较好尝试。(2)根据IAMs的研究成果对自传体记忆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成为必要。IAMs与VAMs存在明显相异之处,以往研究者们对VAMs的偏重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自传体记忆理论上存在偏差。比如,在VAMs中,过去某个特定日子发生的事情比概括化的事件更难以提取,且年轻人比老年人提取具体细节能力强。依此研究者们理论上提出自传体记忆结构中概括化事件比具体化事件更容易通达,而且图式化程度更高,提取时不需要依赖具体性痕迹(如Barclay&Wellman,1986;Conway&Pleydell-Pearce,2000)。在IAMs研究中,被激活的大都是具体化事件,且常可以具体到能够提取事件发生的特定日子,可这种具体事件的提取却比VAMs中概括事件提取时间更短;即使同为IAMs,具体化事件也并不比概括化事件更难提取,它们的提取时间无显著差异(Bemtsen,1998;eu et al.,unpublished;Schlagman&Kvavilashvili,2008);另外,研究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在IAMs事件的具体化方面并无差异等(schlagman et al.,2009)。自传体记忆是复杂的,只有综合VAMs和IAMs的研究结果,才能构建较为合理的自传体记忆理论系统。这方面还需进行大量实证研究和理论整合工作。(31 IAMs与自发性语义记忆、前瞻性记忆均具有“自发出现”的特点,它们的关系如何,也值得探索(Berntsen&Jacobsen,2008;Bemtsen,Staugaard,&Sorensen,2013;Kvavilashvili&Mandler,2004)。自发性语义记忆(involuntary semanticmemories,ISMs)指个体对语义网络知识中(世界性知识或自传体事实等)某些简短项目的自发性提取,如在缺乏相关上下文信息或自我参照信息的情况下,突然想起某个单词、某人名字或者某段旋律(Kvavilashvili&Mandler,2004);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PM)是指对未来完成某项活动的记忆,如记住临睡觉前吃药等(如Graf&Uttl,2001;霍燕,朱滢,2001)。现有研究发现,3种记忆均更容易发生于个体进行相对自动化活动或者注意涣散时;均可以由情境中的线索引发;同一个体IAMs与ISMs的发生频率并不存在正相关等(如Berntsen&Jacobsen,2008;Graf&Uttl,2001;Kvavilashvili&Mandler,2004)。目前国内关于这3种记忆的研究均较少。在分别对3种记忆进行深入探究基础上,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角度对三者进行整合:如引发三者的线索特征是否相同,三者是否均无需执行控制参与,个体记忆系统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4.4 跨文化问题

国内目前对于IAMs的研究尚未独立成块,理论介绍只散见于自传体记忆研究和心理异常个体的侵入性记忆研究中,实证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发现自传体记忆内容存在跨文化差异(张镇,张建新,2008),因此国内研究除了验证国外相关理论外,更需注意自发性自传体记忆的跨文化差异:中国个体的IAMs特征、内容以及内在机制是否与西方个体不同,即中国人在IAMs现象方面是否具有自身独特性,如中国人的面子观、得失心、关系人情等在IAMs内容上是否有所体现等,都亟待深入探究。

致谢:感谢英国赫尔大学心理学系教授GiulianaMazzoni在文章思路方面的宝贵建议,感谢本文审稿人对文章内容和结构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曾垂凯博士在文章语言和文字方面的修改。

上一篇:加强七大建设 打造精品期刊 下一篇: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