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蝶呤、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102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2-19 01:51:17

氨甲蝶呤、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102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索简单、有效、成功率高的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未破裂异位妊娠病人102例,51例给予氨甲蝶呤(MTX)50mg/m2单次肌内注射方案联合米非司酮25mg,qd连续服用方案(治疗组),51例给予氨甲蝶呤(MTX)50mg/m2单次肌内注射方案(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自觉症状,监测血β-HCG,B超测量异位妊娠包块直径。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成功率分别为82.4%和78.4%,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13±4天和22±9天,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异位妊娠包块消失时间分别为40±12天和60±19天,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均应用简单,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病人易接受,并可保留生育能力。但米非司酮与氨甲蝶呤联合应用治疗异位妊娠,可缩短疗程。 【关键词】 氨甲蝶呤(MTX); 米非司酮; 保守治疗; 异位妊娠

笔者采用氨甲蝶呤(MTX)50mg/m2单次肌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25mg,qd连续服用方案与氨甲蝶呤(MTX)50mg/m2单次内注射方案对比研究,来探索简单、有效、成功率高患者易于接受的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患者同意药物治疗,并理解可能失败的风险,且符合下列条件:(1)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内出血;(2)肝功能正常,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3)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3.5~5.5cm,子宫直肠窝液体少或无;(4)血β-HCG<2000u/L。

1.2 病例排除标准 (1)患者出现明显腹痛;(2)超声显示胎心搏动;(3)血β-HCG>2000u/L为相对禁忌证;(4)严重的肝肾疾患或凝血机制障碍。

1.3 病人基本情况 年龄20~42岁,体重45~65kg,血β-HCG<2000u/L,妊娠包块直径3.5~5.5cm。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治疗组为自2004年1月~2005年6月同意并符合保守治疗条件的患者,累计51例,对照组取2004年1月前保守治疗病例中按逆时间顺序随机抽取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均于入院后给予氨甲蝶呤(MTX)50mg/m2单次肌内注射,治疗组加服米非司25mg,qd×7天。MTX单次肌内注射方案具体方法是:MTX 50mg/m2,肌注,用药后4~7天,β-HCG下降小于15%或继续升高,第7天给予第二次药物肌注(50mg/m2)[1]。

2.2 临床观察项目和指标 临床征象:患者自觉症状、生命体征、有无活动性出血征象。血β-HCG水平:用药后隔日、第4日、第7日测定。以后每周测定1次,至正常值止。B超:包块大小变化,子宫直肠陷凹的液体深度,包块消失时间。毒性反应:有无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药物性皮疹、药物性肝炎、肾功能障碍等。

2.3 住院治疗观察时间为2周,无异常临床征象者2周后出院,并定期复查血β-HCG(1周1次)及B超(1~3周1次),至正常为止。

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血β-HCG水平 见表1。表1 治疗前后血β-HCG水平注:①n=43,②n=42,③n=42,④n=40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成功42例,失败9例,其中治疗第4日前有8例出现程度较重的腹痛,B超发现妊娠包块增大,子宫直肠窝积液,血β-HCG水平不降或升高,值>4000u/L,1例第7日血β-HCG 3100u/L,拒绝再次注射,采取手术治疗,其中有6例发生破裂,术中发现内出血及血块多在200~900ml;对照组成功40例,失败11例,其中有9例在4日前手术,1例第5日,1例第7日手术,手术原因与治疗组相同,其中9例发生破裂,出血200~1100m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3.3 两组成功率及监测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成功率及监测结果比较

3.4 不良反应 两组病人有5例发生轻微胃肠道反应,2例白细胞下降,停药后缓解,1例暂时性耳聋,予四氢叶酸5mg后缓解。治疗过程中阴道出血不多于平日月经量。

3.5 随访结果 对治疗组有生育要求的25例病人进行随访1年,其中5例正常妊娠,2例已正常分娩。对照组失访。

4 讨论

氨甲蝶呤(MTX)是一种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它的化学结构与叶酸相似,对二氢叶酸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抑制作用,它与该酶的结合力比叶酸大106倍,呈竞争性抑制作用。药物与酶结合后,使二氢叶酸不能变成四氢叶酸,从而使5,10甲酰四氢叶酸产生不足,使脱氧胸苷酸合成受阻,DNA合成障碍。MTX也可阻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故能干扰蛋白质的合成[2]。该药治疗机制是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而免于手术[3]。米非司酮是一种强效的抗孕激素药物,具有甾体结构,在分子水平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导致LH下降,黄体萎缩,从而使依赖黄体发育的胚囊坏死、吸收[4]。本研究采用两种药物配伍与单用氨甲蝶呤进行比对,证实两种治疗方案均应用简单,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病人易接受,并可保留生育能力,但米非司酮与氨甲蝶呤联合应用治疗异位妊娠,可缩短疗程,缩短监测时间减少监测次数,从而减轻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25.

2 杨宝峰.药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4.

3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5.

4 刘伯宁,孙剑英,陶雯琪. 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1774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4,10(4):231.

上一篇: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5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超声诊断甲状腺局灶性病变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