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空巢”来袭,如何在纠结中觅“新计”?

时间:2022-02-18 06:39:49

“中年空巢”来袭,如何在纠结中觅“新计”?

策划缘起

日前,据相关部门统计,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以往在中国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现象”,现在正在逼近城市的中年家庭。专家预测,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甚至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80%以上。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妻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被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即将步入或已经步入“空巢期”的朋友们,应在子女离家前调整生活重心,拓展社交生活圈,增加业余爱好,尽早从“一切围绕孩子”的理念中转移出来。一旦进入“空巢期”,夫妻双方要调整心态,加强感情沟通,尽快构建新的生活方式,才是避免“中年空巢”危机的良方。本期我们共同关注――

【空巢故事】

属于自己的“第二春”

口述/林洁(44岁,会计师)

整理/耿源

女儿刚上高三时,我就想着等她上大学后,可以彻底放松了――看韩剧、逛街、旅游,应是我生活的主题。有时间,就去好好保养一下身材和皮肤。都说女人20多岁是“第一春”,40多岁是“第二春”,我的“第一春”献给了老公和女儿,这“第二春”说什么也应该属于我自己。

可女儿上大学后,我并没有迎来我所想的“第二春”。女儿走了,我的心也跟着走了。看韩剧没意思;逛街提不起劲;除了女儿上大学所在的城市,根本就不想到其他地方去旅游;办了美容年卡,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什么都觉得空虚、落寞,精神恍惚。

同事王姐的女儿两年前出国后,她业余时间去孤儿院当义工。王姐以前学过舞蹈和音乐,她到孤儿院教孩子们跳舞唱歌,过得很充实。

经王姐介绍,我也来到孤儿院,准备当一段时间义工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我成了一间宿舍8名孤儿的“爱心妈妈”,每周去3个晚上。生活的确忙碌和充实了很多,可我的心理问题却更严重了:每当给孩子们盖好被子,看他们睡着的时候,我会更加想念女儿,不知道她是不是也踢了被子?照顾生病的孩子,我会想到女儿病了怎么办?总之,备受折磨。

我和老公是因摄影而相知相恋的,后来因为结婚生子,10多年来,我们几乎没碰过相机了。老公见我当义工后更加憔悴,知道我的“心病”并没缓解,而他刚好退居二线,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老公提议,让我和他一起加入市里的摄友沙龙。

我怎么没想到呢?其实,摄影才是我真正的爱好。和老公一拍即合,摄友沙龙几乎每周都有活动,老公便骑摩托车带上我,和摄友们穿行于山水之间。由于对摄影有一些独到的感悟,所以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和老公创作的作品便获得了好几个摄影展大奖。

一次,女儿看到我在杂志上发表的摄影作品,在给我的短信中说:“一直以为妈妈除了做家务,就只会‘管’我,现在发现,原来妈妈是个才女,我很崇拜您!”

“空巢”不能成为空虚的理由。孩子有他的人生,而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以前,为家和孩子付出很多,把自己的梦想都忘了。其实,每个春天都应该有梦想,现在重拾梦想,找回自己,这才是自己的“第二春”。

电话那头有一个“骚扰妈”

口述/亚楠(22岁,留法学生)

整理/舞雪

半年前,我来到法国求学,刚来的时候,总逃不脱妈妈的电话“监控”。而且每次一打电话就怎么也挂不掉,有时老爸还和老妈抢着说,又没什么重要的事情,每天的电话内容几乎一致,无非是问“今天干什么了”“过得开不开心”“好好照顾自己,作息要规律”……这些类似的话,我几乎都能背下来了。

有几次,接到妈妈的电话时正在图书馆看书或者正和朋友在玩,我就有些不耐烦,说了句“我正忙”,便匆匆挂了电话。从那之后,妈妈就不再直接打电话,而是改发短信了。

春节国内放假7天,妈妈非得让我回家过节,为此我和她争执了很长时间。妈妈牛气得不得了,说来回飞机票她全包。但是她也不想想,法国人又不过中国的春节,我请什么假回家?我还要考试呢!后来,连爸爸也加入进来,竟然不相信我的话,没办法,我只好把同学们晚自习的照片传给他们:“看看吧,现在是凌晨1点,我的同学们还泡在图书馆里呢。”父母这才将信将疑。

有一天,老妈发给我一条信息,内容是:“有时间吗?我给你打电话聊一会儿,行吗?要是忙就算了,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我看了一乐,心想:我妈的策略变了啊。但是,我随后心里又特别难受,感觉特别后悔和内疚。

我并非不想和父母多交流,只是怕周围的外国朋友笑话。老妈总说“你怎么这么长时间不给我打电话啊?”,其实,距离上次电话不过一天半的时间。国际话费贵且不去计算,关键是我与两个新加坡及印度的留学生同住一个寝室,每次她们看到我没完没了地跟老妈通电话,就笑我是个长不大的中国孩子。但实际上,我觉得老妈更像长不大的孩子,成天软磨硬泡地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还经常“威胁”说我不回去他们就过来。事实上,1年之中他们已经来法国旅游3次了。

有时候,我也反思,不就是多陪老妈说几句话,我怎么就没有耐心?何况别的方面,老妈从没要求过我什么,我暂时也没有能力在物质上孝敬他们。大概老妈在情感上太依赖我了。这么一想,我挺担心的。我希望我不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能过得快乐。

其实,我早就算成年人了,早就该自立了。以后我还会成家,早晚要离开父母,只是在他们眼里,我仍然是个孩子。希望父母早些放手,尽快适应我不在他们身边的日子,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可以学会上网,这样我们就可以视频聊天,而且网上有我父母想知道的一切。老爸爱看电影,老妈爱唱歌,网上有他们喜欢看的电影和他们爱唱的老歌,而且有空的时候还能玩玩游戏。

我一个很重要的心愿,哪怕父母能养只小猫小狗也行,这些年他们只顾养我了,希望他们有了精神寄托,能打发掉很多想我的时间。

转移注意力,“空巢”有乐趣

口述/大桥(5 0岁,北京某公司职员)

整理/晓琨

儿子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按说北京到上海并不远。可当儿子坐的火车越开越远,那一刻,我感觉心里一下被掏空了。此后,我和妻子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孤独、寂寞,家里空落落的,两人相对无言,一起思念儿子。

最难熬的是假期。平时上班还可以冲淡对儿子的思念,可一闲下来,就忍不住去想儿子现在在干什么、过得快乐吗?没有生病吧……国庆放假7天,儿子说在上海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就不回来了。7天长假,妻子天天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要强,是个报喜不报忧的好孩子,但细心的妻子还是听出他说话的声音很微弱。经再三追问,妻子才知道原来他吃完海鲜又喝了冰水,拉肚子拉得起不了床……电话这边我们心痛极了,儿子却安慰我们说没事,过几天就好了。估计有了这次教训,以后他自理能力会有所改善。

“自己要好好照顾自己,生活费不够了就开口,要注意处理好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以前我总嫌妻子唠叨,可现在我也变得和她一样了。

总把生活重心放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身上也不是办法,我对妻子说:“孩子有孩子的理想和事业,他只能陪伴咱们一段时间,真正能长久相伴的还是你我,没有别人。”我和妻子渐渐调整了心态。孩子嘛,总有一天要长大,迟早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

以前孩子在家里时,生活紧张而忙乱,孩子“飞走”后,我们重新回归了两人世界,不用一大早就起床为孩子做饭,也不用天天操心孩子的学习。换个角度看,反而有一种轻松的解脱。我和妻子开始重新享受两人世界的甜蜜,寻找新的生活乐趣。我们认为,夫妻间应该多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同时,设计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充实。

于是,我们开始“大补功课”,把过去想做却因为操心孩子而没做的事补起来。我们一起探亲、访友、回老家看望双方父母。早上一起晨练、逛公园,听听音乐,偶尔还看看电影,去西餐厅吃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妻子甚至鼓动我拿出多年的积蓄买了一辆私家车,在节假日邀上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出去旅游。经常参加一些朋友聚会,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精神,通过与朋友的交流沟通,更加充实了自己。

人们常说工作需要创新,其实家庭生活也需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中年人才会减少因“空巢”而带来的心理阴影,也避免了感情的危机。

“空巢”不可怕,关键在心态。现在,我们每天都过得其乐融融、有滋有味。孩子有自己的天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世界,再说,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也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啊。

【铿锵二人谈】

“巢”空心不空

嘉宾 赖庆沅(江西民俗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

伴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出家庭,以往出现在老年人群的“空巢现象”正呈现“中年化”趋势,并不断被称为“中年空巢”现象。“中年空巢”与“老年空巢”本质都是一样,无非是指儿女不在身边,家里只剩下父母。“中年空巢”可以说是“老年空巢”的前奏,而“老年空巢”是“中年空巢”的延伸。

刚刚进入“中年空巢”阶段的父母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感,一方面担心子女是否能够适应独自生活,另一方面是父母暂时无法接受与子女分离的状态。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教育儿女是她们这十几年生活的重心,如今儿女远赴他乡求学,她们的生活立刻失去了平衡……可以把这个现象,称之为“中年空巢”危机。

当然,“中年空巢”家庭的形成大部分源于家长的主动选择。随着生存压力的不断加大,家长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会鼓励孩子“离巢”,当“三口之家”一下变为“两人世界”,家长心理状态并不能轻易地随之改变,于是就会产生焦虑、失落等情绪。尤其是中年母亲面对子女的“离巢”,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婚姻和生活的矛盾,甚至遭遇婚姻危机。

事实上,虽然孩子不在家,家庭生活和夫妻感情都面临一个调整期,但只要能顺利地渡过这个时期,以后的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因此,想要摆脱“中年空巢”的困扰主要依靠自我调节,尤其应尽快地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新局面。夫妻间尽量多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同时设计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封闭自己,而应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充实。可以重新捡起年轻时的兴趣、爱好,在钟爱的事物中怡情养性,也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如旅游、看电影、看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尽早从“一切围绕孩子”的理念中转移出来,这才是避免“中年空巢”危机的良方。

从伦理上说,“父母在不远行”,是中国孝道的体现,是古代的忠孝观,即父母健在时,不远出,不能把父母丢在家里没人照顾。但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留在父母身边,是不现实的。但为人子女,应该更多地理解体谅父母,采用合理的情感支持,让父母更好地体会到子女的关心。如今也有这种条件,通讯方式的发达早已为“空巢”提供了便利,不回家的子女可以通过视频、短信、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多聊天、多交流,多给父母一份“我未飞远”的安慰和温暖。

从公共政策层面来说,一个健全的公共社会和社会组织健全的公共政策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解决“空巢”父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摆脱“养儿防老”的旧观念,而是觉得养育子女是对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社会上不同机构也应发挥自己的作用,适时“查缺补漏”,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尽量把“空巢”夫妻引入到各类社会活动中来,使他们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珍视“空巢”生活重新寻找自我

嘉宾 张安江(中国保健协会心

理保健专委会咨询师)

“空巢期”是指子女离家上学或已独立生活,家中只剩下夫妻两人,生活又恢复了没有生育子女前的两人世界。“空巢期”一般发生在中年期内,但由于目前我国一些高收入家庭倾向于将孩子送入贵族学校。所以,他们的“空巢期”可能相对提前。对于一些有矛盾的夫妻,“空巢期”往往会使婚姻关系出现恶化的趋向。这是因为当孩子脱离原生家庭以后,曾经将他们联系起来的“胶”和使他们不能分离的“缓冲剂”消失了,他们必须重新开始面对配偶的需要,这时,原有的婚姻矛盾又会浮现,冲突就会加剧。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往往也会导致社会心理的巨变、家庭心理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社会的变化也使他们产生了“再活一次”的想法,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得到自己从未有过的东西,渴望体验没有体验过的东西,这对中年夫妻婚姻关系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其次,在性与情方面,结婚初期男人的性反应和性能力达到他一生中的顶峰。而大多数女人在婚姻初期,并未享受到性生活带给她们的乐趣。女人在35~40岁时,性能力达到最高峰,对性的兴趣比年轻时更为浓厚。但此时,男人的性能力却开始下降,又加上长期的夫妻生活已使他感到乏味,妻子的吸引力也不如以前。因此,这一时期常常是婚姻的多事之秋。

再次,一般而言,夫妻在抚养孩子和发展自己事业的时候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回顾和修改这些方式。到了中年,由于夫妻双方的心理能力已基本趋于成熟,社会经济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观,孩子也已经成人离家,这时,夫妻双方开始校正先前为了避免冲突或为了社会传统而被歪曲的个性。如曾经关注事业和成就的男人,此时开始注重培养个性中更富感性的一面。而以前将自己前半生都献给相夫教子的女人,则开始关注成就。尽管这些变化是正常的,但如果一方极力地维持旧有的婚姻模式而另一方急于做出改变,就会加剧婚姻中的矛盾,产生婚姻危机。

那么,该如何避免和度过“空巢期”呢?

“中年空巢”后,夫妻双方易产生失落感和空虚感。尤其是这一阶段正值女性的更年期,极易产生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更有甚者,会引发婚姻危机。然而,“空巢期”是一个家庭必经的阶段。如果想避免“空巢危机”的发生,父母必须改变一些观念,不只是仅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母亲,同时还是妻子、女儿、他人的朋友、职业女性等等(男性同理),拥有多重的社会角色。此外,夫妻二人可以在孩子离开后,尝试着重新投入到工作当中或培养其他兴趣爱好。比如旅游、运动等,生活会比以前更充实。

对于那些已经或即将步入“中年空巢”的家庭,应在子女离家前调整生活重心,拓展社交生活圈,增加业余爱好,尽早从“一切围绕孩子”的理念中转移出来。一旦进入“空巢期”,夫妻双方要调整心态,加强感情沟通,尽快构建新的生活方式,才是避免“中年空巢”危机的良方。

【网络来风】

会诊“中年空巢”

春华秋实 我们5年前就“空巢”了,思子之念当然是时刻挂在心头,但要说什么空虚、失落的感觉那是一点也没有的。只要孩子在外有很好的发展,有更大的扩展空间,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何来痛苦?就是有一点距离上时空分隔,这点小小的牺牲又算什么?我们也即将步入老年,为孩子服务了这么多年,剩下的时间也该留给自己了,去寻找快乐都来不及,还有空去“失落”?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外的孩子一定要有出息,过得好。否则的话,不仅仅是空虚,更会失落了。

万里无云 我就是“空巢”家庭,女儿在国外读书。我觉得很好啊!又过上了两人世界的生活,夫妻更恩爱了,遇上长假,我们就到外面旅游几天,并把游玩的照片、视频传给女儿,她也非常高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世界,不能把孩子作为精神支柱,这样对孩子对父母都有好处。我们平时好几天才和女儿联系一次,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生活,彼此都很快乐。女儿常说:爸妈是我的宝贝、是我的骄傲!

蹦喳喳 儿子住校后,老公开始晚归。回来之后问他到哪里去了,他说从前都是围着儿子转,现在儿子上学去了,他要放松一下,出去交际。至于我,有了孩子之后就是半家庭妇女状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现在孩子离开家了,我也应该在事业上冲一冲。于是我主动挑重担,加班加点。一个原因是这样时间好过一些,另一个原因是寄宿学校收费不菲,我也得努力赚钱。

小小杏儿 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也该有自己的生活,只是以孩子为中心这么多年,突然一下子不能适应这也能理解,相信父母们慢慢都能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只要我们做儿女的在外一切都好,父母就应该感到欣慰。孩子长大了,父母就不要多加干涉,更不要事事依赖孩子。

杨柳青青 有很多父母没有提前做好“空巢”的心理准备,当“空巢”降临的时候,就感到很迷茫、无助、失落,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和问题。其实,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就要做一些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准备。我儿子读大学前,我们就开始从对孩子的关注转移到对自己的关注上来。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技术手段的准备,比如视频通话、语音聊天等,寻找新的沟通平台,可以得到一些慰藉。

上一篇:我的孝顺叫“懒惰” 下一篇:声色欢愉,彩绘爱的水果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