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词自然形象的疏淡美

时间:2022-02-17 02:52:37

论宋词自然形象的疏淡美

摘 要:宋词自然形象疏的特点表现在词语的运用上,表现在对自然形象本身和声音的描写上,并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宋词自然形象淡的特点与选取的颜色、光线、稀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密切相关。宋词自然形象疏淡美的审美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悠闲淡泊的情怀;呈现留白之美。

关键词:宋词;自然形象;疏淡美;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91

宋词以写景见长。词人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自然形象,融入自身审美感受,使其呈现出丰富的审美内涵。宋词自然形象的美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主要论述其疏淡美。

1 宋词自然形象疏的特点

宋词自然形象多呈现稀疏、稀少的特点,较少显得繁茂、密集。宋词经常用稀、疏、少之类的字眼形容自然形象,使之呈现疏的特点。比如“月落星稀露气香”(魏了翁《鹧鸪天》“月落星稀露气香”)、“疏蕊幽香”(陆游《满江红》“疏蕊幽香”)和“点检落红都已少”(毛滂《玉楼春》“一春花事今宵了”)等。有时还用其它表示疏的字眼形容自然形象,也呈现出疏的特点,比如两三、几点、数行、数点等。如“花放两三枝”(王之道《江城子》“新篁初上箨龙陂”)、“数行新柳自啼鸦”(刘辰翁《浣溪沙》“远远游蜂不记家”)和“清溪数点芙蓉雨”(周密《齐天乐》“清溪数点芙蓉雨”)等。

宋词具有疏特点的自然形象随处可见,既包括自然形象本身,也包括自然形象的声音。宋词中经常被赋予疏特点的自然形象有云、雨、烟、树、竹、花、叶等。词人以优美的语言表现其稀疏、不密集的状态。比如“竹里疏花梅吐”(赵师侠《谒金门》“沙畔路”)、“疏柳双鸦宿”(刘埙《六么令》“晓来寒角”)和“时有疏萤度”(朱淑真《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写动植物稀疏的状态。再比如“疏云影里鹊桥低”(谢逸《虞美人》、“风前玉树金韵”)和“一番疏雨酿微凉”(卢炳《浣溪沙》“水阁无尘午昼长”)则是写非生命的云和雨稀疏的状态。宋词中经常被赋予疏特点的声音主要是鸟和昆虫的鸣叫声。词人以优美的语言表现这些声音的稀疏、时有时无。比如“乍闻一两蝉声”(杨泽民《庆春宫》“曲渚澜生”)、“竹间时听鹧鸪啼”(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和“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等。

宋词自然形象的疏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有的集中表现稀少的特点,有些将稀疏与其它审美特征联系起来,呈现新的审美形态。比如“烟草萧疏”(欧阳修《蝶恋花》“永日环堤乘彩舫”)、“景萧疏”(张孝祥《多丽》“景萧疏”)和“萧疏野柳嘶寒马”(张炎《凄凉犯》“萧疏野柳嘶寒马”),将疏与萧组合在一起,增添了萧条冷落之意,呈现出冷落稀疏的意味。比如“点点疏清影”(无名氏《蓦山溪》“岁寒辽邈”)、“风送荷花几阵香”(李之仪《南乡子》“绿水满池塘”)和“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姜夔《暗香》“旧时月色”),将疏与清组合在一起,增添了清雅之意,呈现出稀疏清雅的意味。比如“隐隐两三烟树”(柳永《采莲令》“月华收”)、“飞鸿数点拂云端”(谢逸《江神子》“一江秋水碧湾湾”)和“烟村几点人家”(晁端礼《临江仙》“今夜征帆何处落”),将疏与远组合在一起,增添了悠远缥缈之意,呈现出稀疏悠远的意味。比如“山桃溪杏两三栽”(王安石《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还映疏篁冷”(曹勋《御街行》“凌寒架雪知春近”)和“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林仰《少年游》“霁霞散晓月犹明”),将疏与幽组合在一起,增添了幽僻静谧之意,呈现出稀疏幽静的意味。再比如“花里黄鹂时一弄”(欧阳修《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和“澹月疏花三四点”(赵与洽《江城梅花引》“单衾寒引画龙声”),将疏与丽组合在一起,增添了秀丽之意,呈现出稀疏秀丽的意味。

2 宋词自然形象淡的特点

宋词中的自然形象多呈现淡的特点,较少显得艳、强烈。这一特点与宋词选取的自然形象颜色、光线、稀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密切相关。宋词多以清淡颜色描绘自然形象。比如绿色和白色是常见的颜色,使得大量自然景物在色彩上呈现清淡的特点。如“堂下水浮新绿”(朱熹《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芳草池塘绿遍”(毛浴囤私鹈拧贰按阂寻搿保┖汀鞍姿塘边白鹭飞”(蒲寿k《渔父词》“白水塘边白鹭飞”)等。为突出颜色的清淡,宋词还经常用浅、微、嫩、淡等字眼形容颜色,如“渐浅黄嫩绿”(陈允平《垂杨》“银屏梦觉”)、“小萼微红”(邵桂子《沁园春》“知是今年”)和“淡黄柳上月痕初”(张炎《临江仙》“一点白鸥何处去”)等。宋词还经常选取本身颜色清淡的自然形象进行描写。比如青山、白雪、树叶等都颜色清淡,绝不艳,经常出现在词中。如“阑外青山烟缥缈”(韩玉《贺新郎》“柳外莺声碎”)、“江上雪如花片下”(洪适《渔家傲引》“腊月行舟冰凿罅”)和“叶下亭皋渺渺”(方岳《一落索》“瘦得S花能小”)等。自然形象色彩有时呈现由浅到深的过程。宋词有时表现其刚刚开始变化时较浅的颜色,从而呈现淡的效果,比如“新绿涨池”(方千里《应天长》“嫩黄上柳”)、“叹篱菊初黄”(陈允平《齐天乐》“客愁都在斜阳外”)和“新条淡绿”(黄庭坚《满庭芳》“修水浓青”)等。宋词有些自然形象甚至呈现出淡至无色的效果,更突出了淡的特点。比如“星汉淡无色”(王质《水调歌头》“细数十年梦”)、“雨外青无色”(仇远《点绛唇》“黄帽棕鞋”)和“瑶草秋无色”(张炎《念奴娇》“波明昼锦”)等。

宋词自然形象多呈现淡的特点也与光线、稀薄程度的选择密切相关。宋词多选择光线不刺眼的自然形象进行描写。比如溪水、露水、斜阳等自然形象都光线柔和、不刺眼,往往呈现淡的特点。如“溪光万顷琉璃翠”(米友仁《渔家傲》“从古荆溪名胜地”)、“金风玉露初凉夜”(晏几道《采桑子》“金风玉露初凉夜”)和“古木斜晖”(王易简《齐天乐》“翠云深锁齐姬恨”)等。宋词还常用凉、冷、寒之类的字眼形容某些自然景物,以突出其光线的不刺眼。比如月亮是词中常见的自然形象,光线本就柔和不刺眼,但词人往往用凉、冷、寒形容月光,更强化了淡的特点。如“床侵淡月凉”(程垓《菩萨蛮》“暑庭消尽风鸣树”)、“金波冷浸冰壶里”(万俟咏《忆秦娥》“天如洗”)和“天净水平寒月漾”(赵师侠《江南好》“天共水”)等。宋词还多选择稀薄而非浓厚的自然形象进行描写,从而呈现出淡的特点。比如微云指稀薄的云彩,轻烟指清淡而非浓重的烟雾,都是宋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微云生处是茅庵”(惠洪《浪淘沙》“城里久偷闲”)、“有轻烟和月”(郑域《念奴娇》“东陵美景”)和“水际轻烟”(刘将孙《踏莎行》“水际轻烟”)等。

3 宋词自然形象疏淡美的审美内涵

宋词大量表现自然形象疏和淡的特点,形成动人的疏淡美。其审美内涵如下:

首先,表现出悠闲淡泊的情怀。宋词多表现自然形象疏淡的状态,强调词人眼前所见之物稀疏数量少、视觉刺激较弱。现实生活纷繁复杂,热闹喧嚣。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被密集的、具有强烈视觉刺激的形象所吸引,很难注意到那些数量稀少、视觉刺激较弱的。词人之所以能注意到这些自然形象,源于心境的悠闲和情怀的淡泊。词人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纷繁复杂,心境悠闲自由,才能充分感受到生命原本多样的存在状态,尤其注意到这些不易被发现的疏淡自然形象。词人暂时忘却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才能暂时从热闹喧嚣的世俗生活中摆脱出来具有淡泊的情怀,从而注意到这些同样具有清淡意味的疏淡自然形象。词人以优美的语言表现自然形象的疏淡美,抒发了从中获得的审美感受。读者也由此暂时获得悠闲的心境、淡泊的情怀,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比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几片稀稀疏疏的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树上偶尔传来黄鹂的一两声鸣叫。如果没有悠闲的心境,很难发现这些并不明显的景象和声音。如果没有淡泊的情怀,也不会注意到这些与追求功名利禄的热望截然相反的自然形象,从而传达出悠闲淡泊的情怀。

其次,呈现留白之美。留白,指绘画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留白是艺术家有意而为之,并非什么也没有,意在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宋词多表现自然形象稀疏的状态,强调景物与景物、声音与声音的空白,带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丰富其审美感受,属于艺术形象的留白。比如“绕岸夕阳疏柳”,强调岸边的柳树不密集,之间有明显间隔。这些间隔形成的空白会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想象出草、花、白云之类意象,将空白补充完整。由于在阅读中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使读者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宋词自然形象淡的特点也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体现出韵味的留白。宋词中自然形象表现出淡的特点,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往往呈现出丰厚的韵味。比如“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楝花飘砌”),夏夜月光清淡如水,带给词人阵清凉之意。读者通过这样的月光,也感受到词人心境的闲逸自在,体会到浓厚的韵味。再比如“还是翠深红浅”(李之仪《如梦令》“回首芜城旧苑”),春末百花凋零,红花少绿叶多。这里将红与绿搭配,并强调红少绿多,使得画面呈现清淡之感。这句虽然表现出词人淡淡的伤春之情,但是色彩的搭配也传达出词人淡雅的情趣追求,使读者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

[2]彭富春.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2).

上一篇: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宁波餐饮企业经营模式研究 下一篇:科技文本摘要英译时长定语处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