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的咖啡时光

时间:2022-02-17 02:43:30

开罗的咖啡时光

今天,差不多一半的埃及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而尼罗河岸边的豪华酒店中,一杯卡布奇诺的价钱也是2美元,却总是生意兴隆。无论穷富,每个埃及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咖啡馆及其永恒的三要素:咖啡,茶和水烟。

1789年拿破仑率军攻入埃及后,曾令人对埃及历史和风俗民情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其中一项就是要搞清楚在埃及有多少家咖啡馆,结果列入名单的有1350家之多。现代的统计没有如此精确,但大体知道开罗每250人就有一家咖啡馆。目前开罗地区人口为1800万,是非洲最大的城市,千姿百态的咖啡馆是这座现代大都市中宁静的小岛,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豪华饭店阳台上有舒适的咖啡座,穷街陋巷里也有三四把破椅子支撑的小门脸,最简陋的甚至用木箱代替桌子。也许因为开罗的咖啡馆如此密集,所以服务特别周到,服务员对顾客有求必应,不厌其烦,不仅不收小费,而且如果顾客有任何不满,完全可以拒绝付钱。咖啡馆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务求使顾客满意而归,愿意再次光顾。

开罗的咖啡馆是类似西方某些俱乐部一样的舆论中心,又是三教九流汇聚之所。在这里,一个拥有豪华汽车的阔佬和一个普通的鞋匠,可以不论身份地位,谈得热火朝天。政治是最热门的话题,人们常常为各种社会问题争得满头大汗,面红耳赤,有时争执不下甚至会上演“全武行”。虽然人们知道他们很难改变什么,然而这种“咖啡馆中的参政议政”,对开罗人来说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久而久之,在咖啡馆酝酿社会变革也成了一种传统。当然,咖啡馆也有悠闲、散淡的一面,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国游客,都喜欢在这里歇脚驻足,品味生活。

费萨维咖啡馆

费萨维(Fishawl)咖啡馆是开罗最老和最著名的咖啡馆之一。当地人说,这里是体验开罗风情的最台适的地方。它坐落在开罗老城区著名的哈里里市场,附近有几十座清真寺,其中最古老的是建于9世纪的伊本・土伦清真寺。哈里里市场本身已存在700年,而费萨维咖啡馆也有将近200年历史了,这期间它一天也不曾歇业。咖啡馆有一个舒适的庭院,院子里摆着一排排金属桌面的小桌子,蒙着一层尘土的镜子上,铜烛台上,彩色灯罩上,处处反射着日光或灯光,那种老旧、安谧、慵懒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当你坐在当院,一边看着市场上的人流在身边熙来攘往,一边品着薄荷茶或吸着著名的埃及水烟,一定会不知不觉地将真正的埃及深深地印在记忆的底片上。

咖啡馆的主人名叫艾哈迈德・费萨维,咖啡馆是他的曾曾祖父开起来的。他自己当老板已经30年了,每天都坐在厨房的一张小桌旁清点着那些塑料牌――这是本店特有的结账方式:老板发给服务员的不是客人点的单子,而是不同颜色的塑料牌,每种颜色代表一种饮品(红色代表咖啡,绿色――茶,黄色――carcade茶),下班时根据这些牌子从服务员手中收回现金。艾哈迈德-费萨维说:“这是我祖辈留下的习惯我只是照着老规矩办――我不想破坏传统。”

费萨维咖啡馆是尽人皆知的老店,生意很好,艾哈迈德说“我们的饮品100年来没什么变化,有磨成细粉的浓咖啡加豆蔻、薄荷茶,带核桃仁的牛奶冻,冷的和热的carcade茶。现在为了外国游客又添了鲜果汁。”艾哈迈德认为,咖啡馆之所以生意兴隆,就是因为忠实于传统。

另外,咖啡馆位于著名的市场,又把咖啡桌摆在院子里,这也非常符合传统。按照伊斯兰世界的传统,全部社会生活都应该在光天化日下进行,如有纠纷也应公之于众,是非曲直由大家裁判。如果一个人欠债不还或没有遵守承诺,对方可以把这件事在咖啡馆大声张扬,这样他就在整条街上名誉扫地了。所以埃及的咖啡馆还同时兼有仲裁、交易,舆论等功能,人们习惯于在咖啡馆谈生意、解决纠纷,以及处理一些政府难以介入的问题,在这里解决问题比在法庭更加简便快捷。

利什咖啡馆

利什(Riche)咖啡馆位于车水马龙的TalaatHarb街,与周围其他咖啡馆不同,没有花花绿绿的醒目招牌,因为这家百年老店完全不需要以此吸引顾客,路人常在它的窗前放慢脚步,带着沉思甚至尊敬的表情向里张望。

头发花白、穿着埃及传统对襟上衣的店主,终日坐在店门旁的桌前埋头算账,他习惯一言不发地用手势请客人落座,优雅的风度举止显示出咖啡馆不凡的来历。不错,这是一家精英荟萃的咖啡馆,它的名字与埃及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主人说“走进我们咖啡馆,您就进入了真正的埃及。”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利什咖啡馆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喝咖啡、聊天的地方,它是解读现代埃及历史的一把钥匙,甚至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利什咖啡馆是20世纪初开业的,它位于埃及贵族与外国人聚居区,而且所在地段过去曾属于埃及王室,这就注定了其不凡的命运。当年警察可以任意逮捕不顺眼的人,位于贵族区深处的利什咖啡馆却成了反英人士的聚集之所。

1919年12月,在埃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发生了刺杀当时的总理优素福瓦赫巴一巴什的事件,行刺者是医学系的大学生阿里安萨阿德,行刺前他在利什咖啡馆等了两天。12月15日,当优素福・瓦赫巴一巴什经过时,阿里安萨阿德丢出两枚炸弹,将总理炸伤。这件事对三年后英国归还埃及产生了一定影响。

40至50年代,利什咖啡馆仍然是开罗的知识精英议论时政的中心。1948年埃及在同以色列的战争中失败,造成王室统治的危机,国内动荡加剧。1952年革命之前,争论最激烈的话题是战后英国的管制以及对英国人在埃特权的不满。一些年轻军官时常在这家咖啡馆聚会,后来得知,他们是“自由军官”小组,后来的埃及总统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和・安瓦尔・萨达特都是这个小组的成员。1952年“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迫使国王法鲁克退位,埃及废除君主制成为共和国。人们说,当年在利什咖啡馆,“自由军官”小组的领导者纳赛尔很少讲话,大部分时问是默默倾听人们的议论。

在利什咖啡馆的墙壁上,可以看到那个动荡时代所有风云人物的照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带着大玳瑁眼镜、表情严肃的人,这就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赫福兹。马赫福兹是利什咖啡馆半个多世纪的老顾客,他每天早上8点就来到这里,喝咖啡、读报,跟他的名流朋友――作家、记者、部长议论时局。所有人都知道在这里比在马赫福兹家里更容易找到他。每天傍晚是咖啡馆第二次高朋满座的时段,这一时段议论的主题多是艺术与哲学,但是话题最终仍然会转向政治。马赫福兹周围有一个非正式小组,每个星期五在利什咖啡馆聚会,几十个人围坐在他身边,有时候人们听他讲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时候是马赫福兹听别人讲自己的故事,像纳赛尔一样,他也是听得多,说得少。纳吉布马赫福兹作品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原型就是在这样的聚会中找到的。

深色的木地板、角落里的小橡木酒桶、深红色天鹅绒面的沙发和座椅,使人恍惚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而几排蒙上了一层尘土的酒瓶、吧台上的老式电话、铜锈斑驳的留声机,以及埃及著名女歌唱家欧姆库尔苏姆的黑白照片,则将人们引到更久远的光阴。上世纪20年代初,这位后来蜚声整个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歌后,就是在这里开始她的歌唱生涯。1992年,开罗发生地震,咖啡馆也受到损毁,但是震后却意外地从废墟中找到了一台20世纪初的老式印刷机,现在这件“古董”也成为咖啡馆历史气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什咖啡馆在上世纪60年代易主,但是咖啡馆的室内布置依然保持原样,店主很懂得这种珍贵的历史氛围的价值,懂得应该在自己的手中将历史延续下去,而不是中断!

上一篇:环保型陶瓷刹车片及其制造工艺等 下一篇:这里是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