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和肝功酶学指标水平的研究

时间:2022-02-17 01:33:18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和肝功酶学指标水平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脂、血糖及肝功酶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检测意义。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体检中发现的300例非酒精脂肪肝且无病毒性肝炎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选取本院同期接受体检的3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脂、血糖及肝功酶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血糖;血脂;肝功酶学

[中图分类号] R57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7(c)-0106-03

Study on levels of indices of blood lipid,blood sugar and enzymology of liver function for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IN Si-hai

Clinical Laboratory,Luoyang Dongfang Hospital,L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hanges and detection significance of indices of blood lipid,blood sugar and enzymology of liver function for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ethods 300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non-viral hepatitis who were detected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August 2014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300 healthy subjects who received physical examin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Indices of blood lipid,blood sugar and enzymology of liver function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Levels of blood sugar and blood lipi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Blood sugar;Blood lipid;Enzymology of liver function

脂肪肝是多种因素作用影响下的一种肝内脂肪蓄积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运动活动的减少,脂肪肝的发生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逐渐年轻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组织病理变化与酒精性脂肪肝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的过量饮酒史,同时常伴有各种肝功能指标异常变化的表现。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3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体检的3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探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脂、血糖及肝功酶学指标的变化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体检中发现的300例非酒精脂肪肝患者(排除病毒性肝炎)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40例,年龄最大78岁,年龄最小32岁,中位数为(53.12±2.30)岁,病程年限为9.5个月~5年,平均(2.05±1.02)年。选取本院同期体检的300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男性152例、女性148例,年龄32~77岁,中位数(52.68±13.25)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项目 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糖、血脂和肝功酶学的检测。其中血脂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酶学指标的主要检测项目有谷氨酰转肽酶(GG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2.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检测前72 h内素食,并禁止饮酒[1]。于晨起空腹采集5 ml静脉血,作离心处理(3000 r/min)后进行血清分离,随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Au2700)及配套试剂采用郎道标准品及质控品进行空腹血糖(FBG)、TG、TC、HDL-C、LDL-C、GGT、AST、ALT的测定,其中TG、TC的检测采用氧化酶法[2],HDL-C和LDL-C水平采用直接一步法[3]检测,GGT、AST、ALT的检测采用速率法[4],FBG水平的测定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的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和血脂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的血糖和血脂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血糖、血脂水平的比较(mmol/L,x±s)

2.2 两组肝功酶学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各项肝功酶学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肝功酶学指标的比较(U/L,x±s)

3 讨论

脂肪肝主要因患者机体中的大量脂肪在肝脏中沉积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泡性干细胞脂肪变性[5]。脂肪肝是一种慢性肝脏损伤性疾病,可逐渐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等[6]。近年来,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致使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趋于年轻化,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课题。

在人体的脂类代谢中,肝脏为代谢系统的中心枢纽[7],然而,肝脏中的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物,食物中含有的脂肪经过水解酶的消化,小肠上皮会吸收TG进入血液,进入肝脏后会经过肝窦的枯否细胞分解,最终促进脂肪酸和甘油的形成[8],脂肪酸进入干细胞以后,经过线粒体的氧化,其中一部分会分解并释放能量[9],另一部分则会重新酯化,并合成TG、磷脂和TC[10]。TG可与载脂蛋白结合,进而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产生,并进入血液。若有过量TG生成[11],则会使肝脏的运输超负荷,进而致使大量的TG在肝脏中沉积,导致脂肪肝的形成[12]。可见,脂肪肝的形成与TG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另有研究报道,肝脏对维生素、脂肪和蛋白质无代谢作用,并且是糖代谢相关激素的降解场所,证实脂肪肝的发生对机体的血糖、血脂的代谢具有一定影响[13]。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糖和血脂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和血糖水平、肝功酶学指标均较健康人高,在临床中做好其各项指标的检测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 曹姣,何应先,肖国强,等.健步走和太极拳综合练习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损伤及储备功能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2):1048-1053,1102.

[2] 管军,蒋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J].肝脏,2013,18(5):321-322.

[3] 王青,向菲,李海英,等.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visfatin水平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17):3637-3638.

[4] 章蓉,吴凤芸,徐贵发,等.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评价[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48(8):113-116.

[5] 刘宗英.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酶学指标与血脂检测结果相关分析[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4,6(2):50-52.

[6] 邓笑伟,刘冰,马春梅,等.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及相关危险因素关系[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3):243-244.

[7] 罗文,余寿益,蒋开平,等.阶段性改变模式行为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疗效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16):34-36.

[8] 王细川,黄颖,吴鹭萍,等.非酒精性脂肪肝对脉压及代谢综合征指标改变的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10):974-976.

[9] 李达斌.辛伐他汀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5例[J].中国药业,2014,23(15):102-104.

[10] 王虹.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各类血清脂质指标变化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5):47-48.

[11] 吕志庆.硫普罗宁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体会[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3):205-206.

[12] 李婷,杨丽清,李廷廷,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及转铁蛋白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38-939.

[13] 孙云霞,杜斌,王涛,等.活血化痰方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236-240.

[14] 杜飞,张锦前,郑志凌.慢性丙型肝炎并脂肪肝血清A-FABP与病毒及代谢的相关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2):68-71.

[15] 冯京全,梁国威.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的性别差异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5):60-63.

(收稿日期:2015-02-09 本文编辑:李秋愿)

上一篇: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120例临... 下一篇:功能性食品和饮料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