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时间:2022-02-17 04:21:20

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将需要采用辅助呼吸的76例院前急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气管插管后用简易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将两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及抢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能及时纠正,抢救成功率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危重患者; 便携式呼吸机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总称[1]。完善的急救体系能提高急救质量,采取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配合使用先进的院前急救设备,可为院前急救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需要采用辅助呼吸的76例院前急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平均年龄62岁,其中脑血管意外6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严重复合伤1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9岁,其中脑血管意外7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1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严重复合伤9例,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变范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38例在气管插管后采用美国Impact uni-Vent 706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后采用简易人工气囊辅助呼吸。

1.3 观察指标 在辅助呼吸10 min后用PM-2000监护仪测量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并记录;院前抢救成功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查,以P

2 结果

2.1 观察组在辅助呼吸10 min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心率、呼吸频率趋于平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观察组有35例经处理后病情较平稳,均顺利到达医院,有2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1例死于心跳骤停;对照组有29例顺利到达医院,有2例死于严重心脏功能衰竭,3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4例死于心跳骤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建立有效的通气是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便携式呼吸机具有体积小、轻便实用操作简单易掌握等特性,而且能达到较好的通气效果。由表1可见,使用便携式呼吸机的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能得到及时纠正,与简易人工气囊比较,在院外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还可节约人力资源,便于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危重患者脑组织及其它重要脏器缺氧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给后期治疗造成困难而影响预后。本次研究证实,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有35例经处理后病情较平稳,均顺利到达医院,有2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1例死于心跳骤停,抢救成功率为92.10%。对照组有29例较顺利到达医院,有2例死于严重心脏功能衰竭,3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 4例死于心跳骤停,抢救成功率为76.31%。因此,及时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3.3 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时,应注意通气模式的参数设置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选择模式的标准是:(1)呼吸衰竭的原因、基础肺功能及病理生理特点等。(2)患者自主呼吸的强弱、并发症等。(3)呼吸机通气的特点。(4)按照病情变化和监测结果加以选择或改变,如无呼吸或呼吸比较弱的,选择CV模式;观察组转运38例患者,有10例开始呼吸微弱,采用CV模式,呼吸改善后采用Simv模式;2例无自主呼吸,直接选用CMV模式;其余20例选用呼气末正压(PEEP)。

3.4 转运中应注意的问题:(1)开放有效气道,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避免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黏膜。(2)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输液通道,便于静脉给药和及时为休克患者补充血容量[2]。(3)如果患者烦躁不安,可适当给予镇静或保护性约束。(4)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胸廓起伏、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等,医护配合默契。(5)及时与院内联系,请相应科室做好急救物品及急救仪器的准备工作。(6)主动关心患者及家属,多解释,多交流,了解家属需求,告知病情及途中风险,使家属与急救人员一起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做好转运工作。

3.5 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要求急救人员要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了各种应急预案、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并定期演练,使各项急救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主要包括:(1)定时保养和维修急救车辆,随时使各种急救设备,包括车载设备,如吸痰器、除颤起搏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套件等,使其处于备用状态。(2)对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即定品种、定数量、定位置、定专人管理,班班交接。(3)急救人员经过严格专业的急救培训,急诊出诊医师必须在ICU轮转2年方可上岗。所有急救人员做到三个到位:急诊工作责任到位、质量到位、服务到位。提高三个能力: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急救思维能力、急救协调沟通能力。营造三个和谐:医患和谐、科内和谐、科外和谐[3]。完善的制度职责及医护人员精湛的专业技能,是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必要条件。

总之,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便携式呼吸机的使用,能及时有效建立患者的通气功能,缓解缺氧状态,使呼吸频率、心率趋于稳定,加上急救人员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院外与院内的紧密配合,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危重患者的死亡率,使急救工作达到快捷、规范、优质、高效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周秀华,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3.

[2] 李双旺.院前急救车祸伤患者179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科杂志,2009,38(9):834-835.

[3] 李奇林,熊俊.如何培养专科医师急救能力的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5):457-457.

上一篇:活动平板对评价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所致心肌缺血... 下一篇:阿魏酸钠联合冬虫夏草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